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文安非遺十詠之三—蘇橋飛叉

文安非遺十詠之三—蘇橋飛叉

文安非遺十詠之三—蘇橋飛叉

七律

神兵利器舞蹁躚,絕技傳承越百年。

文化搭臺招遠客,工商唱戲聚鄉賢。

清南古鎮歌新曲,趙北煙村易舊弦。

蘇子有知心亦慰,非遺榜上又添篇。

采桑子

壹年壹度元霄會,鑼鼓鏗鏘。旌旆飄揚。喝彩聲聲傳四廂。

飛叉舞動鋼風勁,熠熠生光。世事滄桑。古鎮新姿沐夕陽。

風入松

大清河畔有遺篇,冊載先賢。花叉太極融通背,兼精華、逸態遒然。五鬼擒拿劉氏,寒光上下飛旋。

千年名鎮展新顏,百姓康安。精神文化齊頭進,邀賓朋、娛樂休閑。不忘發揚傳統,方能壹路行前。

蘇橋飛叉

花叉是古代兵器之壹,也用作古代宮廷中的娛樂、儀仗工具。公元1-3世紀的後漢三國時,壹些武士習練耍叉,列隊表演叉技,後來漸漸傳入民間,成為勞動人民喜聞樂見的雜技形式之壹。蘇橋花叉會創辦於公元1861年至1875年間(清同治年間),系山西人張玉春(通背拳名家)所傳,張玉春在北京白雲觀道士韓屏山門下學藝,將花叉傳於河北文安縣蘇橋鎮靳曉軒,靳曉軒又傳靳文斌等人。20世紀初的清末民初靳文斌承上啟下,將通背、太極、花叉三技融為壹體,創辦蘇橋飛叉會。故靳文斌為蘇橋飛叉會創始人。

飛叉會又名雲叉會,以鼓、鈸、打擊樂為主要配器,最早表演內容為《五鬼拿劉氏》。蘇橋鎮表演《五鬼拿劉氏》時間為七天,每天兩個小時,五鬼每天換壹個臉譜,七天***變換35個臉譜。飛叉***136個動作。除在地面表演,還能在方凳上用雙腿表演,不但能表演單叉,還能表演雙叉,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蘇橋飛叉會由於技藝精湛,對研究中國古代中國雜技藝術交融演變具有非常高的學術價值。現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上一篇:教室宣傳角怎麽布置更好看?
  • 下一篇:天津春節的風俗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