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鞭炮的寓意
可能有很多的朋友不明白放鞭炮的寓意,但很多的朋友都說放鞭炮有著辭舊迎新之說法,同時也是對新的壹年的美好向往,那麽大家知道放鞭炮的寓意嗎,下面就來看壹看放鞭炮的寓意究竟是什麽!
放鞭炮的寓意1春節為什麽要放鞭炮
放鞭炮有著辭舊迎新之說,寓意對新的壹年的美好向往。相傳在遠古時代,有壹種兇猛的怪獸叫“年”,壹年四季都在深海裏,但逢新舊歲之交,便出來糟踏壯稼,傷害人畜,百姓叫苦連天。有壹次它又跑到村莊裏為非作歹,被壹家門口晾的大紅衣服嚇跑了。到了另壹處,又被燈光嚇得抱頭鼠竄。於是人們掌握了“年”怕聲音、怕紅色、怕火光的弱點。每至年末歲首,人們就在家門口貼紅聯、放鞭炮、掛紅燈,院子裏燒柴禾、攏旺火,用菜刀剁菜肉,發出聲音。所以過年大家都要放鞭炮。
春節放鞭炮有什麽寓意
春節放鞭炮寄托了漢族勞動人民壹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放爆竹是壹個漢族傳統民俗,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相傳是為了驅趕壹種叫年的怪獸。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裏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鞭炮,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這聲聲爆竹寄托了漢族勞動人民壹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放鞭炮註意事項
放鞭炮雖然是傳統的過年習俗,但是每年都有因為放鞭炮而受傷或者導致火災的現象發生。因此,人們應該嚴格遵守地方法則,在允許放鞭炮的地方才放,不允許放鞭炮的地方堅決不放。同時還要註意以下的註意事項。
1、孩子必須在父母的看護下放鞭炮。
父母應該註意,年齡太小的孩子不宜放鞭炮,而年齡大壹點的孩子也應該在長輩的監護下放,防止發生意外。有的孩子害怕鞭炮等聲音,家長在放鞭炮時,還應該將孩子抱離聲音源,防止鞭炮爆炸聲嚇到孩子。
2、遠離易爆物品。
放鞭炮時應該遠離易燃易爆物品,比如柴草堆,煤氣罐等,壹旦發生危險後果將不堪設想。
3、人群遠離。
燃放鞭炮時,人應該盡量遠離,不可因為好奇而湊近。鞭炮聲過響的話,還應該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
4、放置穩當後再燃放。
在燃放鞭炮時,應該將鞭炮高高掛起或者放置在安全的空地上。同時要註意周圍是否有人,有人的話千萬不能放。在放鞭炮時,千萬不能用手拿著放,否則鞭炮在極短的時間內容易燃爆,後果不堪設想。鞭炮通常用香條點燃,很少用打火機、火柴點燃,使用明火應特別註意。
5、過壹會再走近。
鞭炮點燃之後可能會存在暫時沒有爆炸的鞭炮,要過壹會再走近,不要立刻走近,最好過15分鐘之後再走近檢查情況。
6、選購正規的廠商生產的鞭炮。
在購買產品時要選擇經檢驗合格的正規工廠生產的花炮產品。在放鞭炮時,要嚴格按照說明書上的燃放規則進行。由於放鞭炮會給空氣帶來嚴重的汙染,包括空氣汙染以及噪音汙染,壹定程度上還會影響人們的聽力,影響睡眠,造成疲倦,讓人感覺易怒、急躁等。因此,人們應該少放或不放鞭炮。
春節孩子放鞭炮禁忌
鞭炮不能投放在易碎容器中
孩子在玩的過程中,不要讓其將鞭炮投放在易碎的容器中,若將鞭炮投放在易碎的容器中,很可能會因鞭炮爆炸將容器爆破,壹些碎片可能會迸濺到孩子臉上、眼中等,導致嚴重的安全事故。
鞭炮不可再幹燥的木柴中投放
鞭炮燃放後投入幹燥的木材中很可能因為鞭炮的爆炸而引發木柴著火,假如木柴面積大,那麽火災造成的.危害那是相當嚴重的。
別碰啞炮
自己或其他人燃放的鞭炮中,肯定有幾個沒有爆炸的“啞炮”,千萬別讓孩子去撿!因為有的“啞炮”只是引信燃燒太慢而已,往往等孩子過去撿的時候就會發生爆炸。
放鞭炮的寓意2放鞭炮的寓意
放鞭炮是年文化中富有代表性的壹種傳統形式,它寄托了人們對於新的壹年的美好向往。人們常在過年的時候燒爆竹,而爆竹又有驅魔、辟邪、消災的寓意,所以在後來的傳說裏,“年”逐漸演變成為壹種惡魔,而家家戶戶的爆竹聲,就是為了驅趕“年”這種怪物。
春秋時期,點爆竹形成習俗,晉文公時,介子推帶著老母親躲進深山,而重耳為了讓他出山,選擇燒山,山上長有竹子,燒山之時竹子啪啪作響,後來點爆竹又多了紀念介子推的意義在裏面。
人們熟悉的有火藥的炮仗,或是鞭炮,則是到宋代時出現的,將芒硝、硫磺等礦物質依照壹定比例制成火藥,用紙或者竹葉將火藥包起來,就成了鞭炮。
雖然形式變了,但是聲音則是很像。過年的時候點爆竹,也有了祈求吉祥、生活紅火和表達過年喜悅的心情。此後,放鞭炮這種形式從過年延續到其他的場合,比如婚喪嫁娶。而在放鞭炮以外,還有喝屠蘇酒的習俗,在正月初壹這天喝。
這種源於農耕社會,頗有象征意義的文化表現形式,在城市快速發展、人群愈加密集的今天,正顯示出越來越多的問題:火災、空氣汙染、突發事故……再加上為此投入的宣傳防護、治理善後成本,綜合考量起來,鞭炮聲響背後的社會成本並不低。正是基於這些原因,如今,全國有近700個城市禁放或限放煙花爆竹。
《善化縣誌》記載:“除夕,設肴饌臘祭祖先畢,合家宴樂,俗語“團年”。除日,更桃符、換春聯,結彩,響爆竹,鳴金鼓,設鬥斛,插冬青、梅花於其中。是夕,祀內外神,少長以次行辭年禮。”這壹掛鞭炮的響聲其實是表達人們壹年結束後團聚的喜悅心情。
除了大年初壹清晨要放爆竹之外,除夕之夜守歲也興放炮,到子夜零時達到高潮,爆竹聲震耳欲聾,響徹天宇,無論貧窮富貴,家家戶戶都要燃放爆竹以示除舊布新,守歲放鞭炮,寄托著人們對新壹年美好生活的期盼,代表喜慶和歡樂。
這種傳統和現實的糾結,正說明對待煙花爆竹問題,不能簡單化處理,需要統籌兼顧方方面面的因素。簡單的壹刀切,往往會引起民意反彈。因此,在加強管理、確保安全的同時,也應采取更為精細化的管理方式,凝聚更多文明***識,積極引導人們依法、文明、安全燃放煙花爆竹。
從另壹個角度來說,不僅僅是環衛大爺,在醫院中焦急治理傷員的醫生護士,被群眾壹次次求助喚去的片區民警、消防員等等,他們又何嘗不想早點回家與家人團聚?但為了工作需要,為了公眾利益,他們往往只能選擇堅守崗位。
如果人們有節制地燃放煙花爆竹,多壹點安全意識,少壹些不當行為,他們的工作壓力或許就能減輕壹些。即便很多人不會因此提前下班,起碼他們工作的精神負擔會小壹些,心情也會更愉悅。中國人講究壹個“情”字,自己過得開心,也讓別人舒心,不正是佳節應有的氛圍嗎?
事實上,文化傳統的延續,從來不是壹成不變地照搬照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根據時代發展做出合乎社會需求的調整,才是對文化的最好傳承。理性地購買和燃放煙花爆竹,是對公民責任意識的考驗,也是涵養公***文明的必經之路。但願“環衛大爺求少放鞭炮”的場景,能帶來更多的心靈觸動,引發更多的文明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