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如何將傳統藝術引進課堂

如何將傳統藝術引進課堂

教育部宣布2008年3月至2009年7月將在全國10個省、市、自治區試點在音樂課程中增加京劇教學內容,兩會期間,京劇進課堂壹事引起了代表委員們的熱議。北京京劇院梅蘭芳京劇團團長梅葆玖向全國政協提交了相關提案,他在提案案由中寫道,“中小學生京劇義務教育內容要慎之更慎”。3月13日,就在全國政協第十壹屆壹次會議閉幕的前壹天,會議召開了第三次提案辦理協商會,就京劇進課堂相關問題征求委員、專家意見。

京劇與地方戲統籌

“1+X”更有效

京劇進課堂,是為了讓中小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使民族文化得以傳承。然而,我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有56個民族和數千年的歷史。我們的祖先用不同的語言和地域文化,創造了許多不同的藝術形式。在傳統文化藝術與基礎教育的結合上,為什麽就選擇了京劇呢?

中國戲曲學院特聘教授李維康認為,京劇從誕生開始,就博采眾長,它比地方戲更加完善,更具包容性,“可以說,京劇是戲曲藝術的突出代表,為人們了解戲曲藝術提供了壹個渠道。”北京京劇院壹級演員譚孝曾指出:“京劇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代表。京劇進課堂,意義不僅在於扶持京劇,而且在於扶持以京劇為代表的傳統文化。”

這壹選擇也遭到了壹些專家的質疑。“京劇是國粹,是國寶,粵劇、川劇、豫劇、評劇、河北梆子等也都是國粹、國寶。”中國非物質文化保護中心副主任田青認為在全國中小學推廣京劇劇種選擇單壹,“在上世紀80年代,我國尚有380種左右地方戲曲。近年來,已有百種左右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喪失。而且,和京劇近年來得到國家的大力扶持不同,許多地方戲劇已經面臨滅絕的境地,更需要扶持、保護和傳承。”

梅葆玖指出,現在的教育也應該讓各地中小學生對川劇、秦腔、粵劇等地方戲曲有所認識和了解。

作為京劇進課堂的壹線工作者,北京市中關村壹小的音樂教師劉鷺結合她的教學實踐,提出了“1+X”方式。她指出,在劇種的選擇上,除了京劇,應該結合當地實際情況,讓中小學生接觸當地藝術形式;在劇目的選擇上,除了規定唱段,應該結合學生的興趣,提供壹些選修的唱段,從而為學生更好更多地了解傳統藝術提供更加有利的條件。“1+X”的方式得到了專家們的積極肯定。

傳統戲與現代戲兼顧

比例更適當

在已經確定用於教學的15個京劇唱段中,現代京劇達9個之多。現代京劇,能否代表具有200多年歷史的京劇藝術?會不會令中小學生對京劇藝術的理解產生誤導?

譚孝曾認為,京劇學習,有壹個易學易懂、循序漸進的過程,而現代戲朗朗上口、情節明晰的特質非常適合中小學生的理解和學習。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常務副院長高鋼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藝術教育的作用是綜合的,跟壹般的藝術教育不壹樣,它的目的是讓中小學生對整個民族文化演進的歷史有所了解,對學生的審美情趣進行引導和培養。”他強調,京劇進課堂應考慮京劇藝術的經典性原則,應將最經典的唱段列入學習內容。

梅葆玖認為,傳統戲曲的精神內涵在於“對國家要忠,對父母要孝,欲正人,先正己,做人要仁愛,要有義有禮”,而這些精神更多是在傳統戲中得到體現,“《穆桂英掛帥》、《赤桑鎮》、《將相和》……都有很好的教育意義,能更好代表傳統戲曲的藝術高度。”

參加京劇進課堂劇目選定工作的中國京劇院院長吳江表示,在此次唱段的遴選過程中,結合中小學生的特點,首先考慮的是唱段的通俗性和易學程度問題。他指出,現代京劇所占比例偏大也是事實,這會在下壹步的教學實踐中逐步調整。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在下壹階段的試點工作中,傳統戲的比例會根據學生學習的情況適當增加,使學生們對傳統藝術的認識更加全面。

演唱與欣賞結合

方式更科學

按照教育部規定,試行京劇教學的中小學,京劇唱段的學習將納入基礎教育階段的音樂課教學,學生每年將學唱1至2個京劇唱段。每年1個唱段,是否能起到弘揚傳統文化的作用?學生對戲曲等傳統文化的理解會不會過於狹隘?

“藝術教育中,欣賞是很重要的,欣賞和演唱必須結合起來。”中國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吳祖強指出,“如果唱幾個唱段就完了,藝術教育就過於簡單化了,對京劇的理解和認識也不到位。”他同時強調,應該把地方戲的精彩唱段也納入欣賞內容,使學生對傳統藝術的認識更豐富、更立體。

高鋼指出,傳統藝術教育應該與中小學語文、歷史等課程實施勾聯,讓學生通過藝術教育對民族的文化、表演藝術等產生興趣,綜合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對於教學中存在的師資缺口問題,文化部副部長陳曉光表示,目前全國有國家級、省級京劇院團28個,遠遠不能滿足全國的師資需求。他指出,要采取現代化的傳播手段,依靠錄像、錄音等方式,對現有的音樂老師進行系統培訓,同時普及多媒體教學。

  • 上一篇:插花常用花材介紹
  • 下一篇:如何開展小學美術課堂中國畫傳統技法教學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