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莉向中國新聞周刊解釋說,盡管延長假期也會對其他方面帶來影響,但其正面價值大於負面價值。
在北京大學城環學院旅遊研究中心主任吳必虎看來,盡管我國的總體假期水平已經在全球範圍偏中上,但帶薪假期制度的落實仍有較大差距。他表示,假期的增加對制造業會造成較大的影響,但目前我國第三產業的比重已經超過了第壹和第二產業,“春節假期再增加1-2天,我認為已經到時候了,從宏觀來講對經濟發展是比較有利的”。
延長幾天合適?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人大代表的身份之外,平日裏的李小莉是安徽省肥東縣總工會兼職副主席,也是合肥豐華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的壹名調度員。她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了這個議案的緣由:
首先,目前的假期難以讓人們充分感受喜慶祥和的氛圍及與家人團聚的溫暖。“除掉往返時間2至3天甚至4天,還要提前1天趕回工作地點,實際與家人團聚的時間只有3、4天時間”李小莉說,特別是農村家庭的留守兒童和老人,春節難得父母或子女打工歸來。因為時間倉促,也有人選擇不回家。
其次,無法讓人們合理地安排各種活動。春節是最快樂的節日,也是最繁忙、最緊張的日子,期間活動最多,以至於“放假比上班還累”。
再者,假期短造成了嚴重的集中出行。“現在很多都是開車回家,因為假期短,不能錯峰出行,並且想開快車,很容易發生安全事故,造成高速擁堵,更加耽誤大家回家的時間。”
最後是不利於充分發揮假日經濟的促進作用。
“中國是人情社會,很多人反饋,寧願元旦、清明、端午、中秋少放或不放,只想春節這唯壹的傳統大節日多放假,壹起聚聚聊聊天,免得感情越來越淡。”李小莉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她的建議是將春節假期延長從現在的7天延長到10天左右,“能實打實地放假當然是最好的,實在不行調休也是個辦法”。
延長春節假期的願望,在最近幾年成了熱議焦點。不光民間關註,之前也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呼籲,建議延長春節假期至9天、10天、15天不等。
此次讓該話題再度受到關註的李小莉,也已是第三年提出相關的建議了,“今年最後壹年履職,我想最後再試壹下”。
她也提到,現在制造業行情不太好,如果增加過多假期會給企業帶來較大壓力,但2-3天的調整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但事實上,如此“眾望所歸”的議案並不乏爭議。不少人認為,延長假期會實打實地增加企業的經營成本,假期太長會讓社會陷入停滯,不如把帶薪年休假落到實處。
時機到了嗎?
2017年,人社部在回應人大會議上相關的建議時曾介紹,目前我國勞動者每年除享有115天休息日、節假日外(其中包括11天法定節假日),還可以根據工作年限,享受5—15天的帶薪休假。
人社部還稱,春節作為中華民族第壹大節,更是蘊涵著辭舊迎新、合家團圓的意義,已成為中華民族自我認同的文化符號和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但法定節假日假期長短的設置,需要與壹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綜合考慮假期增加對用人單位人工成本、生產經營發展等方面的影響。
去年,國務院研究室黨組成員孫國君在回答相關的提問時曾表示,“延長小長假的確可以促進消費,特別是對居民出遊、休閑娛樂很重要”。
李小莉說,有關部門此前曾就她的建議給予反饋,稱有部分企業表達了反對意見。
可見,問題的癥結在於:壹是目前的假期數量已“客觀滿足”;二是對經濟發展的延續性、企業經營成本的考量。
對此,北京大學城環學院旅遊研究中心主任吳必虎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應考慮假期增加的長短與企業經營成本增加的比例關系,如果壹下子提到15天,步子邁得過大了,“再加壹天或者兩天,剩下不足的從周末調壹天過來,這樣可能比較符合中長遠的目標”。
吳必虎介紹,從2013年開始,第三產業的比重已經超過第壹產業和第二產業了。春節期間正處於農閑期,對農業的發展不會有太大影響,關鍵還是在於工業。過去我國制造業的發展是以增量為主要的發展目標,後來則強調速度,那個時候放假可能就會對以制造業為主的整個生產造成很大影響。但隨著制造業的自動化水平提升,制造業吸收的就業人數已經逐步減少。而第三產業如旅遊業,相反則能帶來就業人數的擴大。
他表示,盡管我國11天的法定節假日在全球範圍來看已經屬於中上水平,但在20多年前就已被寫入《勞動法》的帶薪休假制度,落實情況仍不如意,“通過法定節假日的增加來實現帶薪休假的目標,最容易”。
“我們強調說,再放長壹點假,對經濟發展總體上沒有什麽負面影響”,吳必虎進壹步表示,其他如壹些從事創意產業的人,可以通過遠程辦公來協調。
兩會前夕,全國人大代表黃細花也提出,建議企業、事業單位積極推廣混合辦公模式,讓員工更好地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提升員工幸福感和滿意度。她將提交《關於推廣“3+2”混合辦公模式的建議》,探索有條件的企事業單位采用“3+2”混合辦公模式,允許員工每周選擇1-2天遠程辦公,更好地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
吳必虎說,“混合辦公”模式即每周有1至2天,符合條件的員工可自行選擇辦公地點,既可以是家裏,也可以是咖啡廳或者度假酒店等。
盡管如此,以團聚為主題的春節並不同於其他以商業化、度假為標的的“黃金周”,假期的增加是否能給旅遊業帶來增量,壹直是壹個問號。
吳必虎介紹,國家“十四五規劃”建議及國務院十四五旅遊業規劃都提出建設壹批國家級旅遊休閑城市。近年來,他開始註意到,不少人在春節期間選擇不回老家,而是老家的人壹起約定在另外壹個地方團聚度假,這對於目的地城市的經濟、服務業都有較好的效益。假期的增加也能推動自駕遊的發展,對沿途城市也能起到拉動效果。因春節長假與大中小學生寒假重疊,父母親增加三天假期也有利於家庭遠距離出行度假增加社會和經濟惠益。
在他看來,適度延長假期,還可以把春節這壹最核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完美更完整地保留下來。改革後長假覆蓋除夕前壹兩天,也能把在習俗上較為講究的年初五、初六保留下來,更完整地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節日形成更好的文化競爭優勢。
“很多年來,我們的年輕人喜歡過西方的聖誕節、鬼節等等,商家也做了大量的包裝工作”,吳必虎說,實際上如果我們把春節適當的延長,那麽也形成了春節對國民的凝聚力,文化的認同感,從而形成文化上的軟實力。而誕生於農業社會的春節,除傳統的農業元素外,也應適當改良,添上商業社會和工業社會的要素。
吳必虎表示,延長春節假期,客觀上“時機已到”,不妨先試行壹下,再算壹算總的損失和收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