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提供壹些古代服飾的詞匯。

提供壹些古代服飾的詞匯。

漢代男子的曲裾深衣 曲裾深衣穿戴展示圖(根據陜西鹹陽出陶俑復原繪制)。漢代的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於西漢早期。到東漢,男子穿深衣者已經少見,壹般多為直裾之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本圖正是這種曲裾服飾。

漢代舞女服飾 左圖為頭梳盛髻、身穿長袖袍服的舞女(廣州漢墓出土陶俑)。中圖為穿袍服的歌女與舞女(四川成都漢墓出土畫像磚拓片)。右圖為梳分髾髻、穿長袖袍服的舞女(四川彭縣出土東漢畫像磚)。 秦漢時期,我國的舞樂表演藝術在前代基礎上有較大進步,並出現了專職的歌舞藝人,以***封建貴族階層的觀賞。在漢代的壁畫、石刻、磚刻等藝術圖像中常可看到這樣的情況。本圖所列的陶塑舞女,服飾交代得比較清楚,頭梳高大的發髻,髻上插滿珠翠花飾,為典型的東漢裝束。身穿曳地長袍,衣襟左掩,即史書所稱的“左衽”。最有特點的是袖端接出壹段,各裝壹只窄而細長的假袖,以增加舞姿的美觀。後世戲曲服裝上的“水袖”,可能是由此而來。

魏晉南北朝婦女服飾 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並吸收少數民族服飾特色,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壹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打到俊俏瀟灑的效果。加上豐盛的首飾,反映出奢華糜麗之風。此圖為穿漢化衣裙的貴婦。

隋唐五代服飾 隋代發式比較簡單,變化較少,壹般為平頂式,將發層層堆上,如帽子狀。唐代初期仍有梳這種發式的,只是頂部不如隋代那樣平整,已有高聳趨勢,大多作成雲朵型。到太宗時,發髻漸高,形式也日益豐富。唐初婦女服飾,仍以小袖短襦及長裙為主,裙腰束至腋下。本圖為梳“拋家髻”、穿襦裙的婦女(陜西西安東郊出土陶俑)。

隋唐胡服 胡服流行於元、天寶年間。它的特征是翻領、對巾、窄袖、錦邊。女裝男性化是唐代社會開放的表現之壹,婦女穿著男裝是當時壹種時尚。在陜西等地的墓中壁畫有大量反映。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的絹畫中也有這類服裝的婦女。凡穿胡服的婦女,腰間都系有革帶,革帶上原來是北方民族的裝飾,在魏晉時傳入中原。到了唐代,曾壹度定為文武官員必佩之物,上面懸掛算袋、刀子等七件物品,俗稱“蹀躞七事”。開元以後,由於朝廷有了新的規定,所以壹般官員不再佩掛。但在民間婦女中十分流行,省去“七事”,以窄皮條代替,僅存裝飾之意,無使用價值。本圖為穿胡服及襦裙披帛的侍女。

明代皇後服飾 霞帔展示圖。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樣式,大多仿自唐宋,壹般都為右衽,恢復了漢族的習俗。凡命婦所穿的服裝,都有嚴格的規定。霞帔是壹種帔子,它的形狀象兩條彩練,繞過頭頸,披掛在胸前,下垂壹顆金玉墜子。霞帔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已出現,隋唐以後,人們常贊美這種服飾美如彩霞,所以有了霞帔的名稱。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中就有“虹裳霞帔步搖冠”的形容。到了宋代,已正式將它用作禮服,並隨著品級的高低在刺繡紋樣而有所不同。

明代士人服飾 明代士人的冠帽,以四方平定巾為主,也有戴“皂條軟巾”的,後垂雙帶,俗稱“襦巾”。明代圓領大袖衫為儒士所穿的服飾,與其他官吏壹樣,都有詳細的制度。如“生員?衫,用玉色布絹為之,寬袖皂緣,皂條軟巾垂帶。凡舉人監者,不變所服。”這是從江蘇揚州明墓出土的壹套士人服飾。在當時被稱為“直裰”,或稱“直身”,〈〈儒林外史〉〉裏的士人,就多穿這種服裝。此圖為儒巾及高筒氈靴(出土實物)。清代後妃服飾 皇後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組成。朝冠,冬用薰貂,夏用青絨,上綴有紅色帽緯。頂部分三層,疊三層金鳳,金鳳之間各貫東珠壹只。帽緯上有金鳳和寶珠。冠後飾金翟壹只,翟尾垂五行珍珠,***三百二十顆,每行另飾青金石、東珠等寶石,末端還綴有珊瑚。朝袍以明黃色緞子制成,分冬夏兩類,冬季另加貂緣。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領、護肩與袍身組成。披領也繡龍紋。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飾,其樣式為對襟、無領、無袖,形似背心。上面也繡有龍雲及八寶平水等紋樣。本圖為清代乾隆帝慧賢皇貴妃冬朝服像,頭戴冬朝冠,外穿冬朝褂,內穿冬朝袍,周飾貂皮邊。

清代戲服 清代的戲衣壹般都用明代傳統形式,故宮保存的戲衣中,很多做工講究,紋樣精美,如以明代的烏紗帽作為官帽、補報作為官衣等,並摻入了壹部分時式服裝,如箭衣、馬褂、坎肩、及短襖等。據不完全統計,清代戲裝的款式,大約有幾十種甚至上百種之多,各地區、各劇種、各時期及各戲班還有差異。但總的看來,以蟒、帔、靠、褶、官衣等幾種最為常用。此圖為刺繡舞衣(宮裝),樣式為上衣下裳相連,下裳為兩層飄帶裙袖端鑲有數層花邊,並披有雲肩。(實物)

  • 上一篇:挪威可以成為冬奧會冰雪項目的強國,靠的是什麽?
  • 下一篇:放鞭炮的寓意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