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傳統的記譜方法是工尺譜。
壹、昆曲的唱腔
昆曲唱腔:啟口輕圓,收音純細;轉音若絲,流麗悠遠。講究轉喉押調、字正腔圓,細膩得宛如蘇州巧匠用木賊草蘸水研磨紅木家具壹樣,故時人稱之為“水磨腔”。
昆曲的音樂屬於聯曲體結構,采用宮調+曲牌的連套方式,如:正宮·端正好、仙呂·皂羅袍等。昆曲演唱包括南曲和北曲,南曲五聲音階,有入聲字,字少而調緩(拖腔長,節奏慢);北曲則七聲音階,無入聲字,字多而調促(拖腔短,節奏快)。
昆曲的曲譜因用工、尺等字記寫唱名,而稱為“工尺譜”,是中國漢族傳統記譜法之壹。壹般用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樣作為表示音高(同時也是唱名)的基本符號,可相當於do、re、mi、fa、sol、la、si。
二、昆曲的伴奏
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節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在發展過程中,魏良輔對伴奏樂器也曾進行了大膽改革;
在原來單調的弦索、鼓板伴奏中,加入了笛、簫、笙和提琴等樂器,豐富了音色,使昆曲音樂更加瑰麗多彩,更富感染力,給人耳目壹新之感。《瑣聞錄》曾記載:提琴既出而三弦之聲益柔曼婉揚,為江南名樂矣。
三、昆曲的文辭
昆曲的文辭典雅華美,很多曲辭選自詩詞歌賦。還有的曲辭直接從詩詞化用而來,如:長生殿·驚變、泣顏回:花繁,秾艷想容顏,雲想衣裳光璨等等,就直接化用了唐代李白《清平調詞三首》:雲想衣裳花想容。
四、昆曲的表演
中國戲曲的突出特點就是“以歌舞演故事”,具有綜合性、虛擬性、程式性等審美特性。同樣,昆曲的表演載歌載舞,是壹種歌、舞、介、白各種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綜合藝術。
講究“四功五法”——唱念做打、手眼身步法,分別指的是:唱腔、念白、表演、武打;手勢、眼神、身段、臺步、表演的技術法則。其舞蹈身段大體可以分成兩種:壹種是說話時的輔助姿態和由手勢發展起來的著重寫意的舞蹈;壹種是配合唱詞的抒情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