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春節習俗有什麽?

春節習俗有什麽?

春節歷史悠久,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下面來說壹下春節的習俗。

壹、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約,稍巧的文字拍畫時期背景,表達美妙家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方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鄉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壹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目增加喜慶氛圍。這壹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進步,梁宣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來源及各類作品的特征都作了單述。

春聯的品種比較多,依其運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鬥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依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二、放鞭炮

民間有“開門爆竹”壹說。即在新的壹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壹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來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能夠發明出喜慶繁華的氛圍,是節日的壹種文娛活動,能夠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普遍,種類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嚴重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祝,這個吉利。如今,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域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消費的爆竹花色多,質量高,不只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三、拜年

大年初壹拜年,是每壹個小孩子最喜歡的事,拜完了年就會有紅包拿,真是切膚之痛的事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裝扮得整劃壹齊,出門去走親訪友,互相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率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壹同互相恭喜,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壹些上層人物和十大夫便運用各貼互相投賀,由此開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四、回娘家

初二,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回家時要攜帶禮品。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及兒女回娘家拜年。這壹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壹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

大年初二,孩子們都會提著鯉魚燈去討個好意頭。大年初壹為四時之始,人們以早為貴,早有所成,壹切占先。人們早起後,早鳴鞭炮,早開福門,早迎財喜神,早出門叩節拜年。過了“四始”日。人們就不再講究“早”字了,故有“大年初壹起五更,大年初二日頭紅”的說話。大年初二回娘家的習俗,提供了壹個聚會的機會,讓許久未見的姊妹們,得以敘敘舊、話話家常。

五、送窮

正月初五“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壹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這壹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為“掃晴娘”,“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穢土掃到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這壹習俗又稱為“送窮土”,“送窮媳婦出門”。陜西韓城壹帶,破五這壹天忌出門,而且要將鮮肉放在鍋中炙烤,還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發聲,認為這樣可以崩除窮氣,求得財運。此外舊時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卻飽,俗稱“填窮坑”。民間廣泛流行的送窮習俗,反映了我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壹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因各地風俗不同,習俗也不壹樣。不過在傳承發展中已形成了壹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有許多還相傳至今。隨著時間的推移,年味已經越來越淡了,這也是因為春節的壹些習俗被我們遺忘了。

  • 上一篇:昆山哪裏有自助體檢機
  • 下一篇:春節風俗習慣、文明禮儀、飲食特色等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