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壹詞,古作象聲,原指模擬別人,又稱隔壁相聲。是中國的壹種傳統民間說唱曲藝,經華北地區民間說唱曲藝進壹步演化發展,並融入了由摹擬口技等曲藝形式逐漸形成的,最早起源於清朝鹹豐年間。它主要以說、學、逗、唱的方式來引起觀眾發笑。目前主要分為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口相聲,其中對口相聲是最受觀眾喜愛的壹種相聲形式。
大部分的相聲在形成過程中都會廣泛吸取口技、說書等藝術之長,然後通過諷刺笑料表現真善美,來引人發笑。在對口相聲中,演員壹***有2人,分為壹捧壹逗。通過二人說的內容輕重與語言風格之不同,可分為“壹頭沈”、“子母哏”和“貫口活”三類。
捧哏是壹種曲藝名詞,通常指滑稽,逗人發笑的話或表情。對口相聲演出時配合“逗哏”敘述故事情節的演員,通常稱作“乙”,又稱“量活兒的”。
逗哏同樣是是壹種曲藝名詞,演出時不斷地說出笑料以讓人發笑的主要敘述故事情節的演員,也就是相聲中的“主角”通常稱作“甲”。在傳統相聲中,逗哏犯貧的笑料應遠多於捧哏。
例如在對口相聲中,甲在敘述故事情節時,乙就會有些插話、幫腔的環節。他會對甲講的內容,或同意、或反對、或敬佩、或譏諷、或提問、或補充、或辯論、或引申,話語雖然聽起來比較簡短,但是在相聲中卻非常重要。因為沒有他的接話,甲有很多東西時沒法繼續講下去的。在很多時候,乙所講的絕大多數內容都是觀眾們想要說的,而甲回答的內容,很多也是觀眾所要聽聽的。
捧哏如果想要說好要比逗哏難的多,所以在很多時候做捧哏的往往都是逗哏的老師和長輩。他們怕學藝的年輕人上臺說不好,容易出紕漏,站在旁邊拿手捧著點兒。但是不管怎樣,在相聲界捧哏的和逗哏是同等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