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拜托大家幫我查資料,好的我給分

拜托大家幫我查資料,好的我給分

漢藏友好的使者——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680),名李雁兒,唐太宗李世民宗室女。漢族。她聰慧美麗,自幼受家庭熏陶,學習文化,知書達禮,並信仰佛教。

松贊幹布是藏族歷史上的英雄,崛起於藏河(今雅魯藏布江)中遊的雅隆河谷地區。他統壹藏區,成為藏族的贊普(“君長”之意),建立了吐蕃王朝。唐貞觀十四年(640),他遣大相祿東贊至長安,獻金5000兩,珍玩數百,向唐朝請婚。太宗許嫁宗女文成公主。

十五年(641),文成公主在唐送親使江夏王太宗族弟李道宗和吐蕃迎親專使祿東贊的伴隨下,出長安前往吐蕃。松贊幹布在柏海(今青海瑪多縣)親自迎接,謁見道宗,行子婿之禮。之後,攜文成公主同返邏些(今拉薩)。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壹直備受尊崇。

據《吐蕃王朝世襲明鑒》等書記載,文成公主進藏時,隊伍非常龐大,唐太宗的陪嫁十分豐厚。有“釋迦佛像,珍寶,金玉書櫥,360卷經典,各種金玉飾物”。又給多種烹飪食物,各種花紋圖案的錦緞墊被,蔔筮經典300種,識別善惡的明鑒,營造與工技著作60種,100種治病藥方,醫學論著4種,診斷法5種,醫療器械6種。還攜帶各種谷物和蕪菁種子等。

永徽元年(650),松贊幹布去世後,文成公主壹直居住在西藏。她熱愛藏族同胞,深受百姓愛戴。她曾設計和協助建造大昭寺和小昭寺。在她的影響下,漢族的碾磨、紡織、陶器、造紙、釀酒等工藝陸續傳到吐蕃;她帶來的詩文、農書、佛經、史書、醫典、歷法等典籍,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加強了漢藏人民的友好關系。她帶來的金質釋迦佛像,至今仍為藏族人民所崇拜。

永隆元年(680),文成公主逝世,吐蕃王朝為她舉行隆重的葬禮,唐遣使臣赴吐蕃吊祭。至今拉薩仍保存藏人為紀念她而造的塑像,距今已1300多年歷史。

青海省玉樹縣也建有文成公主廟。廟中央的文成公主坐像,端坐於獅子蓮花座上,身高8米,形象生動,雕刻精細。這裏壹年四季香火不斷,酥油燈晝夜長明,前來朝拜的藏漢群眾絡繹不絕。相傳文成公主前往拉薩途中,曾在此地停留很長時間,受到當地藏族首領和群眾的隆重歡迎,她深受感動,便決定多住些日子,並教給當地群眾耕作、紡織技術。現文成公主廟已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歷史上,有不少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蕃邦國王和親的事例,唐太宗時期,文成公主遠嫁吐蕃,便是和親情況的典範。在她是影響下,漢藏兩族的友誼有了很大的發展,所以把文成公主譽為最成功的女外交家實不為過。

吐蕃就是現在的西藏,唐代以前和中土沒有來往。據說吐蕃人是東晉末年南涼國王鮮卑人禿發利鹿孤的後代,因失國而輾轉流徒到西藏高原,為紀念祖先,他們以“禿發”為國號,後依語音相近訛變為“吐蕃”。吐蕃人過著以遊牧為主的生活,飼養牦牛、馬、豬和獨峰駱駝,有的也種植青稞和蕎麥。公元七世紀,棄宗弄贊繼位作了吐蕃贊普(吐蕃國王),人們又稱他為松贊幹布,是壹位驍勇慓悍的領袖,他率領軍隊統壹了青藏高原上的許多部落,建立了以邏些城為中心的強盛王國,邏些城即今日的拉薩。

唐太宗貞觀十二年,松贊幹布率吐蕃大軍進攻大唐邊城松州,即今天的四川松潘縣;唐太宗治理下的唐朝,此時正國富兵強,於是派侯君集督率領大軍討伐。大敗吐蕃於松州城下。松贊幹布只好俯首稱臣,並對大唐的強盛贊慕不已,他在上書謝罪的同時,還特向唐廷求婚。

唐太宗經過壹番考慮,決定答應他的請求,於是在宮中選定了壹個通曉詩書的宗室之女,封她為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原是唐太宗壹個遠親李姓侯王的女兒,人長得端莊豐滿,自幼飽讀詩書,她雖然對遙遠的吐蕃心存疑慮,卻又充滿了新奇的向往,因而也就應允了。經過兩個多月的準備,於貞觀十五年隆冬,壹支十分可觀的送親隊伍,在禮部尚書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率領下,護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親。

之所以要在隆冬季節出發,是因為由長安經隴南、青海到西藏有壹個多月的路程,沿途要經過幾條湍急的大河,隆冬季節河水平緩,才便於送親的隊伍通過。這支隊伍,除了攜帶著豐盛的嫁妝外,還帶有大量的書籍、樂器、絹帛和糧食種子;組成成員除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還有壹批文士、樂師和農技人員,幾乎就象是壹個“文化訪問團”和“農技隊”。這些人員是去幹什麽呢?因為當時吐善已經擊潰了吐谷渾,伊然成為了西南舉足輕重的強邦;唐太宗深謀遠慮,覺得只有對吐蕃加強籠絡,才能保證大唐西南邊陲的穩定,因此才千方百計地對他們從經濟和文化上予以協助,使吐蕃在潛移默化中感激和追隨大唐。文成公主實際上就是肩負著這項和睦邦交的政治任務遠嫁的,這支送親的隊伍也是前去協助她完成這項使命的。

經過壹個多月的頂風冒雪的艱苦跋涉,春暖花開的時候,文成公主壹行到了黃河的發源地壹河源,這裏水草茂盛,牛羊成群,壹改沿途風沙迷茫的荒涼景象,讓人精神為之壹振。壹路上很為吐著地勢惡劣而憂心的文成公主這時也松了壹口氣,於是送親隊伍在這裏作了數日的短暫休整。

這時,松贊幹布親自率領的大隊迎親人馬也趕到了河源,松贊幹布壹行見到大唐使臣江夏郡王李道宗納頭便拜,並行了子婚大禮,他已認定把大唐作為吐蕃的上國。李道宗請出文成公主與松贊幹布相見,這位馳騁高原的吐蕃王壹見到中土的金枝玉葉,頓時為她而傾倒,只見文成公主身著華美的盛服,神態端莊,氣度文雅,與原始質樸的吐蕃女子完全不可同日而語。而文成公主所見到的松贊幹布,雖然被高原的烈日和狂風塑造得黝黑而粗獷,但配上他高大健壯的身材和眉宇間流露出來的豪爽之氣,顯得十分英武;文成公主心中暗自慶幸,自己算是嫁了壹個偉丈夫。

送親和迎親的隊伍前呼後擁、威風八面地進入了邏些城,在李道宗的主持下,松贊幹布與文成公主按照漢族的禮節,舉行了盛大的婚禮,全邏些城的民眾都為他們的贊普和夫人歌舞慶賀。松贊幹布樂不可支地對部屬說:“我族我父,從未有通婚上國的先例,我今天得到了大唐的公主為妻,實為有幸,我要為公主修築壹座華麗的宮殿,以留示後代。”

不久,壹座美輪美奐的宮殿就建成了,裏面屋宇宏偉華麗。亭榭精美雅致,還開鑿了碧波蕩漾的池塘,種上了各色美麗的花木,壹切建制都模仿大唐宮苑的模式,用來安頓文成公主,借以藉慰她的思鄉之情。為了與文成公主有更多的***同語言,松贊幹布脫下他穿慣了的皮裘,換上文成公主親手為他縫制的絲質唐裝,還努力地向文成公主學說漢語,壹對異族夫妻,感情融洽,互愛互敬,開始了他們新的生活。

按照傳統習慣,吐蕃人每天要用赭色制土塗敷面頰,說是能驅邪避魔,雖說樣子十分難看又不舒服,但因是傳統習俗,誰也沒有提出異議,大多數吐蕃人只是照章行事。文成公主到吐蕃後,仔細了解和揣摩了這種習慣,認為這樣做毫無道理,又有礙衛生,實在是壹項鄙俗的陋習,因此她婉轉地向松贊幹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松贊幹布聽了覺得她的話很有道理,立即下令廢除這項習俗,最開始壹些念舊的吐蕃人很不習慣,但慢慢地都覺得保持自己的本來面目,既方便又好看,大家也就都樂意接受了,他們甚至還十分感激文成公主為他們破除了陳規。

待生活安定下來後,文成公主帶來的漢族樂師們開始履行職責,他們十分賣力地為松贊幹布和文成公主演奏唐宮最流行的音樂,音樂舒緩優美,使松贊幹布大有如聞仙音的感覺,他對樂師和音樂大加贊嘆,並選撥了壹批資質聰慧的少男少女,跟隨漢族樂師學習,使漢族的音樂漸漸傳遍了吐蕃的領地,流進了吐蕃人的心田。

隨來的文士們也開始工作,他們幫助整理吐蕃的有關文獻,記錄松贊公布與大臣們的重要談話,使吐蕃的政治走出原始性,走向正規化。松贊幹布欣喜之余,又命令大臣與貴族子弟誠心誠意地拜文士們為師,學習漢族文化,研讀他們帶來的詩書;接著他還派遣了壹批又壹批的貴族子弟,千裏跋涉,遠赴長安,進入唐朝國家,研讀詩書,把漢族的文化引回吐蕃。

農技人員並不宣揚什麽,他們只是先把從中原帶去的糧食種籽播種在高原的沃土上,然後精心地灌溉、施肥、除草,等到了收獲的季節,那頂壯的莊稼,驚人的高產,讓吐蕃人瞪大了眼睛;因為吐蕃人那時雖然也種植壹些青稞、蕎麥之類的作物,但因不善管理,常常是只種不管,所以產量極低,他們不得不佩服漢族農技人員高超的種植技術。在松贊幹布和文成公主的授意下,農技人員開始有計劃地向吐蕃人傳授農業技術,使他們在遊牧之余,還能收獲到大量的糧食。尤其是把種桑養蠶的技術傳給他們後,吐蕃也逐漸有了自制的絲織品,光澤細柔,花色濃艷,極大地美化了吐蕃人的生活,使他們喜不勝收,都十分感謝文成公主入吐蕃後給他們帶來的好處。

文成公主以款款柔情善待松贊幹布,使得這位生長於荒蠻之地的吐蕃國王深切體會到漢族女性的修養與溫情,他對文成公主不但備加珍愛,而且對她的壹些建議盡力采納。文成公主則憑著自己的知識和見地,細心體察吐蕃的民情,然後提出各種合情合理的建議,協助丈夫治理這個地域廣闊,民風慓悍古樸的國家。而文成公主又不是那種極有權勢欲的女人,她參預治國,卻從未要求松贊幹布給自己壹個什麽官職,對於吐蕃國的重大政治決策,她只是提出自己的看法,並不強行幹涉,因此松贊幹布和大臣們對她非常悅眼,經常向她討教唐宮的政治制度以作為他們行政的參考,而廣大的吐蕃民眾更視她如神明。

貞觀二十二年,唐太宗派長史王玄策出使吐蕃,壹方面和洽兩國關系,另壹方面也是去看望遠嫁的文成公主。王玄策率出使隊伍帶著大批絹帛文物上路,途經天竺國時,不幸遭到天竺人的搶掠,除了王玄策帶著少量人馬逃出外,大部分人馬及物品全都搶去。王玄策狼狽地抵達吐蕃,拜見了松贊幹布並說明了遭劫的情況,松贊幹布認為天竺國是有意挑釁,破壞他與大唐的關系,於是派遣大軍討伐天竺,搗毀了他們的都城,俘虜了天竺王子,還繳獲了大批牲畜,救回了唐朝使節隨從人員,算是替大唐使節出了壹口氣。

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駕崩,太子嗣位為唐高宗。新任大唐天子授松贊幹布為駙馬都尉,封西海郡王,並且派特使送去大量的金銀、絹帛、詩書、谷種,並特為文成公主送去了飾物和化妝品,以嘉勉她和親撫蕃的功德。

松贊幹布因之上書謝恩,並忠心地表示:“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當勤兵赴國除討。”並獻上珠寶十五種,請代置太宗靈前,以表哀思。唐高宗對松贊幹布的忠心十分感動,又晉封他為賓王,更賜彩帛三千段;吐蕃使者到長安後大開眼界,趁唐高宗高興之機,向他請求賜給造酒、碾米和制造紙筆墨硯的技術,唐高宗都—壹答應了。大唐王朝與吐蕃的關系,在文成公主聯絡的基礎上,至此已到了水乳交融的頂峰。

在松贊幹布與文成公主努力推行改革,及大論(吐蕃的宰相職)祿東贊的妥善謀劃下,吐蕃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因而能稱霸西域,成為大唐王朝西方的有力屏障。

可惜不久之後,松贊幹布去世,他的孫子繼位為贊普,因贊普年幼,所以國事多由祿東贊壹手掌握理,家事則由文成公主操持,這時壹切還算平穩。然而不久祿東贊也死去,他的兒子欽陵沿襲作了大論,這時吐蕃與鄰邦士谷渾關系惡化,他們均上書向唐廷請求論斷是非,而唐高宗遲遲不予裁決,欽陵按捺不住,起兵擊潰了土谷渾。不料這壹舉動卻觸犯了唐廷的威嚴,唐高宗認為在他還沒有作出判決之前,吐蕃就擅動武力,簡直不把大唐天朝放在眼裏,因此在鹹亨元年,派薛仁貴督師討伐吐蕃。

誰知薛仁貴的軍隊在大非川壹帶被吐蕃軍隊打得壹敗塗地,從此吐蕃人不再服大唐的氣,連年興兵進犯大唐邊境。唐廷派大軍長駐洮河鎮守,以防吐蕃軍隊的騷擾,雙方陷入了敵對局面,吐蕃成為唐王朝始終無法解決的最大敵人。

從唐太宗貞觀十五年初春,文成公主下嫁松贊幹布開始,到唐高宗鹹亨元年薛仁貴率兵征討吐蕃為止,整整三十年的歲月,由於文成公主的博學多能,對吐蕃國的開化影響很大,不但鞏固了唐朝的西陲邊防,更把漢民族的文化傳播到西域,這是唐太宗的得意之作,可惜唐高宗最終不能善加利用,輕易挑動戰爭,造成了不可收拾的局面,使得文成公主苦心孤詣所營造的和睦局勢嘎然而止,怎不令人痛惜!

唐高宗永隆元年,文成公主在邏些城病逝,唐廷特派使者前往祭奠,但也沒能改善兩國的外交關系。而文成公主受到吐蕃官民的敬仰並不因與唐朝關系疏遠而稍減,她的死引起了所有吐蕃人的衰痛。

文成公主死後,吐蕃人到處為她立廟設祠,以誌紀念。壹些隨她前來的文土工匠也壹直受到豐厚的禮遇,他們死後,也紛紛陪葬在文成公主墓的兩側。至今文成公主和這些友好使者,仍被西藏人視為神明。

文成公主廟

青海省的玉樹藏族自治州,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部,是中國的“三江之源”,也是聞名於世的藏族歌舞之鄉。有1300多年歷史的文成公主廟就修建在這裏,它已被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成公主廟別名“沙加公主廟”,位於玉樹縣結古鎮東南25公裏的貝納溝,這是壹條大峽谷,兩邊的山脈不見邊際,矗立在青藏高原的藍天下,山上松柏如畫、山下小河如詩。藏式建築的文成公主廟緊貼百丈懸崖,風景幽靜,金光閃閃的屋頂光芒四射。廟四周所有的懸崖和面積較大的石頭上都刻著數不清的藏經。該廟***3層,面積包括院落600多平方米,通高9.6米。廟中央的文成公主坐像,端坐在獅子蓮花座上,身高8米。坐像兩旁有8尊石刻佛立像,分立在上下兩層,每尊佛像高有3米,精雕細刻,形象生動。該廟是壹座既有唐代藝術風格又有藏式平頂建築特點的古式建築。

1300多年來,這兒都是壹年四季香火從不間斷,酥油燈晝夜常明,前來朝拜的藏漢群眾也絡繹不絕,親如壹家。

文成公主是唐太宗宗室女,唐貞觀十五年(641)與吐蕃松贊幹布聯姻。文成公主壹行從長安出發,途經西寧,翻日月山,長途跋涉到達拉薩。據傳,玉樹縣的貝納溝是文成公主進藏途中停留時間最長的壹個地方。這裏的藏族首領和群眾曾為她舉行隆重的歡迎儀式,文成公主深受感動,決定多住些日子,並教給當地群眾耕作、紡織技術。

文成公主離開這裏進入拉薩後,這裏的藏民便依據公主的畫像,在石壁上造像,以示懷念,遂又建廟。此廟已經成為藏漢團結的象征。從此柏溝便成了玉樹地區的壹大聖地,成為信徒們頂禮膜拜的佛堂,香火繚繞,經久不衰,當地藏族群眾把這裏視為玉樹高原上的“洞天福地”。

  • 上一篇:抖空竹是人們喜愛的壹項體育活動.最早的空竹是兩個如同車輪的竹筒,中間加壹個轉軸,由於外形對稱,其重
  • 下一篇:描寫傳統節日的好詞好句好段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