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春秋戰國時期的玉鹿是什麽

春秋戰國時期的玉鹿是什麽

鹿是古人心目中的壹種瑞獸,有祥瑞之兆。《符瑞誌》載:“鹿為純善祿獸,王者孝則白鹿見,王者明,惠及下,亦見。”因此古代玉器中鹿紋圖案較多,造型亦千姿百態,豐富多彩。它們或臥,或立,或奔跑於山間綠野,或漫步於林間樹下,皆秀美生動、典雅可愛。尤其是唐宋以後,古人借鹿與祿之諧音,以象征福祿常在,官運亨通,應用更加廣泛。隨著朝代的更替,人們審美意識的不斷變化,以及琢玉工藝的進步、提高,玉器上鹿的形象日漸豐滿完美,畫面內涵也更加豐富,充分表達了人們向往美好、吉祥之意趣。對歷代鹿紋圖案進行探討和研究,既可以使我們了解鹿紋的發展、演變過程,也可以為包括古玉在內的鑒定、斷代提供壹個依據。

玉器中最早出現鹿紋是在商代,以後各代屢有發展變化,各具時代特征,其造型豐富多彩,寓意吉祥,應用廣泛,既是深受國人喜愛的裝飾紋樣,更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本文簡要介紹了歷代玉器中鹿紋的造型特點及其演變。

從目前考古資料看,史前玉器中動物紋較為少見,僅在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中發現了壹些形制簡單的動物形象,如龜、魚等。直至商代晚期,玉器上的動物造型才逐漸豐富起來,張口露齒的虎,縮頭縮尾的龜,溫靜可愛的鹿,雖然形象拙樸,但線條簡潔生動,反映了當時的琢玉技術已經能夠在堅硬的玉器上雕琢出復雜的動物形象。

造型模式化是商代玉器上鹿紋的重要特點。這壹時期的玉鹿造型簡單,以片狀體居多,圓雕器物少,最大的8厘米左右,壹般在3~4厘米,常呈短腿直立回首狀。琢玉工匠刻意突出鹿角、耳以及眼睛,其它部位則壹帶而過,僅具其形。如鹿角主要有以下幾種:壹種沒有角,壹種為三歧形角,另有壹種是雙角對分,或對稱或不對稱。眼睛可分為小圓眼、臣字眼、菱形眼、橄欖形眼等,而且大都是由陰線刻畫而成。軀體上多無紋飾,有的只有幾條陰刻線作為分界線,把軀體和四肢分開。穿孔多在頸部、臀部,可供佩戴。1991年山東滕縣前掌大商代墓葬出土的玉鹿,高5.4厘米,寬4.3厘米,厚0.5厘米。兩面平雕,紋飾相同,兩角枝杈突出,作回首狀,翹首圓眼,上下頜、鼻、嘴分明,頸間有渦紋,圓臀小尾,後腿略彎,頸間有壹穿孔,兼具寫實、誇張之美。

周代玉鹿也多為片狀,光素無紋,僅有幾條簡潔的輪廓線,壹般比商代的略大。有回首、前視、伏臥、站立等各種造型,氣宇昂然,姿態優美,刀鋒爽健,磨工細膩。鹿大耳、大眼,角的分杈像小樹壹樣直立頭頂,有對稱、不對稱兩種,其中不對稱的長角相對較多。足粗蹄大,大多是半蹄狀,整個軀體顯得較肥壯。但其身體與樹形長角相比,常有頭重腳輕的感覺。穿孔也多在頸部、臀部。1974年陜西省寶雞市茹家莊出土兩只玉鹿,壹昂首前視,壹回首顧盼,皆紋飾簡潔,形態逼真,栩栩如生。同時有很多周代的玉鹿表面光潔度非常強,像水銀壹樣,被稱為“水銀光”。

春秋、戰國是中國古代玉器發展的高峰時期,玉雕藝術光輝燦爛,鏤空、浮雕等手法已普遍應用。帶有政治、道德與迷信色彩的成組配列玉器在當時極為盛行,稱為組玉,玉璧、玉環、玉龍、玉璜、玉管等皆成為組玉的壹部分。由於“君子比德於玉”之說,當時的佩玉特別發達,最能體現時代精神的是大量的龍、鳳、虎形玉佩,造型呈富有動態美的S形,具有濃厚的中國氣派和民族特色。

春秋玉器是西周玉器的繼續和發展,獨特的雙陰線工藝及"形中有形"的裝飾手法,在春秋早期玉器中極為流行,可謂春秋早期玉器的壹大特色。而戰國玉器較之春秋玉器品種則更加豐富,它突破了春秋時期多以小件為主的裝飾玉、葬玉等,出現了大型的玉磺、出廓玉壁、龍形佩、帶鉤等;工藝也更加精細,玲嚨剔透,並多以樓空、淺浮雕的技法、巧妙的構思和獨特的造型見長;裝飾更加多變,不但有谷紋、雲紋等幾何紋,還出現了螺璃紋、花葉紋及描寫自然生活的圖紋。同時,戰國玉器作品中的神獸造型,均飽含著壹種緊張的氣勢,大大增強了內在的精神韻律,充分顯示了戰國時期各路諸侯躇躊滿誌、意欲爭霸的淩雲氣概。其中舉世矚目的曾侯乙墓出土的多節龍鳳紋佩,更是戰國早期玉器中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可以說戰國玉器工藝的精細程度,在中國玉器史上達到了空前的高峰。

戰國時期的玉鹿可以分為立式、跪式兩種,其中立式較多,造型簡練逼真。與西周的玉鹿相比,有以下特點:1、以單角者多見,出現了分杈大獨角,枝杈後彎到臀部,角枝比西周粗壯。2、足部結構明顯,特別是蹄尖近似牛蹄。3、眼形最具代表性的是壹種眼梢向上挑的圓眼,是采用斜挖壓磨的技法雕刻的,這種方法使眼珠凸出,很有神采,為戰國時期獨有的典型特點。4、頸部細長,常用短細的陰線表現細毛,身體較前代稍瘦,顯得瘦長而苗條,軀體上出現了小的圓圈紋,紋飾較前代更加寫意化。戰國晚期出現了新的造型——奔鹿,這是鹿紋演變的壹個轉折點。這種經過刻意美化的奔鹿,姿態生動,清新活潑,壹改前代呆板的程式化造型,為後來的玉鹿裝飾奠定了基礎。

春秋戰國玉器在中國玉器發展史中占有極為重要的位置。它壹改商周王作那種簡單古樸的風貌,創制了壹大批造型、圖紋及工藝風格都為之壹新的藝術珍品,為我國玉文化譜寫了光輝燦爛的壹頁。然而長期以來,在古玉的鑒定和研究領域,人們總是習慣地把春秋與戰國時期的玉器,統稱為春秋戰國玉器,將其藝術風格,合並稱為春秋戰國玉作風格。近年來,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新資料的不斷豐富,從而使我們對春秋與戰國時期的玉器有了進壹步的了解和認識。通過認真觀察對比,我們不難發現,春秋與戰國玉器在工藝和裝飾等方面,確實存在著壹定的差異。

壹、春秋玉器:

由考古資料可知,春秋玉器是西周玉器的繼續和發展。早期仍善用雙陰線來刻劃圖紋,在裝飾上則進壹步強化了西周晚期出現的在某壹造型內雕琢單壹的或相互交纏同體的龍紋圖樣,從而使細小變形且糾集在壹起的眾多龍紋,經常出現在主體造型內,同時布局繁密,幾乎不留余地。如河南光山縣黃君孟夫婦墓出土的玉虎,其造型為扁平體的虎形,低首拱背,曲肢卷尾。雖說此虎神態有些呆板,無有太強的動感,但虎身上的裝飾卻格外引人註目。它除了在腹部、腮部、雙肢列有少許幾何紋外,通體滿飾變形的龍紋,上下交錯,左右呼應。這種獨特的雙陰線工藝及"形中有形"的裝飾手法,在春秋早期玉器中極為流行,可謂春秋早期玉器的壹大特色。

春秋中期以後,這種繁密的陰刻裝飾線紋逐漸變得稀疏,並多以較寬的斜刀進行雕琢。到了晚期,線刻工藝逐漸減少,代之而興的是去地隱起的淺浮雕技法的盛行。如山西太原金勝村晉卿趙氏墓出土的玉磺、玉佩等,不但工藝精細,琢磨光潤,而且由於采用了淺浮雕的工藝技法和更加抽象簡化的龍紋圖案,所以使繁密的畫面,通過高低起伏和有序的布局,更富有壹種寓意深遠的立體效果,增加了壹定的神秘色彩。

值得註意的是,這種在春秋時期流行的寄生於造型內的繁密且抽象的龍紋裝飾,隨著人們審美意識和文化觀念的改變,逐漸消失。正如吳棠海先生在《認識古玉》中所說: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盛行的膽龍紋眼睛退化,解體成雲、谷相雜紋,並逐漸發展為谷紋、蒲紋、乳釘紋等工整規律的幾何紋樣。這裏我們暫不討論戰國玉器中常見的雲紋、谷紋是否是由春秋時的龍紋演變而來,只是可以肯定地說,春秋玉器畫面上盛行裝飾的繁密細小的龍紋圖樣,在戰國時已不可出現(特別是在戰國中期以後)。盡管目前戰國墓中仍有類似玉器出土,筆者認為,它應是春秋時期(或戰國早期)的遺物。因為藝術是壹定時期社會現實的反映和縮寫,所以,它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審美情趣、意識觀念的改變,其風格也必定會推陳出新。也就是說,不同的社會時尚,必定會產生造就不同的藝術風格。玉器如此,其它工藝美術品亦如此。

二、戰國玉器:

由於戰國時期社會的變革、生產力的發展以及儒家賦予玉的種種道德文化內涵,所以使得戰國時期的王公貴族,皆以佩玉為時尚。從目前考古資料可知,戰國玉器較之春秋玉器品種更加豐富,它突破了春秋時期多以小件為主的裝飾玉、葬玉等,出現了大型的玉磺、出廓玉壁、龍形佩、帶鉤等;工藝更加精細,玲嚨剔透,並多以樓空、淺浮雕的技法、巧妙的構思和獨特的造型見長;裝飾更加多變,不但有谷紋、雲紋等幾何紋,還出現了螺璃紋、花葉紋及描寫自然生活的圖紋。同時戰國玉器作品中的神獸造型,均飽含著壹種緊張的氣勢,大大增強了內在的精神韻律,充分顯示了戰國時期各路諸侯躇躊滿誌、意欲爭霸的淩雲氣概。

戰國早期玉器以山東魯國故城和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玉器為代表。其工藝較前復雜,造型亦漸舒展,器體邊角尖銳利落,特別是回首挺胸的龍鳳形象也開始展示出了壹定的動感。裝飾圖紋則多為較密集的去地隱起的谷紋、卷雲紋等。有的谷紋周緣還刻劃出壹條陰線,甚至使之勾連。此時淺浮雕玉器去地並不徹底,多沿圖紋而碾磨,因此產生了壹種時隱時現、變化多佯的藝術效果。其中舉世矚目的曾侯乙墓出土的多節龍鳳紋佩,更是戰國早期玉器中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該佩玉料細潤,工藝精湛,通體長達48厘米,用5塊玉料琢制而成。器面分別雕琢有龍、鳳、璃等,並間飾幾何紋。同時集陰刻、浮雕、鏤空、接榫、碾磨於壹器,工藝復雜,難度極大,體現了戰國早期高度的治玉水平。

戰國中晚期,玉器工藝經過不斷地發展,越發呈現出壹派輝煌的景象。此時玉料選擇更加嚴格,潔白溫潤的和田玉比供較前增多。治玉工藝更加成熟,而且由於普近采用了金屬類工具,所以戰國玉器較之早期造型規矩整潔,器物邊角犀利見鋒,紋飾線條幹凈利落,決無拖泥帶水之處。無論是淺浮雕、透雕,還是陰線刻劃,均琢制得精益求精。特別是那張口挺胸、大幅度地扭動軀體的龍鳳造型,明顯地表現出壹種剛健遭勁、勇往直前的氣勢和力度。如我們常見的鏤空龍形佩、出廓玉壁和各式玉佩等,那細潤的質地、新穎的造型設計、滴水不漏細致入微的雕工以及巧妙靈透的鏤空、充滿活力的線條和通體生輝的光澤,無不讓人拍手叫絕,嘆為觀止。可以說戰國玉器工藝的精細程度,在中國玉器史上達到了空前的高峰。

三、春秋戰國玉器的區別:

春秋戰國玉器在500多年的發展變化中日益進步,並呈現出了不同的藝術風貌。當然這種藝術風貌決不會是隨著歷史年代的劃分而斷然隔開的,比如戰國早期的玉器依然遺留有春秋晚期玉器的風格,甚至有些作品十分相似,難以區別。但是當新的藝術風格和審美時尚壹旦穩定之後,在整個藝術創作上便會出現壹種潮流、壹種趨勢。這種潮流和趨勢所造就的藝術特色,就是我們在鑒定中壹定要掌握的最基本的東西。下面我們試從三個方面談談春秋與戰國玉器的區別。

1、工藝:在制作工藝上,春秋玉器無論是造型、線條還是碾磨均顯得較為渾圓。戰國玉器則棱角剛勁明確,線條清晰利落,同時鏤空技法的使用較春秋更加普遍,並且技藝格外精湛細致,就連樓空之外的內壁也琢磨的光潔明亮,壹絲不茍。

2、裝飾:春秋玉器善用眾多的抽象變形、肢解整體的龍紋充填器物畫面,從而顯得繁密不透氣,粗看似有壹種似是而非的模糊感。戰國玉器裝飾圖紋較為稀疏,常見的谷紋、雲紋、勾連雲紋、"S"形紋、絞絲紋等,線條舒展流暢,工藝精細入微,主紋、地紋均清晰可見,觀後使人賞心悅目。

3、神韻:鑒定古代玉器,除了要掌握它的時代風格特征、工藝及裝飾手法外,更重要的還應當細心體會其內在的神韻。就整體而言,春秋玉器在造型、構圖、動態變化等方面較之戰國玉器則顯得神氣不足,平靜而呆板。戰國玉器無論器面、邊角或是布局,設計得當,通體皆靈,充滿了強烈的動感和勃勃的生機。其實這種奮發的氣勢和藝術的活力,也是戰國時代的精神所在,戰國人的氣質、思想、文化使然。

  • 上一篇:日式動漫插畫女生畫畫入門-怎麽畫美女動漫人物
  • 下一篇:最常見的書法字體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