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7月。
傳統的春節不但在漢武帝以前日期不壹,就是春節的名稱在不同的時代還有不同的叫法。在先秦時期春節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的時候,春節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到了滿清王朝,春節壹直叫“元旦”或“元日”。
到了民國時候,情況又發生了變化。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宣布廢除舊歷紀年,改用陽歷,也就是公歷,而且用民國紀年。並決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為民國元年1月1日。每年的1月1日叫新年,但不稱元旦。
可是當時的民間無法適應,仍然按照傳統沿用舊歷,仍在當年的2月18日,即農歷壬子年正月初壹過傳統新年,其他傳統節日也壹律照舊。
鑒於當時民間多年的習慣傳承,1913年7月,也就是民國二年,當時的國民政府批準以每年的農歷正月初壹為春節,並同意春節期間例行放假,次年起開始實行,從此以後每年的農歷歲首開始稱“春節”了。
擴展資料:
春節的習俗:
1、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壹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2、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壹,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中國***產黨新聞網-春節的由來與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