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春節風俗習慣、文明禮儀、飲食特色等有哪些?

春節風俗習慣、文明禮儀、飲食特色等有哪些?

春節,壹般是指正月初壹至十五的半個月時間。從古至今,春節都是我國最大、最隆重的節日。在此期間,人們互相拜年祝賀,增添友好感情,有的則要看望親戚朋友,贈送禮品和年貨,有的則要相互請客吃飯,名為“年節酒”。

春節的前也是除夕,古稱“歲除”或“逐除”。除夕的飲食習俗,北方和南方不盡相同。北方人以餃子為美味,有水餃、蒸餃等,在出席子時食用,取“更歲交子”的意思。為討吉利,有的餃子中放些糖塊,意味來年生活甜美;有的在餃子裏放壹枚“制錢”,吃到有制錢的餃子,壹位著財運亨通。

在南方,人們以年糕、元宵、松糕、粽子以及魚、肉、菜為美味。除夕多吃年糕和元宵。元宵也叫“團子”、“圓子”即湯圓,取“全家團圓”之意。年糕多用糯米做成,取生產和生活“年年高”之意。

吃年夜飯之前,舊時壹般還先要祭祖,將食物分出少許,獻給祖先,以示紀念。午夜鐘聲壹響,辭歲禮開始,全家向祖先靈位行禮致敬,子女依長幼序向長輩行禮辭歲。小輩可從長輩那裏收到“壓歲錢”即“押崇錢”,寓意鎮壓“邪崇”。

正月初壹,人們早早起來,相互祝福。早餐北方人吃餃子,南方人吃湯圓等,幾乎全國各地都要吃年糕,“黏”字與“年”字諧音,而“年”字本來是谷物成熟的意思,吃黏糕寓意壹年收成更比壹年好,壹年更比壹年高。現在已通稱年糕了。吃罷早飯,人們穿上新裝,到親戚朋友、左鄰右舍家去拜年,預祝在新的壹年裏萬事如意。每家都會以瓜子、花生、糖果等零食招待客人。這壹天,人們吃的大多是節前準備好的食物,即取其“有余”之意。北方大多吃饅頭,南方還是以米為主。

初了以上禮儀習俗外,各地、各民族還以自己地區獨特的風味食品慶祝春節,增加了春節的熱烈氣氛。

臺灣人歡度春節要吃新鮮西瓜,以慶賀新年新歲。全家人圍爐聚餐,品嘗水酒和菜肴。菜肴大多去名吉利,如蘿蔔叫“菜頭”,寓意為“彩頭”;“雞”是閩南語“家”的諧音,隱寓為“食雞起家”;還有壹種莖與葉子較長的“長年菜”,表示長生不老等。

四川西部壹帶,正月初壹,按習俗每家都要吃壹頓面條,謂之“吃長壽面”。相傳漢東方溯雲,彭祖壽長,活到八百,因是臉長之故。“臉”亦稱“面”,“臉長”可稱“面長”,因此吃長條面寓意人長壽。民間走訪親友,還多以掛面為饋贈禮物。

浙江西部地區,每年正月初壹,各家都準備豐盛的茶點,如花省、核桃、瓜子、炒米糖、冰米糖等,壹次邀請親友或鄰裏到家飲茶,以增進友誼,加強團結,稱之為“請大年”。

侗族,大年初壹必吃魚,或煎、或炸、或燒、或燉,制成不同風味的菜肴,配上壹盤香氣四溢的腌魚,整桌菜以魚為主。春節吃魚,預示新的壹年吉慶有魚(余),五谷豐登,余錢余糧。

達翰爾族的男女青年,在大年初壹早上梳洗打扮完畢,先向長輩行禮、請安、敬酒,然後逐戶拜年。而每家兜備有年高,拜年的人壹進門就搶著吃糕,取其“年年高”之意。

雲南地區的壯族婦女,在初壹清晨,身著新衣、鞋、到河渠挑水回家,手裏拖著象征牛、馬、豬、羊、狗、貓的石頭,口裏模仿著六畜叫聲,寓意來年“六畜興旺”。

到家後將新水加紅糖、竹葉、蔥花、生姜、煮沸後,讓全家和客人品嘗,象征吉祥,相信喝了會使人聰明伶俐。

雲南鶴慶地區的白族人,在節日裏有去野外汲河水的習慣,稱“汲春水”。初壹那天全天吃米糕,稱“吃熟年”。

海南島的黎族,除夕早上,男人宰豬、雞,婦女蒸年糕、煮年飯(或包粽子),下午封存壓年米,傍晚擺設祭品,祀拜祖宗,祭畢吃年飯、喝年酒。新年初壹閉門守家。早上給牛欄、豬圈、雞窩等處送年糕。

雲南麗江等地的納西族人,在初壹這天吃素拜祖墳。節日期間各家還用大米豬肉餵狗,因為傳說五谷是狗帶來的。

貴州中西部和南部地區的仡佬族人,春節時要釀酒、殺豬、宰雞、做豆腐和糍粑等,並用幾升糯米或糯苞谷作壹大糍粑供奉祖先,並在三天之內不許動,以紀念祖先當初開荒辟草的艱辛。

多姿多彩的春節飲食文化活動,不僅改善了人們之間的交往關系,增進了友誼,也增添了節日的熱烈氣氛

  • 上一篇:春節習俗有什麽?
  • 下一篇:暑假期間具體有多少個中國節日啊?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