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手運動(指競技散手運動)是武術的壹種表現形式。
也就是說它也在踢、打、摔、拿(散手不準用)的基礎上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證明,現階段散手運動中拳的打法,無論與國際任何壹種搏擊運動相比都既有觀賞性,又有實用性。其次是腿、踢的技術。散手中的摔法來源於中國式摔跤,是散手區別於其它世界各國任何壹種搏擊運動的唯壹特征。
散手”是武術套路的專有名稱:
武術套路形成了從單個、組合、分段、全套到散手這樣壹個完整的練習體系。武術散手就是把套路中連接的動作拆散,采用具有攻防含義的重點動作,師徒或徒弟之間按照本流派的技術風格和要求進行交手,從而達到體會和表現動作技擊含義和演練技巧的運動形式。
武術散手名稱:
出現有悠久的歷史,在《居延漢簡甲編》1304號簡中就有“相錯畜,相散手”的記載。但是,影武術徒手對抗項目采用這壹名稱起重要作用的應該是解放前中央國術館舉辦的“國術國考”。
“國術國考”開創了我國競技體育武術對抗的先河,其中設立了“散手”這個項目。1929年至1933年間,包括在杭州舉行的國術遊藝大會先後進行了3次散手比賽。每壹次比賽由於競賽規則的內容不壹樣,導致出現了“鬥牛賽”、“鬥雞賽”、“拼命賽”的結局。
1978年出版的全國體育院校《武術》教材中有散手技術的介紹內容,1979年,試驗研究武術對抗項目沿用了“武術散手”這個名稱。
1979年5月,在廣西南寧舉行的武術觀摩交流大會上,太極推手、散手、短兵由3個試點單位登臺表演。當時的報紙、廣播在報道散手這個項目時,開始出現了武術散打這個名稱,當時記者的報道用語推動了“武術散打”名稱的傳播。
武術散打就是兩人按照競賽規則的要求,運用武術中的踢、打、摔等技法,通過實戰來體現個人格鬥能力的運動項目。散打概念與散手概念的內容、性質、表現方式等完全不同。散打的“散”字表示散手、散招的性質和用途,“打”字在散打這個名稱概念中起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