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壹首流傳很廣的《過年歌》:
二十三祭竈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豬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包餃子,大年初壹蹶著屁股亂作揖。
1、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竈王爺上天”之日。
每到這壹天,各家各戶還要烙些包芝麻糖的燒餅,名曰‘祭竈火燒”,或者備竈糖,竈王爺要在這個時間上天,去向天皇人帝匯報工作。給竈王爺吃了嘴甜甜的,人們希望他“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2、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掃除日。
撣塵掃房子,這日是約定俗成的掃除日。除舊迎新不可不做哦。
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
3、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傳說玉帝會下界查訪,吃豆腐渣以表清苦。
民諺稱:“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壹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俗,傳說竈王上天匯報後,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竈王所奏的那樣,於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
舊俗還認為竈神上天後,天帝玉皇於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壹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4、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
殺豬割年肉,窮苦人家只在壹年壹度的年節中才能吃到肉。也是辦年貨的開始。
民間諺語稱:“臘月二十六 ,燉大肉”,說的是這壹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臘月二十六這壹天,各地有“臘月二十六,裏外洗壹洗”;“ 臘月二十六,洗凈禽畜屋”之說,民間還流傳著“臘月二十六割年肉”的說法,也就是說,從這壹天起要開始置辦年貨了。在各地鄉村,這壹天是大集市日,集市周邊各村的百姓紛紛前往趕集買年貨。
5、臘月二十七:宰年雞、趕大集,春節所需物品都在置辦之中。
民謠中有“臘月二十七,殺只雞”的說法,為什麽要在二十七殺雞呢?這其實還是取得諧音,“雞”同“吉”,有吉利、吉祥如意的意思。殺好的雞,不在當天吃,要壹直放到除夕才能吃,而且,除夕夜吃的時候也不能吃完,要壹直留壹點。
因為,本身代表了大吉大利,所以節日期間,天天都要在餐桌上見到雞,這樣才算圓滿。另外,因為老理講究初壹不能動刀,所以,這些東西當然也就要提前準備好了。
6、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後被紅紙代替。
民謠有“臘月二十八,把面發”,“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的說法,是說臘月二十八這天無論是發面還是做饃,總之各家各戶是要開始準備主食過年的前奏。
“貼花花”就是貼年畫、貼春聯和貼窗花。其中貼春聯的習俗源於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到了五代時,後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他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成為後世春聯之濫觴,而題寫於桃符上的“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便成為有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第壹副“春聯”。後來,隨著造紙術的問世,才出現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的習俗。
7、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
對於祖先的崇拜,在我國由來已久。
臘月二十九,除夕前壹日,俗稱“小除夕”,這壹天,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且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中國農歷有大小月之分,所謂大月是三十日,小月只有二十九日。所以遇到臘月為小月,二十九這壹天就是這壹年最後壹天。那麽臘月二十九就是除夕了,即使不是小月,次日就是除夕,所以過年的各種準備活動都要在這天進行完。
在整個年節中,二十九這天可以說是最忙碌的壹天,除了籌備年節中的各種衣食祭品,還有壹項極其重要的活動“上墳請祖”。所以年謠稱“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
8、大年三十:壹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
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在傳說中,每到除夕年獸都會出來為害,人們經過壹夜的守歲和子夜的燃放鞭炮,嚇跑年獸。要是不守歲第二天見不到妳了可怎麽辦呢?臘月三十也叫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後壹天,它與春節(正月初壹)首尾相連。除夕夜人們都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南方新年有吃餛飩的習俗,新年吃面,是預祝壽長百年。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這在魏晉時期就有記載。守歲的主要活動內容是包餃子。
9、大年三十:除夕守歲
守歲,又稱照虛耗、點歲火、熬年、熬夜等。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為除夕夜燈火通宵不滅,守歲謂之“燃燈照歲”,即大年夜遍燃燈燭,據說如此照過之後,就會使來年家中財富充實。守歲亦指在除夕夜壹家人團聚,熬夜迎接農歷新年的到來。
10、大年初壹:賀歲拜年
除夕前掃除幹凈屋子,大年初壹不能動用掃帚,不倒垃圾,備壹大桶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初壹要跟長輩或者左鄰右裏拜年,壹般不出遠門去拜年。除夕守歲後,初壹早上人們開門互相道賀“新年好!平安吉祥”。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壓歲錢,壓住邪祟。
11、大年初二:回娘家
初二俗稱“迎婿日”,這壹天嫁出門的閨女要帶著女婿壹起走娘家,帶的禮物也有成雙成對的。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到夫家時,還要再捎回去壹部分。回娘家的女兒必須要攜帶壹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
12、大年初三:小年朝
傳統習俗中,大年初三被認為是老鼠嫁女兒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擾到老鼠嫁女兒。
老鼠大有“誰不讓我過好這壹天,我讓誰難受壹整年”的味道,如果驚擾了老鼠嫁女兒,老鼠就要禍害這壹家。為了地裏的收成,早早的睡覺吧!
13、大年初四:迎竈王爺
大年初四是諸神重返人間的日子,這壹天是老百姓迎接“竈神”的日子,民間壹直有“送神早,接神遲”之說,臘月二十三人們會早早的在竈神前面擺上竈糖和水果,竈神待了壹整年,這天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交差,玉皇大帝會根據竈神的匯報,決定這壹年百姓家的運勢和財氣,老百姓為了讓竈王爺多說好聽的話,就會給竈王爺上供竈糖,既甜了竈王爺的心,又因為竈糖的黏性粘住了竈王爺的嘴,讓他不在玉皇大帝面前胡說。
大年初四這天,竈神從天庭回歸,人們會在下午或晚上點上香火、水果做貢品,並且家家戶戶放鞭炮、燒金紙,來恭迎竈神的回歸,希望在新的壹年裏,竈神可以繼續保佑家人平平安安,衣食無憂。
14、大年初五:迎財神
在北方的壹些地區,正月初四也是接五路財神的日子,五路財神分別是金、木、水、火、土,財神掌管著壹家的經濟開支,是中國民間普遍信奉的神靈,因民間有“送神早,接神遲”的說法,所以接五路財神的時間壹般是下午或者晚上,將屋子打掃幹凈,把新鮮的水果、雞魚肉等擺上桌,點上香火祭拜,並且放上壹掛長鞭炮。尤其是商戶會更加的隆重,這是為了能在初五早早的開門做生意,寓意著財運亨通,新年發大財。
15、正月十五:吃元宵 猜燈謎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壹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正月十五全家壹起吃元宵,寓意圓圓滿滿、甜甜蜜蜜;除了吃元宵,各地都會舉行賞花燈猜燈謎活動,我們在家裏也可以壹家人***同參與猜謎遊戲,在輕松歡快的氛圍下,增進家人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