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由於初次進行口風琴教學,選擇教材壹直是我在課前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務。我想在初學階段,相比較吹奏來說,彈奏應該說是學生需要首要掌握的能力。而彈奏則可以采用壹些鋼琴、電子琴的初級教材中的樂曲作為學生學習口風琴的入門教材,於是我搜集了壹些諸如《我最愛吃的面包》、《小象拔河》、《我愛我的幼兒園》等簡單、有趣的樂曲,按照三個音、五個音這樣階梯式的難度遞加,使學生們逐漸接受了這個看上去好像很難掌握的樂器。像這首《蝴蝶》就是孩子們在基本上能很快學會演奏壹首八小節的樂曲之後邁進的又壹層高度——這首樂曲***十六個小節。為了解決這個難度,我在課程的布局中特意以壹個樂句(四個小節)作為學生們本課完成的任務,但是不出所料,這節課下來將近壹半的孩子已經會吹奏全曲了,壹個星期後的音樂課上幾乎全班孩子都可以完整地將這個樂曲吹奏出來了。
其次,通過平時在課上的練習我發現,將這些原本只有旋律的樂曲填上詞演唱出來,更能提高孩子們的興趣。比如《蜜蜂進行曲》的前八個小節(後面八個小節有“la”音,孩子們還沒有接觸到。)我順手加進了這樣的歌詞“三年壹班真可愛,帥男生,乖女孩,祝願妳們在未來,常快樂,成良材!”並命名為《三年壹班班歌》孩子們學得可認真呢!而且很快就能吹奏出完整的樂曲了!正是基於這種經驗,我將本課設計成先唱後吹的教學,讓孩子們在唱會的基礎上再學習吹奏樂曲,口風琴作為輔助學生們感受音樂、表現音樂的壹種學具穿插於學習過程之中,即享受了音樂帶給他們的快樂,又讓孩子們體味到自己作為音樂的二次創作者的愉悅。教學的有效性也就非常突出地體現了出來。
再次,音樂要素的理解對於小學低年級學生們來說是壹個比較抽象的知識點。為了不著痕跡地在課上加入這壹領域,我做了壹個蝴蝶的學具,在蝴蝶翻飛、停留的過程中引導孩子們體味速度、音量、力度在表現音樂形象時的作用,活動雖然簡單,但是所達到的效果卻可見壹斑。而這種在“玩中學、樂中學”的方式我覺得是對高效教學最好的詮釋。
另外,教師角色的轉變早已經是被我們熟知的話題。教師除卻在課前精心準備教具、教案、教學方法,還應結合學生的心理年齡特征預設壹些能引起學生興奮點的“小花招”,比如教學中我始終貫穿的壹個情節——蝴蝶可能會來。這樣會引起學生極大的好奇心,從而盡心去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同時,教師要時時處處傳遞給學生壹道平等的目光,就像戴在我頭上的那朵“藍色妖姬”,師生之間的情感會在蝴蝶停落的壹瞬間展露無遺。
通過此次教學的前期準備,我感受到了在以前的教學中從未仔細探究過的教學思考——怎樣在課前預設時將師者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以“踏雪無痕”的方式預設出來;怎樣設計出“無意恰是有意”的教學環節,營造更為人性化、高效的教學環境。也正是這樣的思考使我發現“名師”的“教學藝術”的真正根由與含義。路漫漫其修遠兮,我知道在教學這條路上我還有很多功夫需要學習、掌握,我會努力使自己的教學不斷提升,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型教師,讓我的學生們在我的陪伴下更好地感受音樂帶給我們的快樂與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