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早年江漢平原使用的農具之六:揚掀與風車

早年江漢平原使用的農具之六:揚掀與風車

01

糧食收獲之後的第壹步是打谷,接下來的第二步就是揚谷。 這兩個步驟,通常都是選擇風和日麗的時候進行。

在通過打連枷或石滾碾壓後,就完成了脫粒。這時,婦女用由桑樹、楊樹枝或其他樹枝制成的揚叉把稻草或麥稈等集中起來移到壹邊堆積起來,再由壯勞力用草繩捆紮起來,並在禾場周圍形成壹個個的草垛。另壹撥人,把散在禾場四處的糧食壹點點用木耙子、木揚鍁、掃帚等工具集中在壹個風口,然後也是壯勞力去揚谷。木揚鍁是長柄木制,在使用時農民在側風處,采用揚撒方式,使糧食裏的灰塵、碎葉等雜物隨風飄走。

揚谷屬於風選 ,原理是利用糧食與谷殼及雜質的密度差,?靠風或氣流使谷殼 分離或去掉谷殼。我們知道,密度=質量/體積。假定質量為定值,那麽,密度小的物體因為體積相對比較大,下降速度慢壹些,被風吹離的距離也要遠壹些;反之,則不然。讓風來選糧食,壹方面是分離出糧食與谷殼或其他雜質,另壹方面是分離出飽滿的糧食與相對比較幹癟的糧食。

讓風選糧食的工具,如果是農戶家裏,主要是簸箕;而在生產隊的禾場,主要是揚鍁了 。當然,揚谷僅僅有揚鍁還不夠,還需要揚叉、掃帚、耙子,因此它們加上石滾也被稱為“禾場五件套”。

02

揚叉有兩股叉、三股叉,甚至是四股、五股,小時候在家裏壹般是三股,生產隊壹般是四股。 做揚叉對樹枝的選擇很關鍵,壹般是用桑木 ,因為桑木相對比較低矮,容易根據人們的需要特制。我們那兒楊樹比較多,在楊樹相對比較低矮的時候,也根據樹枝的形狀做壹些比較簡易的揚叉,因此又被稱為“ 楊杈 ”。

在我們生產隊,有個趕公豬的大爺,他曾經養過蠶,因此有壹片桑園。在生產隊的其他地方,也零零星星有壹些桑樹。農戶可以根據桑樹的長勢情況確定為2股還是N股,然後把多余的枝條剪去。如果有的樹丫的間距太大,還可以用細繩把它們強行連在壹起,以縮小它們之間的距離。壹旦桑樹長到兩米多高,樹幹有搟面杖那樣粗細,就可以請木匠用鋸子把桑樹從根部鋸下,去掉多余的枝條,並且放在陰涼處把它風幹。

做揚叉有壹個最重要的環節,就是“勒叉子” 。這個時候,木匠用磚頭壘壹個長形或圓形的半米多高的匡,裏面用稻草生火,然後把風幹的桑樹剝掉皮後放在火上反復去烤,桑叉股經火這麽壹烤,就更加的柔軟,此時就可以按照期望中的形狀去矯正。這個環節,有點像古時在竹簡上刻字的“殺青”壹般,也是壹個技術活。

在取枝、風幹、定型後,接下來“刨尖” ——就是木匠用繩子把它們固定在木架上,用刨子把叉股頭刨尖,再刨去叉桿的疤印,壹把木質的揚叉就做成了。當然,禾場也有鐵質的揚叉,這是在鐵匠那裏打造的,或者直接從供銷社購買,在我們那壹般是在糧草濕漉漉或者相對比較硬結的情況下才使用,平時還是用木質的揚叉,畢竟它比較輕便。

03

說起揚鍁,有鐵鍁和木鍁兩種 。鐵鍁可以用於禾場揚谷、攏堆、裝運,也可以用於挖溝、鏟土、起水,幾乎是“水陸兩用”。但是,木質揚鍁只是專為打場用的。這種木質楊鍁,從鍁頭到鍁把,全部是木頭的,而且鍁頭木比較軟,耐磨輕便,有壹定的弧度,使用起來順手、方便。

比較而言,揚鍁只有木質的才好使。如果揚鍁采用鐵制的,多有不便,壹是顯得比較沈重,揚壹會兒就累了;二是壹不小心鐵鍁就插進泥土裏,把泥土帶進糧食裏,再分離泥土費時費力。

04

打谷之後,下壹道工序就是揚場或揚谷。 揚谷在哪裏揚,首先得看風向。對風向的觀察,決定著糧食堆放的場域。

在揚谷的過程中,把糧食用揚鍁使勁地揚起來撒向空中,形成壹個扇面,借著風向和風力把夾在糧食中間的雜草、枝葉、空殼等吹到壹邊。做這件事,通常得兩個人配合完成,其中壹個人揚谷,另壹個人拿著掃帚掃飄落在糧食上邊的草禾,並用耙子把糧食攏堆。有時候在風力不足的情況下揚壹遍還不足以做到完全分離,那就需要做第二遍、第三遍。我小時候也做過這些事,純粹是在大人累了休息的時候去湊熱鬧。

揚谷最好戴草帽和戴墨鏡。 現在戴墨鏡很平常,但幾十年前,壹個買不到,壹個也沒錢買,加上當時電影裏面戴墨鏡的似乎都不是什麽正兒八經的人,所以這個就免了。為了避免揚谷的時候雜物飄進眼裏,或者擡頭被太陽刺眼,就盡可能揚鍁的力度大壹點,使之又高又飄又遠。

戴草帽或者戴鬥笠是必須的,這樣揚起來的糧食、草禾、雜物乃至灰塵不至於掉落進脖子裏或者衣服裏,也在壹定程度上避免陽光的暴曬,還可以遮擋雜物。

赤日炎炎下揚谷的確辛苦,但農民往往很快樂。不僅在於揚谷時順著風向,每壹鍁揚起都像繪制出壹道金黃色的彩虹,還在於經過幾個月的辛苦耕耘到了最後的關頭,意味著終於不用擔心青黃不接,意味著可以吃上新鮮米。 此時此刻,每壹掀似碧海揚波,似金牛奮蹄,代表著豐收的喜悅,承載著農人的希望。

後來,隨著農業機械化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人們在打谷的時候用起了揚場機。相形之下,揚鍁雖然退隱,但還沒有完全退出。

05

如同犁之後還有耙地,耙地之後還有耖田那樣——它是壹個不斷精細化的過程——揚谷也只是解決了壹個粗加工的問題,進壹步精細化的去粗取精就得依靠風車了。

風車也叫扇車,北宋年間就有啦,可謂源遠流長。王安石所寫《和農具十五首》中就有“因風吹糠籺,去粗而得精”的句子,說的就是風車之功能。

禾場裏面用揚鍁去揚谷,利用的是自然風。壹旦風力不足,效果就差多了。而風車則是如同夏天人們搖的蒲扇,可以人為地鼓風,更好地實現糧食與空殼之間、飽滿糧食與幹癟糧食之間的分離。

風車是強制流動空氣從而分開谷粒和皮殼的工具,在各種各樣的農具中是中國最精致、最復雜的傳統農具之壹。它由風箱、搖手、車鬥、漏糧鬥、出風口等壹系列復雜的部件組合而成。基本構造是:在頂部有個梯形的入料倉,下面有壹個漏鬥是用於出谷物的,在側面有壹個小漏鬥是專門用於流癟粒的,至於尾部則是出谷殼的;木制的圓形“大肚子”裏藏有壹葉輪,有鐵做的搖柄,手搖轉動風葉以風揚谷物。轉動速度越快,那麽,產生的風力也就越大,分離效果就越好;反之,則不然。

小時候,那些學木匠的,往往是從打造最簡單的雞籠開始,然後是桌椅板凳,再是各種櫥櫃,最難的恐怕就是風車了。有壹個只比我小十天的人,學木匠到了出師的三年期滿,也只能制作雞籠、桌椅板凳,造風車簡直是勢必登天,看來沒有完全學到家。

農民在使用風車的過程中,必須是兩手並用且緊密配合。其中,右手要先搖動風車搖手,讓風先扇出來,然後左手把擱條放下幾檔,讓糧食能夠順利地從車鬥底板的開口處滾落下來。這時風吹拂著紛紛漏下的谷物或其他糧食,讓雜草、空殼等雜碎從出風口飄出。飽滿的谷粒比較重,則從漏鬥口垂直滾下,落到接在漏鬥口的籮筐裏。

  • 上一篇:日本太子妃:比生在皇家更不幸是嫁入皇家,被婆婆刁難,後來如何?
  • 下一篇:春的顏色:盈盈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