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仔細查查拳擊的“戶口”,它也算是高齡了。這項運動起源於埃及,早在公元前4世紀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就已經有它壹號啦(裏面有關於拳擊護具“皮繃帶”的敘述)。大約公元前17世紀,拳擊運動經地中海的克裏特島傳播到古希臘。公元前688年被列為第23屆古代奧運會比賽項目。
1745年,傑克·布勞頓為拳擊比賽制定了規則(當時的拳擊比賽還不戴拳擊手套呢)。現代拳擊的“老家”是英國(起源於中世紀英國倫敦盛行的有獎拳擊賽)。英國人吉姆·貝爾切曾經在比賽中把壹塊白手帕系在拳臺的圍繩上,於是就有了投白毛巾認輸的傳統(如果選手認輸,他的教練就會把白毛巾投入拳臺內,表示“我服了”)。
1904年,現代拳擊比賽第壹次在美國聖路易斯奧運會上亮相。★基本規則:
職業拳擊比賽壹般采用4-12回合制,這要根據比賽雙方經紀人的協商而定;最多時比賽達到15回合;每回合3分鐘,回合間休息1分鐘。職業拳擊比賽按體重分為17個級別,世界青少年業余拳擊比賽分為3個級別。
基本規則:業余拳擊5個回合,每壹個回合2分鐘(職業是3分鐘),1分鐘休息,分12個級別(職業是17個級別)286名運動員參賽。
1.2004年第28屆奧運會拳擊11個級別***312名運動員參加比賽。亞洲、美洲、非洲、歐洲、大洋洲各自舉行的奧運會預選賽確定運動員參賽資格,每個級別每個協會最多1名運動員參加比賽。
2.臺上裁判員的職責和任務:
(1)重擊對方後腦,取消犯規運動員的比賽資格。比賽時利用擺拳進攻,而又掌握不好相互距離時,容易用遠距離擺拳擊中對方的反腦,如果去打不嚴重的可提出告誡或警告,如果重擊,或故意去打對方後腦的,就要取消犯規運動員的比賽資格。
(2)嚴禁開拳擊打對方。開拳擊打是犯規動作,有的運動員打擺拳或直拳時,為了重擊對方,用開拳擊打對方頭部。這時,臺上裁判就要根據開拳擊打的輕重程度,對犯規運動員提出告誡、警告,甚至取消其比賽資格。
(3)比賽時消極不戰。消極不戰的情形有兩種:壹種是運動員故意消極等待、試探,沒有充分利用進攻的機會,這時臺上裁判就要示意消極壹方主動進攻,否則就要進行告誡、警告,甚至取消比賽資格;另壹種情形是,有壹方運動員實力太差,實力懸殊,因而消極不戰,這時臺上裁判員為保護運動員安全,可以直接取消實力差的運動員比賽資格。
(4)判定絕對勝利(KO勝)。比賽中,壹方運動員被對方用正確技術擊倒,臺上裁判就要對倒地的運動員數秒,10秒後運動員不能站起來繼續比賽,這時就可以直接判對方獲得絕對勝利。如果壹方運動員被對方用犯規方法打倒在地,10秒後不能站起來繼續比賽,這時臺上裁判就可以判倒地方獲勝,犯規方為犯規失敗。
(5)判定優勢勝利,保護弱方運動員。如果比賽時壹方運動員在體力、技術、戰術、體能等各方面都明顯好於對方,這時,臺上裁判員就要停止比賽,為保護弱小壹方而宣布對方運動員優勢勝利,結束本場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