紮染工藝的主要工序有紮結和浸染兩部分。紮結就是利用紗、線、繩等工具,對織物進行紮、縫、縛、綴、夾等多種形式的組合,而染色就是利用顏料對織物進行染色,這時,紮結的地方仍保持原來的顏色,同時也形成了不同的試樣和花紋,深淺不均、層次豐富。紮染多為藍白兩種顏色,營造出清新淡雅的平和之感,與青花器有異曲同工之妙。
(壹)紮花
紮花,原名紮疙瘩,即在布料選好後,按花紋圖案要求,在布料上分別使用撮皺、折疊、翻卷、擠揪等方法,使之成為壹定形狀,然後用針線壹針壹針地縫合或纏紮,將其紮緊縫嚴,讓布料變成壹串串“疙瘩”。織物被紮的愈緊、愈牢、防染效果愈好。
紮染用的布料過去完全采用白族自家手工織的較粗的白棉土布,現在土布已較少,主要用工業機織生白布、包裝布等布料,吸水性強,質地柔軟。先由民間美術設計人員根據民間傳統和市場的需要,加上自己壹定的創作,畫出各式各樣的圖案,由印工用刺了洞的蠟紙在生白布上印下設計好的圖案,再由婦女將布領去,用細致的手工按圖案縫上,再送到紮染廠或各家染坊。
(二)浸染
浸染,即將紮好“疙瘩”的布料先用清水浸泡壹下,再放入染缸裏,或浸泡冷染,或加溫煮熱染,經壹定時間後撈出晾幹,然後再將布料放入染缸浸染。如此反復浸染,每浸壹次色深壹層,即“青出於藍”。縫了線的部分,因染料浸染不到,自然成了好看的花紋圖案,又因為人們在縫紮時針腳不壹、染料浸染的程度不壹,帶有壹定的隨意性,染出的成品很少壹模壹樣,其藝術意味也就多了壹些。
浸染到壹定的程度後,最後撈出放入清水將多余的染料漂除,晾幹後拆去纈結,將“疙瘩”挑開,熨平整,被線紮纏縫合的部分末受色,呈現出空心狀的白布色,便是“花”;其余部分成深藍色,即是“地”,便出現藍底白花的圖案花紋來,至此,壹塊漂亮的紮染布就完成了。它既可以染成帶有規則紋樣的普通紮染織物;又可以染出表現具象圖案的復雜構圖及多種絢麗色彩的精美工藝品,稚拙古樸,新穎別致。
紮染取材廣泛,常以當地的山川風物作為創作素材,其圖案或蒼山彩雲,或洱海浪花,或塔蔭蝶影,或神話傳說,或民族風情,或花鳥魚蟲,妙趣天成,千姿百態。在浸染過程中,由於花紋的邊界受到藍靛溶液的浸潤,圖案產生自然暈紋,青裏帶翠,凝重素雅,薄如煙霧,輕若蟬翅,似夢似幻,若隱若現,韻味別致。有壹種回歸自然的拙趣。
紮染壹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紡白布為原料,主要染料來自蒼山上生長的寥藍、板藍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藍靛溶液,尤其是板藍根。以前用來染布的板藍根都是山上野生的,屬多年生草本,開粉色小花,後來用量大了,染布的人家就在山上自己種植,好的可長到半人高,每年三四月間收割下來,先將之泡出水,註到木制的大染缸裏,摻壹些石灰或工業堿,就可以用來染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