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文淵閣的建築規制

文淵閣的建築規制

乾隆四十年(1775),文淵閣正式動工,次年即順利建成。在建築規制、建築功能和理念上,文淵閣都仿效天壹閣,但實際情形卻多有異同之處。

作為清代江南地區最負盛名的藏書樓,天壹閣的命名、構造及藏書方法都獨具匠心。其閣名源於古代“天壹生水,地六成之”的說法,寄寓以水克火之意。其建築則是壹座重檐硬山頂、磚木結構、六開間的二層小樓,樓下六間壹字排開,分別加以隔斷;樓上則西側為樓梯間,東側壹小間空置不用,居中三大間合而為壹。實際上是以樓下隔斷為六間,樓上通為壹大間的建築格局,來體現“天壹生水,地六成之”的寓意。在建築物的裝飾上,也特別在閣頂及梁柱上飾以青、綠二色的水錦紋和水雲帶,還專門在閣前鑿池蓄水,以防不測。而典籍的收藏更是極為講究。據當時奉命前往查看的杭州織造寅著所言:“閣***六間,西偏壹間安設樓梯,東偏壹間以近墻壁,恐受濕氣,並不貯書。惟居中三間,排列大櫥十口,內六櫥前後有門,兩面貯書,亦為可以透風。後列中櫥二口,小櫥二口,又西壹間排列中櫥十二口,總計大小書櫥***二十六口。”即在上下六開間的二層樓房中,只有樓上通為壹間的居中大屋用來貯書。並且,書櫥都不靠墻,而是放置在屋子中間,樓房前後開窗,書櫥亦前後開門,以便通風,防止潮濕。可以說,天壹閣的命名、規制和庋藏,都完美地體現了防火的理念和藏書的功能。

除宮廷建築與民間建築在規模和形式上的區別而外,文淵閣與天壹閣最主要的差異還在於內部構造的改進。天壹閣上下兩層,文淵閣則采取“明二暗三”的建造方式,即外觀看上去重檐兩層,實際上卻利用上層樓板之下的腰部空間暗中多造壹夾層,全閣***有上、中、下三層。這種建造方式,俗稱“偷工造”,既美觀大方,又節省工料,還特別實用,便於貯書,反映了清代宮廷建築在工程設計和建造藝術上的高度技巧和水平。

文淵閣仿效天壹閣的規制,在外觀上也分上下二層,面闊六間,各通為壹,沿襲了天壹閣“天壹生水,地六成之”的寓意。其構造則為水磨絲縫磚墻,深綠廊柱,菱花窗門,歇山式屋頂,上覆黑琉璃瓦,而以綠琉璃瓦鑲檐頭,屋脊飾以綠、紫、白三色琉璃,浮雕波濤遊龍,所有的油漆彩畫均以冷色為主,營造出皇家藏書樓典雅靜謐肅穆的氣氛,而與整個紫禁城宮殿黃色琉璃、朱紅門墻的暖色格調和喜慶氛圍截然不同。並且,閣前還開鑿方池,池上橫跨石橋,池中引入金水河水,閣後則疊石為山,四周列植松柏,閣東側碑亭內石碑以滿、漢文鐫刻乾隆帝所撰《文淵閣記》。可見,文淵閣的建置既參照了天壹閣的規制,又根據傳統的官式做法和皇家建築的特殊身份而作了創造性的發揮。

  • 上一篇:故事插畫怎麽做-手繪故事怎麽做
  • 下一篇:新老三國演義有差別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