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掛紙:
''掛紙''在習俗中稱為''壓墓紙''。掛紙時,先要將生長在祖先墳墓上的野草,用鋤頭或鐮刀整理清除,在用小石頭或磚塊將墓紙壓在墳上,表示這個墳是有後嗣的,否則很容易被人誤以為是無主的孤墳,而受到破壞。墓紙分為白色、紅色、黃色以及五色紙(紅黃藍白黑)兩類,現在則多用五色紙,其用意是蓋厝瓦或表示子孫已祭拜過。至於傳統的客家人掛紙時比較慎重,先用鋤頭挖壹塊綠色的草皮,並把帶來壹疊滴有雞血的黃紙,用草皮壓在墳上,然後在墳地四周擺上十二張銀紙,除了掛墓紙的目的外,還有血祭的象征。
2:培墓
''培墓''也就是培土修墓。壹般認為,祖先的墳墓和後代子孫的興衰有很大的關連,墓相(墓堆的形狀)要豐圓端正,後代的相貌也會很美,反之墓相不美,後人也醜陋。因此,富有的人家年年''培墓'',而壹般的人家除了前三年要''培墓''外,其他則視情況而定。''培墓''的時間多利用清明節前夕,將墳上的雜草清除,並加以培土整修,如果墓碑上的字體模糊不清,則必須用銀朱重新加以描寫,使其煥然壹新。
3:祭祀
祖墳整修完畢後,開始祭拜。祭拜時,在墓前供奉牲禮(三牲或五牲) 、刈金、壽金、燭等、或十二道菜蔬(如韭菜、魷魚、春幹、甜菜、甜芋、肉脯、蒿菜,蓮子、棗子、竹筍、豬腸、苜頭)和粿類(紅龜粿、鼠曲粿或草仔粿)及刈金、銀紙、往生錢、燭等;若是新墳,則必須供奉五牲(如豬頭、雞、鴨蛋、面粿、紅龜粿),祭品擺好後,點香向後土(墳墓的守護神)祭拜,婦人要在新墳前哭號,禮拜完畢,先燒刈金、壽金給後土,再燒銀紙等給祖靈,紙錢燒完後,在紙灰上灑酒(稱為奠酒),最後鳴炮禮成。在收供品離開前,要將雞蛋、鴨蛋在墓碑上打碎,將蛋殼丟在墳上,象征''脫殼''或''蟬蛻'',表示新陳代謝。從前,還有將紅龜粿、面粿分給當地的小孩子吃的習俗,稱為''揖墓粿''(又稱乞墓粿、印墓粿),象征''祖德流芳''。壹些地方的民間習俗還有若是家有長子如娶媳婦、添丁生子或置產等,壹定要培墓,往昔在培墓時都要點''姓氏燈'',在祭拜之前於墓前燃燭祭祀後,不要熄火,將它小心的放在燈罩內,沿途不可使其熄滅,壹到家裏,立刻把燈放在祖先的靈桌前,相傳這種小燈,具有''添丁發財''的含義,如果在回家途中壹路不熄,則表示子孫繁茂的吉祥征兆。現在壹般的掃墓方式已經較以前簡化,大都以鮮花水果為祭品,上香鞠躬,禮節簡單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