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魯迅首創“拿來主義”很多年後,壹些人對於“拿來主義”的理解與魯迅當時的本意已全然不同。現在的“拿來主義”更主要的是要從西方“拿來”,而不是魯迅所說的要從傳統“拿來”。現在的“拿來主義”某些時候甚至等同於魯迅批評的“送來主義”。當年西方送來的是鴉片、槍炮、香粉、電影,如今,有些還在繼續送來,有些已不再好意思厚著臉皮強行送來了,有些換了新東西,仍源源不斷地“送來”。而現在很多人打著魯迅的旗號高喊“拿來主義”,其實就是魯迅批評的“全盤西化”,對“送來主義”照單全收。與此同時,現在的“拿來主義”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差不多也就是全部拋棄,統統視為垃圾。事實上,這正是魯迅反對的,這樣使用“拿來主義”,魯迅如果有知,恐怕不會同意。
魯迅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拿來主義”態度,也適用於中國人對待西方文化。但是,在現代條件下,我們應該在對西方文化采取“拿來主義”態度時,有點新的認識。魯迅說,對待傳統文化有的要繼承,有的要吸收,有的要改進,有的要拋棄。其實,對待西方文化,這些原則同樣有效。關鍵在於,要有自己的頭腦和眼光,才能判斷西方文化的本質,才能知道哪些是好的,是需要“拿來”的。還有壹些東西是不該“拿來”的,還有壹些是需要“拿來”後加以改進的。當然,“拿來主義”在這裏多少也有點天真或不準確,因為,我們希望的“拿來主義”與西方希望的“送來主義”並不合拍。西方想送來的東西,有些是免費的,有些是要付錢的,甚至是強行攤派的。但是,我們常常不知道,西方免費送來的東西往往是釣魚的誘餌,我們某些人則以為那是“拿來主義”成功的證明。而我們想拿來的東西,絕大多數是拿不來的,是需要付錢的,壹廂情願地“拿來”,很容易被西方起訴、懲罰。所以說,我們對於西方興高采烈地想象著“拿來主義”,常常會被西方視為“偷盜”,我們因此也發現,“拿來主義”有時就是“買來主義”,“拿來主義”也因此經常成為內外勾結的幌子,這可能是某些人偷換魯迅“拿來主義”概念的動機。
針對西方文化的“拿來主義”與針對傳統文化的“拿來主義”還有壹個巨大的不同。對於傳統文化,如果想拿來,壹般不會有什麽障礙,最多討論壹下,拿來後到底好不好?是否適合現代?而且,對於傳統的“拿來”,基本上是免費的,沒有“買來主義”,也沒有“送來主義”。但是,對於西方文化,我們發現,某些我們迫切需要的東西,確實是有用的好東西,我們非常渴望“拿來”,甚至願意花大錢,徹底兌現“買來主義”,西方還不願意,比方說高科技,這似乎可以稱為“拒絕主義”。所以,對於西方文化的“拿來主義”,除了要有頭腦、有眼光,挑選著“拿來”外,還不能太壹廂情願,以為我們只要想“拿來”,別人就願意給;以為我們想買來,別人就願意賣。已經有太多的事實告訴我們,有些東西,我們渴望“拿來”,卻遭到拒絕,根本“拿不來”、“買不來”;而很多我們不想要、不需要的東西,西方正源源不斷地“送來”。
當我們接受了對待西方也需要客觀、冷靜的“拿來主義”這種態度時,我們還會遇到壹個問題。該拿什麽?不該拿什麽?為什麽拿不來?我們面對這些問題時,說是要有頭腦、有眼光,然而,我們應該有什麽樣的頭腦?有什麽樣的眼光?當我們的頭腦和眼光都是西方教出來的,都是被西方洗過腦的,都是和西方壹模壹樣的想法,壹模壹樣的眼光,我們的“拿來”豈不就等於西方的“送來”或西方希望的“買來”?因此,如果說我們判斷傳統文化如何“拿來”,可以用西方文化做參照,那麽,對待西方文化如何“拿來”、“買來”,也需要用傳統文化做參照,同時還需要用中國現實做參照。這應該是現代中國人對待“拿來主義”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