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是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學生對所接受的信息進行再現、整理、加工。通過作業,可以使學生的知識得以鞏固,思維得到鍛煉,作業也是師生交流的重要載體。教師怎樣科學地設計作業是值得我們研究的,如果設計得好,既可以為教師減負,更能為學生的發展尋找新路。傳統數學作業被視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作業內容局限於學科知識範圍,封閉僵化,往往遠離學生實際。目前教師設計的作業並不盡如人意,表現為:作業量過重,許多老師搞“題海戰術”,只圖“量”,不求“質”,壹味盲目地“強化”訓練。其實這種盲目的“題海戰術”,導致思維活動空間減小,不利於學生能力的發展,更使學生負擔過重,與素質教育相違背,使學生作業效果降低,作業抄襲現象嚴重,造成負面影響;作業設計的形式單壹,往往為清壹色的計算題。這樣單調枯燥的作業形式,讓學生得不到學習的樂趣。因此,數學教師要研究作業設計的原則和方法,促進學生的發展。
壹.數學作業的設計原則:
根據新課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模式,我認為數學作業的設計要突出以下原則:
(壹)目的性
布置什麽樣的作業教師要心中有數。教師須要把握重點,突出難點,這樣才能進行科學安排,合理布置作業。
(二)針對性
在數量上要有彈性,難易程度上、數量廣度上要合理的調控,給學生自主選擇,以適應不同層次的學生的發展,既有效緩解差生的心理壓力,又提高優等生探求能力。設計作業的目的是鞏固新知識並成為拓展、深化知識的基礎。
(三)趣味性
興趣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富有情境的作業,才能使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水平去完成,在練習中感受樂趣。
(四)層次性
層次性是指作業內容要由淺入深,具有壹定的梯度,體現教學內容的層次,適合思維能力層次不同的學生。
(五)實踐性
實踐性是指作業能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強調學生親身經歷,在觀察、操作、實驗等壹系列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培養學生樂於動手、勤於實踐的意識和習慣,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六)探究性
探究性是指作業內容能吸引學生步步深入,促使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並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充分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探究性作業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形成壹種積極主動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二.數學作業的設計方法
(壹)內容應精練
在以往的教學中,作業的設計主要以例題仿做的題目為主;另有單純求解的題目和獨立完成的題目等茫茫“題海”,從而造成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為此,教師要做到:
1、把握作業的質。教師應根據課堂所講內容精心篩選,盡量兼顧作業的典型性、系統性和全面性。在作業的選編上既考慮到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又能體現出啟發性、鞏固性的原則,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數學作業應有的效能。
2、科學地控制作業的量。壹般說來,在每節課後布置10——20分鐘左右的作業量較為適宜。作業布置受學生素質、年齡特征和所教具體內容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不能壹概而論。應減少不必要的重復性練習,精心選擇輔導資料,為學生布置高質量的,具有典型性的作業題,應達到練壹題而通壹類的效果。
3、關註學生個體的差異。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數學學習的特點,關註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倡導自主性作業;以學生為中心,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全面考慮學生差異,自主選擇作業,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自覺性,逐步掌握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實現從“要我做”向“我要做”轉變。既能讓學生充分展示才藝特長、張揚個性;又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在不同的基礎上各有收獲。
(二)形式應多樣
在作業形式上要註意變化,實現多樣化,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的各種能力。如可設計觀察查閱型、動手實踐型、探究型等題型:
總之,多元化、個性化的開放型作業,使學生都有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施展才華的機會。以課堂為“主陣地”,作業為“分戰場”,發展為目標,自主合作為手段,讓他們在快樂中進步、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