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麻皺是山水畫上的肌理也是壹種文化痕跡—畫家曾在那裏上演自己真實的人生,演繹動人的情感。然而怎樣才能在千年以後,透過這壹歷史遺存把握畫家的生命情感與藝術脈搏,最終洞悉這皺法的秘密。也許只有借助歷史的光線才能看清那帛絹上似麻的線條中寫著的是繪畫意識的動人旋律—體道、圖真、抒情。壹、筆墨意識與寫“道”的披麻效山水畫中,披掛在山體上如同麻線壹般的線條,構成了山石的肌理,這是披麻皺的外部形態。而究其本質則是由長短、濃淡、幹濕、疏密、虛實等線條排列組成的壹種“筆墨”形式。如果說董源是以此來表現山石質感與地域特征的,不如說是用來彰顯宇宙的本象—陰陽之道。披麻被是通過自身內部語言符號之間的相互聯系作為表述特征,皺線間錯綜復雜的關系構成了披麻被線條的自身秩序,這壹秩序不是為了單純表現結構上的明暗,而是承載著松緊、剛柔、粗細、幹濕、濃淡的抽象內涵,表現陰陽交靖的生命意象,這實質是進入了壹種形而上的追求與表現。董源就是通過這些規律化的線條排列去進行“道”的體悟,並借以表現主體審美心理。根植於心的傳統哲學思想是董源追求這壹表現的主要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