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如何提升團隊幸福指數

如何提升團隊幸福指數

心理資本=幸福感?

壹個典型的誤會是把心理資本誤認為員工幸福感(employeewell-being)。員工的幸福感能夠形成積極的態度,自然導致高績效行為。所以,不少人力資源部已經從傳統的選用育留功能轉型為“員工關懷中心”,致力於通過EAP計劃等形式治愈勞動負荷形成的損害,提升員工對於幸福的感知。

要麽是不斷地投入福利成本來討好員工,要麽是壹遍又壹遍地灌輸正能量和心靈雞湯,甚至,壹些企業還走向了讓人啼笑皆非的模式。例如,我觀察到的壹個國有企業為了讓員工珍惜工作,感恩企業,竟然組織組織到員工到人才市場再求職,參觀貧困地區甚至監獄……邏輯似乎異常清楚——“了解別人有多慘,才知自己有多好”。

但是,隨著不斷的成本投入、喋喋不休和啼笑皆非,員工似乎消除了“不滿意”,但是,卻並沒有導致“滿意”,自然也沒有形成員工積極的工作狀態。“治愈消極性”和“形成積極性”之間是兩條邏輯,單純增加“幸福感”的做法與心理資本無關,那種“幸福感”只是壹種淺層次的心理慰藉而非真正的“幸福”,這些企業是誤入歧途。

心理資本=心理能力!

心理資本是壹種心理能力,換句話說,是壹種處理外界信息輸入的心理機制。當員工具備了這種心理能力或心理機制後,能夠適應性地“運用不同的能力”來滿足工作的動態要求,同時,這也使得他們能夠體驗到真實的“幸福感”。不難想象,當員工或組織具備足夠的心理資本時,其總能以積極的方式來行動,自然能夠獲得高績效。

在此基礎上,路桑斯等學者又對這壹概念進行了讓人興奮的強化。他認為,心理資本是壹種動態資源,不僅能夠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維持,還能夠形成增長。當某壹個維度的心理能力受到外界沖擊時,其他維度的心理能力將發揮作用,持續引導員工的積極行為。換句話說,他假設心理資本是能夠自我修復的,心理資本的累積過程是不可逆。

這種闡述卻容易讓人產生質疑。心理資本作為壹種狀態類的個體特征,能夠被特定情境、事件所影響,說到底,就是來自於個體的現實體驗。既然如此,為何負面的現實體驗不會造成心理資本的衰退?

現實中不難找到類似的例子,“明星職業經理人”空降後水土不服就是典型。當某人空降到壹個陌生的環境中,面對排外的文化、復雜的人際關系、現實的既得利益集團,他的壹切積極行動都有可能收效甚微,極有可能產生“失控感”。假設他不能從這樣壹個造成負面體驗的環境中脫離,心理資本就有可能衰退(當然,也可能重新建立)。從這個角度上說,假設心理資本的累積是不可逆的過程讓人質疑。

但遺憾的是,現有的研究似乎都沒有過多關註這壹話題。

心理資本不是“燃料”

壹個頗具誘惑的想法是:如果針對心理資本設置壹些微觀幹預模式(microintervention),是否能夠解決企業在當下面臨的種種問題?事實上,路桑斯等學者也設計了心理資本的幹預模式(PCI),試圖通過壹些情境練習來開發員工的心理資本。這些練習的原理是使員工通過成功體驗來形成壹些積極的心理機制,並希望這些心理機制能夠被遷移到現實工作情境中。

如果這樣的模式成立,我們甚至可以假想若幹心理專家經營的“加油站”,專門為員工提供“燃料”。神奇的是,這些燃料在首次添加後就可以壹勞永逸,隨後會跟隨員工的實踐活動自動累積。

如此看來,HR們似乎需要轉型為心理專家。所以,在“員工關懷中心”之後,人力資源部再次進化為“員工能力發展中心”,他們的主題已經不再是“治愈損害”和“提升淺層次的幸福感”,而是真真正正地累積心理資本,打造“深層次的幸福感”。我觀察到的壹個國有企業,通過企業內的情境模擬來對員工進行能力訓練,搭建了“企業劇場”。他們的原意是發展高潛質員工的素質(勝任力),但在我後續的跟蹤觀察中卻發現,在諸多的素質維度中,心理資本的上升最為明顯,且對於績效的影響相當明顯。

那麽,這種轉型是正途嗎?如果關於心理資本不可逆的闡述是準確的,這種由“員工能力發展中心”推動的情境練習就是壹種正途。但是,如果心理資本會在現實體驗中容易出現衰退,這種微觀幹預模式就只能是管理系統的輔助。舉例來說,情境練習讓員工產生了較強的自信,但在現實的企業環境中,員工被分配到不合理的崗位,同時缺乏強大的後臺支持,是否會使其自信衰退?又如,員工雖然充滿了對於事業發展的希望,但企業卻缺乏公平的分配制度和正向的價值觀,是否會使其希望流失?

微觀幹預盡管是定向塑造心理資本,但其形成的體驗相對於現實工作環境還是不足。從這個意義上說,如果說心理資本是“燃料”,其絕不會主要由外部的“加油站”來供給。那些脫離工作情境的虛擬世界中的成功更像是壹個烏托邦,真正的“加油站”,是為員工生成成功體驗並轉化為心理資本的企業管理系統。

另外壹點也值得註意,正因為路桑斯等將心理資本定義為壹種通用的(非組織專有的)心理能力,那麽,員工的遷移必然是沒有沈沒成本的,這就意味著,壹旦組織本身不能夠提供適應的環境,員工的積極行為有可能包括“逃離”。如此看來,心理資本對於企業是否會產生負影響?

應該如何看待心理資本?

任何人都不能否認心理資本這壹概念對於管理學的意義。但是,實踐界和學術界運用這壹概念的模式可能需要調整。

強大的心理資本可能是海底撈、蘇州固鍀、德勝洋樓、澳洋順昌等標桿幸福企業的***同特征。但是,對他們進行對標,應該是管理系統的對標,絕對不是幾堂“幸福課”就可以實現的。

我的憂慮不是杞人憂天。至今,我已經看到了若幹打著“幸福課”的幌子售賣的培訓和咨詢產品。成功學、心靈雞湯被重新包裝後粉墨登場,不厭其煩地要向員工灌輸正能量。老板們不去思考自己的管理上有什麽差距,反而是責怪員工缺乏心理資本,寧願花錢送員工參加劉壹秒們的培訓,購買正能量。壹買壹賣,這壹心理資本的市場異常繁榮,卻讓心理資本這壹精彩的概念壹再被誤讀。

  • 上一篇:日雜欣賞|日本女生怎麽穿?12套日系日常穿搭分享
  • 下一篇:春節的小插畫-小學生春節手抄報插畫怎麽畫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