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明代秘史:昆腔曲聖魏良輔

明代秘史:昆腔曲聖魏良輔

開國君主登上龍鳳寶座後,以“陳紀立綱,恢復中華”的非凡氣概,掃蕩元習,禁演雜劇,元代大師們精心澆灌的雜劇奇葩便迅速地雕謝枯萎了。>>  中華藝術在民間的廣袤土壤中根深蒂固,當北曲衰微之際,各種南曲聲腔劇種,早已在鄉村集鎮的街市裏巷、古廟草臺此興彼起。入明不久,即出現了余姚、海鹽、弋陽、昆山四大聲腔鬥艷爭奇的熱鬧場面。>>  明代中葉,壹位酷愛戲曲音樂的民間歌手,集南北曲之大成,對流傳久遠而終未能躍居大雅之堂的昆山腔,進行了壹次精推細敲的大膽革新,以他神奇美妙的音符,創造了清柔宛轉、纏綿優雅的昆曲。從此,這壹新聲風靡大江南北,獨領 *** 二百余年。從深宮廊廟,到荒村野店,崇尚昆曲的熱浪,把中國的戲曲又壹次推進到壹個鼎盛繁榮的傳奇時代。這位民間歌手從此享譽四方,為歷代曲壇藝林呼之為“昆腔之祖”,尊之為“曲聖”,他留在中華藝術光輝史冊上的不朽英名叫做魏良輔。>>  魏氏其人>>  魏良輔將他的狂熱與智慧,溶鑄在扣人心弦的美妙音符上,可是,關於他的生平事跡,則只殘留著星星點點的蛛絲馬跡。更為奇怪的是,距離他並不十分遙遠的明代末年的人,即使對他仰慕崇拜備至,壹旦涉及他的生平便茫然無知而不免笑話百出。天啟三年刊行的《詞林逸響》卷首附刻魏氏《曲律》,前有許宇的小引,竟如此說:按元魏良輔,昆山州人,瞽而慧,以師曠自期,先為絲竹之音,巧絕壹世;既則定曲腔點板,發古人未有之心思,海內宗之。度曲必稱昆腔者,不忘其所自始也。>>  這位許先生筆下,魏良輔居然成了統治下的草民,而且是以師曠自期的瞎子,其乃以瞽導盲,荒唐之至,令人啼笑皆非!>>  魏良輔,號尚泉,亦作上泉。原籍江西豫章(今南昌),本為能醫知藥的江湖醫生。流寓江蘇,蔔居太倉南關。大約生於明代弘治末年,主要活動於嘉靖隆慶年間。>>  明代從好嬉戲遊樂的正德皇帝開始,上流社會冶遊娛樂之風日益熾盛。江湖器樂演奏家、清曲歌唱家、戲劇表演家紛紛出入麽侯縉紳、富豪名士之家,獻藝於廳堂筵宴之側。有的乃至被士大夫們延為清客藝友。豪賈名士借美優名伶炫耀門庭,演員歌手也依權門富戶謀生揚名。藝精技絕的彈唱高手,同樣可以像文人儒士壹般。>>  魏良輔天生壹個金嗓,地造壹種酷愛唱曲的個性。他不想埋沒自己的天賦,也不願委屈個人的嗜好。在認定了自己的專長後,及時地調整了人生方向,走上了唱曲獻藝的生活道路,醫道反而成了他可有可無的副業。從此,天使的綸音,給他的壹生帶來了無限的榮譽和驕傲。>>  昆山之謎>>  魏良輔原本工北曲,他自愧不如另壹位北曲名家王友山,便發憤改習南曲。他所居住的太倉是昆山腔的故鄉。天然的條件,使他與昆山腔結下了不解之緣。如同昆山的開化本身就帶有歷史傳奇色彩壹樣,昆山腔之所以發源於此,也是壹個耐人尋味而難以解開的謎。他決心在撲朔迷離中解開這個謎。在他的《南詞引正》中如此敘述昆山腔的源流:惟昆山為正聲,乃時黃幡綽所傳。元朝有顧堅者、雖離昆山三十裏居千墩,精於南辭,善作古賦。擴廓貼木兒聞其善歌,屢招不屈,與楊鐵笛、顧阿瑛、倪元鎮為友;自號風月散人。其著有《陶真野集》十卷,《風月散人樂府》八卷行於世。善發南曲之奧,故國初有昆山腔之稱。>>  魏良輔打開了通往昆腔源頭的迷宮大門。上溯到黃幡綽雖說過於遙遠,他作為拍板專家、梨園笑星,晚年流落東南,並死葬於昆山卻是不容忽視的事實。至於元末明初顧堅等人的行跡,則更是依稀可辨了。>>  元代,昆山亦稱婁東,轄昆山、太倉兩地。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元 *** 開辟南北海運,劉家河變成內外貿易港口,河邊的自然村落太倉,獲得了繁榮開化的機遇,“不數年間,湊集成市,番漢間處,閩廣混居”,國內外商賈在此聚居,人口激增,“市民漕戶雲集霧?,煙火數裏”。不久,昆山由縣升州,太倉曾壹度設州治。從此,太倉壹躍而為重要商埠,稱“六國碼頭”,又號為“天下第壹碼頭。”>>  元末,全國到處戰火紛飛,張士誠卻割據平江(蘇州)十多年,網羅名士,覬覦神器,蘇松壹帶竟成了文人儒士的薈集之地,避難之所。明初永樂年間,劉家河作為下西洋的出海口,昆山、太倉更趨繁華,豪門巨富,以海運起家,小商小販夢財而來。>>  他們自由自在地享受從這裏攫取的財富,也挖空心思地搜尋娛樂 *** 。昆山顧阿瑛就是集資累萬的大富翁,他善彈古阮、醉心南曲,專門修建玉山草堂以供娛樂消遣之用,成為征歌選舞,與文士唱和的集中場所。世稱“聲妓之盛,甲於天下。”顧堅、楊維楨和倪瓚都是玉山草堂的座上客。楊維楨是著名的文學家,又是善吹鐵笛的聖手,自號鐵笛道人。他常常酒酣耳熱時,讓家姬唱曲,親自倚鳳琶和之,而座客則翩躚起舞。他甚至在酒席上用聲姬的繡鞋盛盞,讓客人們輪流傳飲,稱之為“鞋杯”。偏偏那位畫家倪瓚好狎妓而又有潔癖,常常讓侍姬無休止的沐浴,對於楊氏的放蕩腌臟的鞋杯深感惡心,只好拂袖離席。就是這樣的追歡逐樂的腐朽生活,為歌舞戲曲的生存發展提供了環境和條件。顧堅與顧瑛同鄉同姓,***同的興趣和愛好,更促使他們成了親密無間的至交。他們***同參與藝術活動,對土生土長的音樂聲腔進行研究、加工整理,使昆山腔日致優雅動聽。>>  明初洪武年間,朱元璋聽說昆山老人周壽誼高壽,特意把他召進南京,想從他那裏得到點長壽秘訣。周壽誼進入宮廷,朱元璋見他果然神采矍鑠,問他:“多大年紀。”他回答說:“1O7歲。”又問:“平日有何修養而能致此?”他的回答是:“清心寡欲。”朱元璋以為然,笑問:“聞昆山腔甚嘉,爾亦能謳否?”曰:“不能,但善吳歌。”命歌之。歌曰:“月子彎彎照幾州,幾人歡樂幾人愁,幾人夫婦同羅帳,幾人飄散在他州”。朱元璋撫掌曰:“是個村老兒,命賞酒?。”這個故事載於《正德姑蘇誌》和周玄幃的《涇林續記》,昆山腔的動聽,連禁戲罷樂的朱元璋也不免想要領略壹番,可惜,這位百歲老人獻給他的只是壹支鄉間民俗曲,昆山腔究竟如何,仍然是個謎。>>  昆山腔是壹種清唱曲,徐渭《南詞敘錄》有簡短描述:“惟昆山腔只行於吳中,流麗悠遠,出乎三腔之上,聽之最足蕩人,青樓女子尤妙此,如宋之嘌唱,即舊聲加以泛艷者也。”這是魏良輔革新之前的昆山腔,其聲情格調之美,在余姚、海鹽、弋陽三腔之上,流麗悠遠,令人銷魂蕩魄,猶如的嘌唱。所謂嘌唱,耐得翁《都城紀勝.瓦舍眾伎》說:“嘌唱,謂上鼓面唱令曲小詞,驅駕虛聲,縱弄宮調。”即用鼓板擊節,以無節度的裝飾音唱小詞令曲。徐渭說青樓女子唱昆山腔尤能臻其妙,可見,這是最適宜淺斟低唱的美聲。正因為這樣,它才只是以清曲小唱馳名,而且長久以來,只在它的發源地吳中壹帶流行,遠不及其它三種聲腔流傳廣泛。>>  昆山腔無論如何是壹種充滿神秘色彩,令人傾慕的美妙音聲。魏良輔認為它是南曲正聲,當仁不讓,應該要讓昆山腔走向全國,去擁有那大雅之堂的正聲之位。於是,他以此為己任,退而縷心南曲。“足跡不下樓十年”,對昆山腔作了壹次全面的改革,終於完成了他壹生中最為閃光的不朽業績。>>  十年之光>>  每個人都可以把自己的生命劃為若幹個十年,其中必定有壹個十年是他人生的光輝頂點,不管是在青年、壯年還是晚年。魏良輔最為風采光耀的十年,是在他壯年以後。他潛心研究南曲,未必真正是“足跡不下樓十年”,但任何壹位成功者的背後鋪滿的都是艱辛,要成就壹番事業,沒有如癡如醉、鍥而不舍的精神,斷不可把美好的夢與幻變成現實。>>  魏良輔憤南曲之訛陋,以昆山為正聲,開始了他的改革活動。他的周圍聚集了壹批誌同道合的藝人,如蘇州洞簫名手張梅谷,昆山著名笛師謝林泉,以及他的門下弟子張小泉、季敬坡、戴梅川、包郎郎等。這是壹個有素養的藝術群體。>>  值得壹提的是,魏良輔還擁有壹個良好的藝術環境。他所居住的太倉,從元至正二十壹年(公元1361年)開始便設衛所,這裏壹直駐軍戌守。說也奇怪,太倉西關的駐軍好拳棒、重武術;南關駐軍善彈唱、貴文藝。魏氏偏就居南關。上天的恩賜,或是良輔的理智選擇,使他隨時可以在源泉中吸收養分。張大復《梅花草堂筆談》曾記載他謙虛好學的故事:“良輔自謂勿如戶侯過雲適,每有得必往咨焉。過稱善乃行,不即反復數交勿厭。”這位叫做過雲適的戶侯,或許就是南關駐軍的統帶。良輔把他奉為自己的藝術之師,時時帶著自己的研究所得去請教他。謙虛與勤奮,也許是開拓者的***同美德。>>  魏良輔等人不僅對唱曲進行革新,而且在音樂伴奏方面也作了很大改進。南曲各聲腔都有自己獨特的樂器伴奏,比如弋陽腔,“其節以鼓、其調喧”,不用弦索和管樂;海鹽腔則並用鑼、鼓、板,而昆山腔因為主要用於清唱,所以只用拍板,或許這正是黃幡綽所開創的傳統流習。北曲主要用弦樂伴奏,所以“弦索”成了北曲的代名詞。張野塘加入魏良輔音樂改革集團後,壹邊攻習南曲,壹邊更定弦索音節,使之與南音相近。他改造的三弦式,“身稍細而其鼓圓,以文木制之,名曰弦子。”他和他的藝友們改造樂器,把北曲的伴奏藝術引進南曲,綜合弦索、簫管、鼓板三類樂器,集南北之所長,創立了壹個規模完整的樂隊伴奏,在戲曲音樂伴奏的發展史上完成了壹次重大的革新。沈寵綏《弦索辨訛》肯定其意義說:嘉隆間,昆山有魏良輔者,乃漸改舊習,始備眾樂器而劇場大成,至今遵之。辛勤與智慧結下了豐碩的成果。經過魏良輔等人的銳意改革,昆山腔以“新聲”的姿態出現在舞臺歌壇,立即引起了轟動,酷愛戲曲和清曲的士大夫及廣大市民們為之驚愕。當時的南曲名家陸九疇,“亦善轉音,顧與良輔角,既登壇,即願出良輔下。”余懷在《寄暢園聞歌記》中說道:南曲率平直無意致,良輔轉喉押調度為新聲。疾徐高下清濁之數,壹依本宮,取字齒唇間,跌換巧掇,恒以深邈助其淒唳。吳中老曲師如袁髯,尤駝者,皆瞠乎自以為不及也。>>  陸九疇、袁髯、尤駝等名師,不得不承認,改革創新的成果,已把他們遺落到遙遠的歷史,魏良輔前進了。他勇於攀登,善於吸取集體的智慧,到達了時代藝術的頂峰。1O年的磨煉,使他的人生價值最大限度地得以實現,並且是那樣地熠熠生輝,光耀藝壇,歷千百年而不磨滅。>>  南詞引正>>  他無論如何都是壹位音樂大師。他不僅對音樂進行了非凡的藝術實踐和卓有成效的革新,而且為後世留下了極可珍視的唱曲理論的經典著作。他的傳世著作《曲律》,壹直作為昆曲的藝術美學源頭,被後人引證發揮而奉為經典。直到前些年,發現了《婁江尚泉委魏良輔南詞引正》,才知道《曲律》是經後人修改過的《南詞引正》的翻版。魏良輔所謂“引正”,是基於“惟昆山為正聲”的觀念而對昆山腔藝術的理論闡發和規範。《曲律》與《引正》條目相同,均為18條,但在排列次序和具體的論述上都有很大出入。《引正》全文包括:初學須知,學習生曲要領、聲腔種類、雙疊字唱法、單疊字唱法、北曲特征、士大夫唱曲、四聲要求、曲名理趣、長腔短唱、過腔接字、熟玩“伯喈”與“秋碧”,南北曲之難關,去除土音、唱曲三絕等等。也許這僅是魏良輔音樂藝術理論的壹部分,由他的門生弟子記錄編輯而成。然而就此便足以繼《唱論》之藝統,在元燕南芝庵先生之後樹立的又壹塊北曲轉向南曲,並使昆曲獨步曲壇的裏程碑。>>  魏氏理論,概言之有:>>  (壹)南北曲之異。南曲與北曲大相懸絕:北曲有弦索調,以遒勁為主,字多而調促,促處見筋,故詞情多而聲情少。北曲力在弦索,宜和歌、故氣易粗;南曲有磨調,婉轉為主,字少而調緩,緩處見眼,故詞情少而聲情多。南力在磨調,宜獨奏,故氣易弱;北曲之弦索,南曲之鼓板,猶如方圓之必資於規矩,因此以弦索唱作磨調,或把南曲配入弦索,都像是方底配圓蓋壹樣的不和諧。所以,南曲不可雜北腔,北曲不可雜南字。>>  (二)清曲之特點。清曲,即散曲和劇曲的清唱。俗語稱做“水磨調”“冷板曲”,不必像戲場那樣借鑼鼓之勢,而全要閑雅整肅,清俊溫潤。清唱必須行腔、板眼兩擅其美,不可摹擬音腔而不顧板眼,也不可專主板眼而不審腔調。唱曲者不可面上發紅,喉間筋露,搖頭擺足,起立無常,聽曲者也不可喧嘩,盲目喝彩,應該仔細聽其吐字、板眼和過腔。>>  (三)學曲之門徑。學曲必須首先引發其聲響,其次辨別其字面,然後再理正其腔調,不可混雜強記,以亂規格,如學[集賢賓],則只唱[集賢賓],熟悉壹曲再學新曲,方能移宮換羽,自然貫串。對於生曲,必須虛心玩味,逐壹考究四聲、務得中正。學曲最好從南曲之祖《琵琶記》入手,從頭至尾,字字句句,透徹唱理。因為《琵琶記》“詞意高古,音韻精絕,諸詞之綱領,不宜取便茍且”。>>  (四)唱曲之要領。唱曲者必須聲發於丹田,方能耐久。曲有五難:開口難、出字難、過腔難、高不難低難、有腔不難無腔難。因此,唱曲者必須在吐字、行腔、拍板上用心,吐字必須先正四聲,上聲不能扭作平聲,去聲不能混作入聲;雙疊字的上兩字須接上腔,下兩字則稍離下腔,單疊字則全在抑揚頓挫中得意味。行腔不可或高或低,或輕或重,長腔要圓活流動,不可太長,短腔要簡徑截絕,不可太短,過腔接字須遲速得宜,穩重嚴肅。唱曲節奏全在板眼分明,迎頭板,須隨字而下,徹板則隨腔而下,而絕板則要腔盡而下。有些曲要弛驟,有的曲要抑揚,有的曲雖疾而無腔,全在於唱曲者板眼徐急得宜,勻凈自如,便可以唱出各種曲名理趣。唱曲的關鍵要領,就是要達到六個字:字清、腔純、板正,稱之為曲之三絕。這是至善至美的藝術境界。>>  (五)伴奏之要求。絲竹諧人聲,簫管儷詞曲,這是和樂伴奏的原理。要使伴奏能更好地襯托歌唱以達到諧和美,當是高音低奏,低音高奏,不可以音之高而湊曲之高、以音之低而湊曲之低,強相應和,反而清亂正聲、聒噪刺耳。至於演唱者不入調,音不正、腔不滿、字不足,調不穩等等情況則絲竹管弦均不可奏。>>  魏良輔以樸素平和的語氣,把他實踐的經驗和革新的成果訴諸理論,娓娓道來,窮盡唱曲之理,這使他的南曲革新更富有美學價值,對中國的音樂遺產也是極大的弘揚。他比同時代任何壹位音樂家都更了解音樂的奧秘,也更珍視雅樂正聲的古典美。他為昆曲樹立了第壹塊豐碑,昆腔的革新再造至此勝利完成。然而,這位被後人奉為至高無上的曲壇的祖師爺,他卻是壹位遊蕩江湖的民間醫生和歌手。誰也沒有留意過他告別音壇、超脫塵世的時候是否有過滿意的微笑,惟有戲劇家梁辰魚得其真傳,而把“冷板曲”搬上了熱鬧戲場,昆腔從士大夫的深堂秘闈走向街市曠野,魏良輔的昆腔宗師地位,在民眾中進壹步確立。

?

 梁郎雪艷詞>>  魏良輔和他的藝友們改革昆山腔,成就卓然,但這種新聲,還只是清唱,並未走上戲曲舞臺。作為壹種戲曲聲腔的完善,魏氏革新還只是走完了開拓創新的第壹步。把新生的昆山腔應用於傳奇的演唱而搬上戲曲舞臺的功勞,則要記在梁辰魚的生平錄中。>>  他在昆山腔的故鄉呼吸著藝術的氧氣長大,字伯龍,號少白,自稱仇池外史。他的先世為昆山望族,曾祖梁紈官漳州通判、泉州同知,父親梁介為平陽訓導。梁辰魚則終生沒有功名。他身長八尺有余,疏眉虬髯,性喜任俠、好談兵為武,輕視文墨,不屑作八股文,懶於就諸生試,作《歸隱賦》以抒其誌。後來,在官府的迫令下,不得已勉強補太學生,但仍沒有入學。這位厭學的逆子生來就有個怪脾氣,喜歡結交騷人墨客、劍俠力士、和尚道士。他建造了壹所華麗的別墅,專門招攬壹些奇技異術的江湖俊彥。有壹次,尚書王世貞、大將軍專程來看望他,他卻坐在樓船裏,與壹幫好友吹簫的吹簫,擊鼓的擊鼓,仰天歌嘯,旁若無人。他放蕩不羈、遨遊吳越,嗜酒而“盡壹石弗醉”,吟詩而留下大量的剿倭頌歌和言誌詩篇。嘉靖四十壹年(公元1562年),大約他四十歲出頭的時候,被浙江總督胡宗憲聘為書記,不到四個月,胡氏因攀附嚴黨而隨著嚴嵩的倒臺被捕下獄,梁氏離開浙江回到昆山。他與曾為魏良輔《南詞引正》作序的江南名士曹大章等人結為“蓮臺之會”,又和莫士龍等人組成“鷲峰詩社”。寄居秣陵時,又和金鑾、張鳳翼、潘之恒等人酬唱應和。他對度曲有壹種狂熱,每逢三月三日已修禊,端午、七夕、重陽等重要節令,都照例羅列絲竹,設宴唱曲。每當曲會,總要擺設特大的坐榻和案桌,自己坐東向西,度曲者依次在兩旁就坐,遞傳疊和,只要有壹個音韻唱錯,就得大杯罰酒。時人嘆為“騷雅大振”,把他喻之為元代顧阿瑛,以至“歌兒 *** ,不見伯龍,自以為不祥也。”>>  魏良輔革新昆山腔,他起而效之,得其真專,遂考訂元劇,自翻新調,作大量散曲,輯為《江東白錸》,創作傳奇《浣紗記》,雜劇《紅線女》,還有《二十壹史彈詞》等,而奠定他戲劇家崇高地位的是《浣紗記》。>>  《浣紗記》又名《吳越春秋》,***四十五出,以、為生、旦,寫春秋吳越興亡故事。吳、越兩國互相攻伐,越國戰敗,越王勾踐被俘,範蠡忍辱負重,與勾踐***患難。得赦返越後,勾踐壹方面,整飭軍備,充實國力,壹方面用範蠡計,向吳王夫差進獻浣紗女西施。西施入吳後,離間吳國君臣,被害。越國趁機復仇雪恥,吳國滅亡,夫差自殺。範蠡功成身退,在君臣沈浸於勝利而準備迎接淫逸安樂生活的時刻,他卻預感到弓藏狗烹的威脅,與西施悄然泛舟而去。>>  這是令人不堪回首的古老的痛史,也是伯龍譴責現實的明槍暗箭,在君昏臣囂、權閹擋道、閣臣紛爭的明代嘉靖萬歷時期,像誌大才疏,剛愎自用、貪色嗜酒、用佞寵奸的夫差,貪婪險詐的伯,耿直倔強、報效無門的伍子胥那樣人物,無不可以在現實政治生活中找到他們的身影。毫無疑問,它又是梁郎的幻曲夢影,範蠡的智慧和韌性,坦蕩與盡職,深邃與明智,凝結著梁辰魚的理想與憧憬,在傳奇中,以美妙的愛情連接政治的興亡,《浣紗記》始開先河,而為《桃花扇》《長生殿》提供了優秀的範例,至於西施的美人離間重任,更非貂嬋有始無終的悲劇結局可比。對歷史的深沈回顧、對現實的敏感思考、對人生的理智選擇、對愛情的豁達處理,構成《浣紗記》無窮的魅力和深厚的哲理。千百萬理性的頭腦被吸引到梁辰魚所編織的美妙夢幻中。然而,《浣紗記》的真正藝術價值並不完全在此。>>  這個傳奇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應用了魏良輔所開創的昆腔新聲。魏良輔革新昆山腔是立足於散曲與劇曲的清唱。他沒有創作過劇本,也不擅長戲劇表演。他的藝術實踐始終局限在士大夫們“高雅娛樂”的狹小圈子。清唱與演劇,不僅藝術形式不同,而且有雅俗貴賤之別。龔自珍說:“大凡江左歌者有二:壹曰清曲,壹曰劇曲。清曲為雅宴;劇曲為狎遊,至嚴不相犯。”龔氏所說劇曲,就是優伶們在舞臺扮演的戲劇。在士大夫眼裏,演劇賤業、清唱是高雅的藝術活動。對於優伶所為的戲劇是表演,也許連魏良輔這位清曲家也認為是不屑壹顧的,這使他的藝術才華僅僅在提高清曲的藝術境界中發揮極至,把聲腔音樂引進傳奇的歷史使命卻留給了梁辰魚。>>  梁氏壹面吸取魏良輔的研究成果,壹面和善音律的藝友們精研音理,用新的昆山腔譜曲填詞,使《浣紗記》成為名副其實的昆曲劇本。它清柔宛轉的音樂,嚴謹規範的格律,竟然使弋陽子弟不能改調歌之。《浣紗記》的問世,揭開了昆曲史的新篇章。昆劇從此與清曲,並以壓倒弋陽、海鹽各劇種的優勢,迅速登上獨霸劇壇的崇高地位。

  • 上一篇:日本傳統建築有什麽特點?
  • 下一篇:春節美食海報怎麽畫?年夜飯的畫怎麽畫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