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語文等16個課程標準(2022年版)。新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將於2022年秋季學期開始執行。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應從何處發力?本刊編輯部邀請特級教師、語文名師,就語文新課標進行深度解讀。
《教育家》: 語文新課標“新”在何 處?有哪些變化是需要重點關註的?體 現了語文教學什麽樣的發展趨勢?
? 肖培東: 語文新課標提出“六大學習任務群”,且每壹個任務群都包含“學 習內容”和“教學提示”;新課標增加了“學業質量”內涵與描述,在壹定程度上為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提供評價量規;新課標還增加了“教學研究與教師培訓”的指引,以使各方力量***同參與研究,不斷進行優化。
? 這些變化,就是改革的焦點。首先,我們要進壹步加深對核心素養的內涵及其之間關系的理解。其次,我們要在學習任務群的細化落實上不斷思考、研究,如何使學習任務群有機貫穿教學過程,如何整合教學資源、設計學習任務和適切的教學評價,如何組合成“群”,等等。壹個環節搞不清楚,新課標的落實就可能出現“泡沫”。同時,學習任務群的具體實施與核心素養培育之間的意義和關系更需深入關註,這關系到教學的效度。
語文教學要從“知識本位”轉向“育人本位”,培養能運用科學方法去學習的人,能用語言做事、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人。因此,語文教學要由設計教學問題轉向設計促使學習真實發生所需要的真實情境。
? 曹公奇: 語文新課標的“新”,主要表現在:完善了課程目標,凝練了語文學科四大核心素養;優化了課程內容,提出了“六大語文學習任務群”;細化了實施要求,研制了語文學業質量標準;增強了指導性,實現教、學、考的統壹,提出了教學、評價、教材編寫、資源開發與利用、教學研究與教師培訓等具體可行的實施建議;加強了幼小之間、小學各學段之間、小初之間的有效銜接,特別是對接了2017年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使得初高中之間的銜接更加緊密。
? 於普通教師而言,壹要正確理解四個語文核心素養作為壹個整體、相互交融的關系,不應簡單地將其割裂開,當作四個並列的課程目標。我們在教學中要始終牢記:學生的文化自信、思維能力和審美創造,都需要以語言運用為基礎,並在具體的語言實踐過程中得以實現。二要按照新課標對每壹個學段、每壹個學習任務群的具體要求進行精心設計,有效實施教學,循序漸進,提升學生素養。
? 張寰宇: 語文新課標的“新”主要體現為以下幾點:壹是育人立意更高遠,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聚焦到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時代新人的根本任務上來;二是學習過程更真實,強調基於真實情境的實踐性、綜合性甚至是跨學科的語文學習;三是課程內容更系統,“六大學習任務群”分學段螺旋建構,促成了語文學習的整體化。
? 語文教學的發展趨勢,壹言以蔽之,還是“守正創新”。“守正”,就是要守住立德樹人的根本底線,守住語文學科的特有屬性和育人價值,追求文以載道、 以文化人,培養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未來中 國人;“創新”,就是讓語文學習與生活真正相融,不斷更新語文學習的情境、 拓寬語文學習的渠道、整合語文學習的內容,讓語文學習與時代緊密接軌,不斷更新語文教學方式、優化輔助學習的技術、提升語文學習的質地與效能。
《 教育家》: 新課標提出以“六大學習任務群”推動語文教育的變革。學習任務群如何架構,教師需做好哪些準備?
? 周麗蓉: 六大學習任務群,明確並細化了學科教學內容,貫穿整個學段,將成為系列、緊密相關的活動組合,強調學習活動的綜合性、目標統壹性。因此,學習過程將由以往的“教師壹篇壹篇地教”轉變為“學生壹組壹組地學”。在目前教材沒有按照任務群進行修訂的情況下,教師應做好如下準備——
? 更新教學理念。 認真學習新課標,更新教學理念,以人為本,樹立正確的教師觀、學生觀、教材觀,建立課程意識,真正理解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要對照學習新課標中關於學習任務群的描述,對教材進行壹次整體的對標梳理,研讀教材,依據現有的單元理解嘗試劃分“文學性”“實用性”“思辨性”任務群教學 內容,結合單元目標和助學系統,嘗試從三個能力發展階段(基礎、發展、拓展)厘清能力層級,完成壹次自我學習,為落實任務群教學目標做好準備。
? 學習相關理論和研究。 新課標下完成教學任務,必然要創設真實情境。情境創設、任務活動設計是新的理念和方式,也是大多數教師比較陌生的教學方式。教師要盡可能學習相關的理論和研究,尤其是近年來關於核心素養的相關研究和關於學習情境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把這些研究成果吸收轉化,關註生活,關心時代發展,為創設出符合生活實際的真實情境做準備。要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習得知識和技能,同時避免出現脫離學科學習、不符合生活實際的假情境和假任務。
? 張寰宇: 我們可以預見,將要修訂推出的“新教材”壹定會進行“六大學習任務群”的建構,會設置壹定的任務支架。但只靠教材的設置是不夠的,最關鍵的還是需要教師改變過去單篇式的教學觀念、備課方式與教學方法,主動適應新課標與教材的改變,用好、用活教材的板塊編排與任務設計。
? 目前的統編教材雖是以雙線組元方式進行編排的,但只要教師對教材各單元學習進行深度合理的目標提煉、板塊建構、內容整合、任務設計,也可以開展壹定的任務群式教學。在有新課標可依的情況下,教師要主動求變,對現有教材進行充分研讀與二次開發,形成大單元意識,提升大概念解讀能力,開展大任務的主題化、項目化教學嘗試,真正提升和語文新課標相適應的教學素養。
? 苗新坤: 新課標下課堂的形態與非任務群式的課堂區別在哪裏?哪些又是不變的?需要我們在實踐中進行探究。首先,要在既有教學改革經驗的基礎上,認清語文及語文學習的本體規律,進壹步探索如何在“學習任務群”“學習任務” 中遵循規律,培育核心素養。我們對“任務”的理解不能簡單等同於學習主題、 學習目標、探究問題以及壹般的學習活動。它是以素養為導向的語文實踐活動, 須依托真實情境下的語言文字運用。其次,語文老師要精心研究資源的開發與整合、教學內容的轉化與實施、真實情境以及學習任務的設計與應用,預防“文本深度閱讀沒有了,膚淺的任務解決出現了”“非理性思維殘缺了,工具理性偏重了”“真任務沒幾個,偽任務太多了”的誤區。此外,我們還要研究如何科學地使用教材以符合新課標精神,有效規避大量講解分析的弊病,讓學習真實而深入地發生,以及我們的教學評價如何有機嵌入,使“學-研-評”完整統壹。
《教育家》: 新課標強調核心素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如何在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並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
? 肖培東: “語文實踐活動”是語文學習的關鍵詞。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要依 托具體的語文“學習任務”而存在。“學習任務”的第壹使命是驅動學生深度閱 讀,使其閱讀思維得以拓展,在文本閱讀中汲取豐富的營養,實現閱讀的言意轉換,提升元認知能力。沒有走心的深刻閱讀體驗,急於解決任務,就是本末倒置,缺少積累和建構。
? 學習任務,要貼近學生的發展實際,具有綜合性、實踐性,緊緊圍繞語言這壹核心,做多維度的能力訓練,讓學生充分地聽說讀寫,使學習進階;更要有情境性,使理性與非理性思維相輔相成,知情意協同發展。所以,核心素養的培育,要“小立課程,大作功夫”。任務的設計、情境的設計和活動的設計,要紮實而具體,不可大而無當。教師要在具體的語境中,幫助學生積累語用體驗,走出知 識傳遞、知識識別、偏重工具理性等誤區,讓知識有效轉化為學生的閱讀體驗活動,回歸學生的心靈,回歸身心統壹的學習。
? 曹公奇: 其壹,要引導學生多讀書少做題。平時布置作業,也應多布置閱讀任務,少布置刷題作業。通過大量閱讀,培養學生的理解感悟能力、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涵養學生的思維和品質,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其二,語文課程是壹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如讀書報告會、思辨研討會、詩文朗誦比賽、辯論比賽、演講比賽、戲劇節、新聞采訪、研學活動等。通過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真實的活動情境中,獲得語文素養的提升。其三,壹切語文學習活動,都以語言運用為基礎,通過品讀語言、體味語言、感悟語言、理解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等,發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審美情趣,樹立文化自信。
? 周麗蓉: “素養”是長期養成並在生活中自然表現出來的,這就指向了教育教學的內化特征,指向學生的能力養成。“養成”,是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過程。需要讓學生全身心投入與社會生活密切關聯的語文實踐活動,進行長期的體驗、感悟、訓練,這樣的學習過程,需要教師自身具備良好的學科素養,並能夠進行積極有效的活動設計。積極有效的活動應具備真實、綜合的特點,還須講究 適切性。例如,實現“文化自信”的素養目標,要依據教材內容和能力訓練點設計情境。教材中的經典作品,承載著思想、語言、審美、文化等綜合價值,“文 化自信”應該在綜合價值的認同中感知和體養,並逐步形成觀念。
? 《教育家》: 新課標將思維能力作為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之壹,此前教育部也表示現行的語文教學較多地關註形象思維,對邏輯思維能力培養有所欠缺。在語文學科中強化思維能力,教師可從何處發力?
? 張寰宇: 首先,教師要主動優化語文讀寫的課程結構,把過去對文學性讀寫的過多關註轉向各類任務群學習的平衡,尤其是新課標中提到的實用性閱讀、思辨性讀寫、跨學科學習等,要在富有邏輯思維的讀寫實踐中培養邏輯思維。
? 其次,思維能力是壹個整體性概念,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創造思維之間是相互融合且相互促進的。這就要求教師無論在單篇教學還是綜合實踐中,都需要幫助學生進行富有梳理性、邏輯性、探究性的學習建構,在不斷的思維建構中培養學生思維習慣、優化學生思維結構。
? 最後,教師的教學思維會對學生的學習思維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獨立則學生獨立,教師清醒則學生清醒。教師要在深度備課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設計素養,在終身學習中培養文本解讀與獨立思辨的能力,讓自己的教學清晰且有深度,嚴謹而有趣味,讓學生收獲深入而快樂的語文學習體驗。
? 周麗蓉: 語文教師需要充分認識本學科的特征。之所以出現語文教學更多地強化形象思維而忽略了邏輯思維的問題,是由長期的割裂式的字詞句分析、單壹散碎的知識點教學所導致。語文學科其實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有力抓手。每壹位作家的表達,都藏著理性思考。敘事講究事情邏輯,議論講究思維邏輯,說明需要事理邏輯,即使是語言形式跳躍的詩歌,也是有情線可循的。閱讀文學作品,需要以形象思維去感知、體驗,但要在豐富情感的基礎上增長心智,則需要理性的思辨。這壹能力關系到學生能否成為有溫度、有思考力的理性公民。
? 語文教師還要關註自己組織學習活動的思維流程。每壹節課,都應該是有序的、有邏輯的,比如整節課要有“起承轉合”的思考軌跡,要有符合認知規律的“問題串”,由淺入深,由此及彼。“我即語文”,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對象,所 有的表達都是學生得到潛移默化感染的“範本”,學習活動組織、知識傳授等都 體現著教師的思維能力。
? 苗新坤: 語文教學對思維的培育始終是個短板。這個問題應首先從教師自身找原因。壹方面,壹線教師在文本解讀中容易迷失走向;另壹方面,教學設計能力的欠缺,使課程內容不能有效地轉化為彰顯學科學習邏輯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活動,課堂上呈現出教師占據主要地位大量講解分析而學生無事可做的狀況,培育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就面臨很大挑戰。
? 要強化思維能力培育,首先,教師要強化文本解讀力,以貼合文體的思維方式來解讀文本,使理性思維與非理性思維在解讀文本中轉化為用來具體閱讀指導的程序性和策略性的知識。否則,培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任務在課堂上也就無跡可尋。其次,教師設計的教學情境、統整的學習內容以及所憑借的語言實踐活動,應包含明確的思維培育目標指向、方法策略和評價機制,同時這些活動又要貼近學生的思維最近發展區,帶有思維力挑戰,這是學生學習行為養成、邏輯思維能力養成的關鍵環節。再次,科學有效的教學對話是促使學生思維力持續發展的中樞性環節,在對話中,教師的評價相機而入,使學生的思維得以重塑、建構。
? 《教育家》: 新課標指導下的語文課程教學,應在哪幾個方面做出改變?
? 肖培東: 對於新課標,我首先關註的是“不變”的東西。我很擔心的是,新理念、新名詞的大量衍生,會讓很多語文教師曲解或誤解語文教學。對於語文和語文教學而言,守住本質,守住初心,至關重要。在“改變”之前先想清楚我們守住了什麽,又堅持了什麽。教學要緊跟時代,但不是緊跟時尚。
? “語文課程是壹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壹,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關於語文課程的性質,在表達上與以往略有出入,但整體不變,這令人感動。在堅守語文課程性質和語文學習規律的基礎上,我們要多反思自己的教學,要緊跟新時代的步伐和要求,擁有新理念、新思維、新知識和新視野,在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上積極求變,不斷更新自我、發展自我、豐富自我,做有學習力、思考力、創造力、研究力和執行力的適應時代需求的語文教師。
? 曹公奇: 落實語文學習任務群教學。 教師必須有單元整體意識,將每壹節課、每壹點學習內容放在單元整體框架之中,實際也就是學習任務群之中去考慮,才能充分發揮學習任務群的教學價值。當然,我們可以以教材的單元構建學習任務群,也可以突破教材編排,根據實際需要去重新構建新的學習任務群,以學習任務為驅動,完成課堂教學目標。
? 創設真實具體的學習情境。 我們應盡量為學生創設具體真實的學習情境,讓學生置身於富有意義的活動情境中學語言、用語言,從而培養學生靈活運用語言的實踐能力,而不是靠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壹味追求所謂的“分數”。同時, 語文學習也要重視語言環境的創設,在具體的語境中學習語言、運用語言,是語文教學必不可少的條件。
多種課型相互結合。 我們要突破過去較為單壹的教學課型,采用豐富多樣的各種課型。特別是閱讀教學,須突破單篇文本精講精練的形式,將單篇文本教學、群文閱讀教學、整本書閱讀教學等不同課型有機結合,才能全面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整本書閱讀是新課標重點倡導的,要把整本書閱讀教學的重點放在引導學生的真實閱讀上。
苗新坤: 首先,教師的角色要進壹步轉變。從過去的單壹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領者、合作者和組織者,只有這樣,教學才會由“知識本位”轉向“育 人本位”,才會由關註自己的“教”轉向關註學生的“學”。其次,教師面對知識的態度也要發生轉變。知識不再是傳遞性的,而是基於活動而生成的,是在被“人”需要時適時介入的。它需要我們將之轉化為幫助人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在這壹過程中,評價要前置,並將評價動態地貫穿於課堂教學。再次,在教材的使用上,單篇教學已不能適應新課標的教學要求,我們需要在進壹步統整中構建學習單元。最後,基於單篇教學的問題設計遠不能滿足教學需要,我們要轉向包含著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活動和學習評價等在內的教學情境的開發與設計,使得教學單位由時間轉向學習事件,形成壹個閉環結構。
——發表於《教育家》2022.05,總第3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