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扇中國起源:
壹。“腰扇"出現的時間
晉陸雲《與兄平原書》:“壹日案行並視曹公器物、床薦席具,有……扇如吳扇、要扇亦在。”
“要”是腰的本字,要扇即腰扇。
曹公即指曹操(155~220年)。
故東漢(公元2世紀)已有腰扇子。
二。腰扇=折扇
(南齊:公元6世紀)《資治通鑒音註》:“(南齊高帝時)腰扇,佩之於腰,今謂之折疊扇”
綜上所述:腰扇=折疊扇。 中國於東漢已有折扇,而非自日本(公元10世紀)進口。
史載
《在園雜誌》記載,我國古代所用之扇,要數紈扇歷史最早。至於近代人所用的折扇,又叫撒扇,是明代永樂年間,朝鮮國入貢中國的。永樂皇帝喜歡這種扇卷舒方便,就命宮中工匠仿造。後來由宮中傳出,很快就風行全國,普遍使用了。
《宋史》記載,端拱元年(988年)二月八日,日本僧侶嘉因在汴京(今河南開封)覲見了宋太宗,獻上日本檜扇22把等珍貴的禮物。嘉因是日本奈良著名的東大寺名僧(上大下周)然的弟子,他是受(上大下周)然的囑咐而來中國的。(上大下周)然無限敬慕中國的文化,在太平興國八年(933年)八月壹日,搭乘蘇州富商陳仁爽、徐仁滿的商舶來到中國,在中國學習兩年之久。《宋史》記載,雍熙元年(984年),(上大下周)然還覲見了宋太宗。有趣的是,覲見時,雖然(上大下周)然“不通華言”,不會說中國話,但寫得壹手好隸書,於是“以書對話”,在紙上書寫,以回答宋太宗詢問的有關日本風俗的問題。宋太宗對他待遇優厚,賜紫色錦袍。雍熙二年(985年)(上大下周)然搭乘浙江寧海富商鄭仁德的商舶,回到日本。回國後,(上大下周)然很懷念宋太宗以及中國的朋友們,於是派遣弟子嘉因來中國,並攜帶折扇、鹿毛筆、松煙墨等禮物,代表(上大下周)然對宋太宗的深情厚意。
最初,明宮中也不過使用竹骨繭紙薄面折扇而已。後來朝廷定制,每年多造重金折扇進獻禦前。這種折扇,壹面命待詔學士書寫端楷詩詞文句,另壹面由畫苑畫師繪上工致畫圖。預定在每年農歷5月1日進呈,以備皇上在5月5日端午節分賜給嬪妃宮女。這種重金折扇,釘鉸眼線,都用精金制作,每扇價值五金。
這種習尚,在明代宮廷中,日盛壹日。折扇選用材料,越選越精,極奇窮巧。扇骨有用象牙的,玳瑁的,檀香的,沈香的,粽竹的,以及各種木料的。工藝則有螺鈿的,雕漆的,漆上灑金的,退光洋漆的。還有鏤空邊骨,內藏極細小三十二張牙牌的。有鏤空通身,填滿異香的。更有空圓釘鉸中,藏著極小骰子的。這些折扇骨,都刻有各種花樣,備極奇巧。還有的扇骨模仿燕尾形狀,更有些扇骨釘鉸藏在裏面,外表壹點兒痕跡也看不出來。至於扇面,有白紙三礬的,有五色繽紛的,有糊香塗面的,有捶金的,有灑金的。
明永樂帝開始主導折扇潮流,他命令內務府大量制作,並在扇面上題詩賦詞,分贈於大臣。壹時折扇大貴,成為壹種時尚。文人雅士學著互贈題詩詞字折扇,表喻友情別意。手持折扇,成為當時生活中高雅的象征。折扇壹旦流行,久盛不衰。在清代,折扇之隨處可見,簡直登峰造極到有泛濫的嫌疑。明清時,在折扇生產地--江南壹帶,出了很多名士,他們的風流才情,與折扇有著絲絲縷縷的關系。他們所營造出的江南如水的文化氛圍,表現出柔情氳氤的詩畫美境;通過以折扇為媒介,流傳於皇宮、府第、閨室、民間、海外。而折扇也因了這些美畫佳句身價百倍。
根據制作材料和方法的不同,這些折扇命名也不壹樣。扇骨多而輕細的,叫春扇或者秋扇。以香料塗沫扇面的,叫香扇。可以藏在靴子中,以備行旅途中使用的,叫靴扇。更有壹種以各色漏地紗為扇面,可以隔扇窺人的,叫瞧郎扇。還有壹種左右可以打開,制成三層扇面,中間壹層畫著春宮畫的,叫三面扇。此外,根據制作式樣各別,產地和制作人不同,而叫做黃扇、曹扇、潘扇、川扇、青陽扇等等。
折扇的附屬裝飾品,是扇墜。有人認為,扇墜以蜜結迦南為第壹,其次是宋做舊玉的小飾件,再次為虎斑貝(寶螺)、金絲,各色玉做的也算好。至於琥珀、蜜蠟之類扇墜,就是下品了。
相傳制作折扇歷史最久遠的,是杭州的芳風館。這家世代制售折扇為業,因此致富。在杭州城內購置壹處別墅,花木竹石,十分精幽。《在園雜誌》的作者在杭州代掌府政時,曾經造訪其家。座間詢問主人制扇之法,主人拿出壹柄小巧折扇,說,這叫“百骨扇”,傳世已經數代了。數壹數,扇骨果然有壹百之多。但壹點兒不顯得扇骨多而厚大。顏色古潤蒼細,的確是傳世古物。聽主人講,這種扇,當時已經不能仿造了。即使仿造出來,效果也十分不佳。
《白下瑣言》記載,南京造作折紙扇骨素有盛名。當時制扇業多聚居通濟門外。用杭連紙的扇面叫本面,用京元紙的叫蘇面,比本好。當時三山街綢緞廊壹帶,業扇者不下數十家。張氏慶雲館最為有名。這家制扇,楷磨光熟,紙料潔厚,很遠地方的客商都趕來購買。只是價格較高,而且時樣短小,要想求購舊時那些老粽竹、櫻桃紅、湘妃竹等類扇骨長而腳方的樣式,多半尋覓不到了。而且,扇業者都愛追趕時髦,在扇骨扇面雕刻字畫,還愛從《紅樓夢》壹類小說女主人公中取名,以致正統文人覺得有失雅馴,受到壹些人的指斥。這已是清中葉的事。此外,《香祖筆記》還記載,明代成化、弘治年間,南京制扇骨最精有李昭、李贄、蔣誠三人。
此外,蜀扇也早享盛名。談遷《棗林雜俎》中“川扇”條記載,明亡時,錢謙益曾將蜀扇贈送給清豫親王多鐸,可知蜀扇亦為當時天下珍品。近代成都制扇業者不多,只是川中榮昌、隆昌等地有制折扇業者,產品銷成、渝等處。
壹柄折扇,兩種畫面。壹面歷史,壹面現實。壹面書畫,壹面可能是空白,留給後人思考後填充。折扇在引風納涼方面的作用,遠不如蒲扇直截了當,但無論團扇,還是折扇,都是在實用基礎上的進步,是對生活美化的裝點。它是掛在時代腰間的奢侈品。我們所處的是壹個必然會遺忘折扇的時代,折扇之被重新拾起,已脫離其扇風的本意,而變成某種完全情緒化或曰文化的東西。在今天,折扇已成為中國的折扇。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產國和出口國,銷往許多國家,當然也銷往日本--那曾經是折扇的繁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