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音樂 日本的古代音樂 5~9世紀 日本人早已固有自己的音樂文化。
雖然早期的繩文時代、彌生時代、古墳時代的音樂未傳下來,但根據考古資料和8世紀編纂的《古事記》、《日本書紀》、《萬葉集》等文獻記載,日本人在古代已有自己的歌謠、舞蹈和樂器。古代和琴張 5弦比 6弦的和琴小,古笛有竹管笛和球形的石笛、陶笛。
都豆美鼓的鼓腹為圓筒形。鈴有金屬制、陶制和木制。
鈴在當時既作為樂器,也作為裝飾品使用。鐸出現在公元前1世紀前後,銅鐸的形狀與中國的鐘、鐸不同。
樂器的基本種類在古代日本已經齊全。進入農耕社會之後,最早有男女相聚歌舞的歌垣(又稱嬥歌)以及巫女的音樂舞蹈。
日本與國外的音樂文化交流源遠流長,與亞歐大陸文化的交流主要通過朝鮮和中國進行。公元前已輸入青銅器,並出現銅鐸。
5世紀後半葉~7世紀從朝鮮半島傳入日本的新羅樂、百濟樂、高句麗樂,在日本稱為“三韓樂”。7世紀初,為振興佛教,聖德太子鼓勵引進大陸音樂,讓百濟的味摩之定居大和的櫻井,向日本少年 (真野首弟子、新漢齋文等人)傳授伎樂。
伎樂又稱吳樂,所用的伴奏樂器有橫笛、腰鼓(又名吳鼓)和銅鈸。在7~8世紀,中國隋唐時代的音樂傳入日本。
701年,據《大寶律令》,在治部省管下設置雅樂寮,掌管稱為和樂的日本傳統樂舞以及外來的音樂舞蹈。752年在東大寺舉行的大佛開光典禮上,由雅樂寮和各寺院的數百名樂人、舞人表演日本傳統的樂舞以及三韓樂、唐樂、散樂、林邑樂、度羅樂等。
這說明日本已開始出現了職業音樂家。 註:前 4種為日本音樂的基本調式。
譜例中符頭白的音符 為調式中的核心音。節奏方面分為固定節拍的節奏(基本上是二拍子)和散板節奏。
演唱、演奏方法上有其獨特性,並且重視音色的細微變化。 近現代音樂 1868年,日本進入明治維新時期,日本音樂進入近現代發展階段。
其基本特征是:日本急速汲取歐美音樂文化,從而形成延續至今的“邦樂”(傳統音樂)與“ 洋樂”並存的局面。這時期的傳統音樂變化很大。
1871年廢止盲人職業組織“當道”和查禁普化宗,使箏曲、尺八樂得以普及。源於盲僧琵琶的薩摩琵琶和築前琵琶,先後從九州地區進入東京並流布全國。
受到新政權支持的宮廷雅樂,逐漸恢復元氣,並擴大其影響。在20世紀20年代,由宮城道雄等人發起的采用日本傳統樂器,借鑒西歐古典音樂作曲技法來創作新曲的“新日本音樂運動”,使傳統音樂得到進壹步發展。
他創作的箏與尺八二重奏曲《春之海》(1929)獲得了巨大成功。宮城道雄創制的十七弦箏,是當時傳統樂器改革的壹大收獲。
50年代中期以來,作曲家們致力於采用傳統樂器創作現代邦樂。其中三木稔對發展日本的器樂體裁,使日本傳統音樂具有現代氣息和生命力作出了貢獻。
影響較大的邦樂演奏團體,有三木稔和長澤勝俊主持的日本音樂集團,由尺八演奏家北原篁山等人組成的邦樂四人會等。他們的音樂實踐給邦樂界帶來了新風,並為填平邦樂與洋樂之間的鴻溝創造了條件。
明治時期最早傳入日本的歐美音樂是軍樂。1872年,日本 *** 開始引進歐美音樂教育制度,規定在中小學設立音樂課程;1879年10月成立文部省音樂調研所(後稱東京音樂學校,現名東京藝術大學音樂學部),由東京師範學校校長伊澤修二兼管。
從此音樂師資的培養和中小學音樂教材的編選工作走上軌道,專業音樂教育也初具規模。以著名作曲家瀧廉太郎創作的學堂歌曲《花》(1900)、《荒城之月》(1901)為標誌,20世紀初日本音樂創作已結出第壹批成果。
1912年以前的日本音樂創作幾乎都是歌曲。到大正時期(1912~1926),山田耕筰最早創作大型樂隊編制的管弦樂曲《曼荼羅之花》(1913)等。
從20年代起,獨唱歌曲、合唱曲、器樂獨奏曲、交響音樂等外來音樂體裁的創作,逐漸在日本音樂文化中占主導地位,日本廣播協會(簡稱NHK)交響樂團的前身新交響樂團,從1927年2月開始公演。同年創辦的國民音樂協會舉辦合唱比賽,推動了全國的業余音樂活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有270個團體加入該協會,全國的管樂團***有3800個。當時已知名的作曲家有在專業音樂教育方面桃李滿天下的諸井三郎和池內友次郎,自學成才而重視民族特征的箕作秋吉、清瀨保二、松平賴則、早阪文雄、伊福部昭以及菅原明朗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在軍國主義統治下,正常的音樂活動受到摧殘。從1938年起外國音樂家在日本的演出活動中斷,1。
二、日本歌界演歌BIG3(三大腕)都はるみ(都春美 Harumi Miyako)日本歌界有著名的演歌BIG3島倉千代子、石川さゆり、都はるみ 不過資料不多。
都はるみ(都春美 Harumi Miyako),本名北村春美, 1948年2月2日出生於京都府。 1963年第14次哥倫比亞全國歌謠比賽獲得優勝。
1964年出道,成名曲為《困るのことョ》(中文直譯:為難的事)。同年唱的《アンコ椿は戀の花》(中文直譯:姑娘山茶-愛之花,星野哲郎作詞,市川昭介作曲)獲得百萬銷量。
並且榮獲第6屆日本唱片大獎的新人獎。 1965年《涙の連絡船》也達到百萬銷量。
借這個東風,都春美首次亮相NHK的紅白歌會。 1976年的《北の宿から》(中文直譯:來自北方的旅館)同時獲日本唱片大獎和日本歌謠大獎。
1980年《大阪しぐれ》(中文直譯:大阪時雨)獲日本唱片大獎的最優秀歌唱獎。為唱片大獎歷史上首次的三連冠。
1984年在NHK紅白歌會上壹曲《夫婦阪》唱畢後從舞臺上隱退。 1987年開始從事音樂制作人的活動。
1990年又重新開始歌手活動。在NHK大廳舉辦歌手復歸演唱會。
同年推出單集《小樽吆?千年の古都》,並開始全國的旅行演唱會,以後平均每年在七十個地方演唱。 1991年第壹次開露天演唱會 1992年第100個單集發行《つくしんぼ》(中文直譯:荊菜芽) 1993年《あなたの隣りを歩きたい》(中文直譯:想跟在妳的旁邊)發行 1994年單集《古都逍遙》推出 1996年在日生劇場舉辦演唱會《唱天,唱地,唱人》 1998年與道浦母都子合作推出單集《邪宗門》 1999年時隔十六年再上銀屏在東寶映畫《ビッグショー!ハワイに唄えば》(中文直譯:大型節目!如能在夏威夷演唱) 2000年二十世紀最後的單集《散華》制作完成 2001年二十壹世紀的第壹個單集《夕陽阪》發行 2002年單集《晩秋の駅》和《貴方の命》同時發行 2003年迎來了她從藝40周年紀念,發行了《ムカシ》(中文直譯:過去)://baike.baidu/view/2212945.。
三、日本的 記紀歌謠 指的是什麽您好!記紀歌謠是指記錄在《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上的歌謠,以五七句為主、四六等句雜入為體式。記紀歌謠的歌伴隨故事和傳說出現,傳誦的色彩濃厚,內容多是關於傳說人物的,有情歌、挽歌、相聞歌、祝酒歌、祝福歌以及樂府歌謠等。在詠唱形式上明顯呈現的是口頭詠唱的各種特征。記紀歌謠的產生,體現出了日本和歌由原始向標準化的過渡。
順便介紹壹下《古事記》和《日本書紀》吧。《古事記》是日本最古的典籍,成書於公元712年,作者是太安萬侶。全書分上中下三卷。上卷主要是古代神話,有較高的文學性;中卷是第壹代天皇神武天皇到第十五代天皇的建國創業的歷史傳說。下卷壹直寫到第三十三代天皇。全書由神話傳說逐漸向現實歷史過渡,由音訓混用的變體漢文寫成,其中的百余首歌謠則用後來稱之為“萬葉假名”來記錄的。
《日本書紀》是日本留傳至今最早的正史,六國史之首,原名《日本紀》。由舎人親王等人所撰,於公元720年(養老4年)完成。記述神代乃至持統天皇時代的歷史。全三十卷,采用漢文和編年體寫成。系譜壹卷,系譜如今已亡佚。
希望對您能有所幫助!
四、現在日本的明星誰最出名歷史上還是現在?
歷史上的話永遠的吉永小百合應該算壹個,然後日本的代表美空雲雀也。
現在的話綜合應該是仲間由紀惠或者天海佑希,如果單純明星不僅僅限演藝界那現在最有名就是淺田真央,就是花樣滑冰那個。
男性。歷史上的不知道了。記得有壹個打入美國主流的,不過忘了是誰了。
然後有日本歌謠界的重鎮三橋美智也?不然現在的禦三團也依然彪悍,前陣子還看到說B'Z拿了個格萊美。
現在的調查壹般就是福山雅治、桑田佳佑(南方群星,禦三團之壹)和嵐輪流第壹了吧。
於是其實不僅僅是演藝界的話應該是イチロー(鈴木壹郎)。去美國打職棒那個,被美國叫安打制造機= =||
話說在日本棒球明星很吃香。除了鈴木還比如那個達比修有。
五、日本的 記紀歌謠 指的是什麽您好!記紀歌謠是指記錄在《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上的歌謠,以五七句為主、四六等句雜入為體式。
記紀歌謠的歌伴隨故事和傳說出現,傳誦的色彩濃厚,內容多是關於傳說人物的,有情歌、挽歌、相聞歌、祝酒歌、祝福歌以及樂府歌謠等。在詠唱形式上明顯呈現的是口頭詠唱的各種特征。
記紀歌謠的產生,體現出了日本和歌由原始向標準化的過渡。 順便介紹壹下《古事記》和《日本書紀》吧。
《古事記》是日本最古的典籍,成書於公元712年,作者是太安萬侶。全書分上中下三卷。
上卷主要是古代神話,有較高的文學性;中卷是第壹代天皇神武天皇到第十五代天皇的建國創業的歷史傳說。下卷壹直寫到第三十三代天皇。
全書由神話傳說逐漸向現實歷史過渡,由音訓混用的變體漢文寫成,其中的百余首歌謠則用後來稱之為“萬葉假名”來記錄的。 《日本書紀》是日本留傳至今最早的正史,六國史之首,原名《日本紀》。
由舎人親王等人所撰,於公元720年(養老4年)完成。記述神代乃至持統天皇時代的歷史。
全三十卷,采用漢文和編年體寫成。系譜壹卷,系譜如今已亡佚。
希望對您能有所幫助!。
六、日本動漫音樂的發展歷史傳統音樂 日本的古代音樂 5~9世紀 日本人早已固有自己的音樂文化。
雖然早期的繩文時代、彌生時代、古墳時代的音樂未傳下來,但根據考古資料和8世紀編纂的《古事記》、《日本書紀》、《萬葉集》等文獻記載,日本人在古代已有自己的歌謠、舞蹈和樂器。古代和琴張 5弦比 6弦的和琴小,古笛有竹管笛和球形的石笛、陶笛。
都豆美鼓的鼓腹為圓筒形。鈴有金屬制、陶制和木制。
鈴在當時既作為樂器,也作為裝飾品使用。鐸出現在公元前1世紀前後,銅鐸的形狀與中國的鐘、鐸不同。
樂器的基本種類在古代日本已經齊全。進入農耕社會之後,最早有男女相聚歌舞的歌垣(又稱嬥歌)以及巫女的音樂舞蹈。
日本與國外的音樂文化交流源遠流長,與亞歐大陸文化的交流主要通過朝鮮和中國進行。公元前已輸入青銅器,並出現銅鐸。
5世紀後半葉~7世紀從朝鮮半島傳入日本的新羅樂、百濟樂、高句麗樂,在日本稱為“三韓樂”。7世紀初,為振興佛教,聖德太子鼓勵引進大陸音樂,讓百濟的味摩之定居大和的櫻井,向日本少年 (真野首弟子、新漢齋文等人)傳授伎樂。
伎樂又稱吳樂,所用的伴奏樂器有橫笛、腰鼓(又名吳鼓)和銅鈸。在7~8世紀,中國隋唐時代的音樂傳入日本。
701年,據《大寶律令》,在治部省管下設置雅樂寮,掌管稱為和樂的日本傳統樂舞以及外來的音樂舞蹈。752年在東大寺舉行的大佛開光典禮上,由雅樂寮和各寺院的數百名樂人、舞人表演日本傳統的樂舞以及三韓樂、唐樂、散樂、林邑樂、度羅樂等。
這說明日本已開始出現了職業音樂家。 註:前 4種為日本音樂的基本調式。
譜例中符頭白的音符 為調式中的核心音。節奏方面分為固定節拍的節奏(基本上是二拍子)和散板節奏。
演唱、演奏方法上有其獨特性,並且重視音色的細微變化。 近現代音樂 1868年,日本進入明治維新時期,日本音樂進入近現代發展階段。
其基本特征是:日本急速汲取歐美音樂文化,從而形成延續至今的“邦樂”(傳統音樂)與“ 洋樂”並存的局面。這時期的傳統音樂變化很大。
1871年廢止盲人職業組織“當道”和查禁普化宗,使箏曲、尺八樂得以普及。源於盲僧琵琶的薩摩琵琶和築前琵琶,先後從九州地區進入東京並流布全國。
受到新政權支持的宮廷雅樂,逐漸恢復元氣,並擴大其影響。在20世紀20年代,由宮城道雄等人發起的采用日本傳統樂器,借鑒西歐古典音樂作曲技法來創作新曲的“新日本音樂運動”,使傳統音樂得到進壹步發展。
他創作的箏與尺八二重奏曲《春之海》(1929)獲得了巨大成功。宮城道雄創制的十七弦箏,是當時傳統樂器改革的壹大收獲。
50年代中期以來,作曲家們致力於采用傳統樂器創作現代邦樂。其中三木稔對發展日本的器樂體裁,使日本傳統音樂具有現代氣息和生命力作出了貢獻。
影響較大的邦樂演奏團體,有三木稔和長澤勝俊主持的日本音樂集團,由尺八演奏家北原篁山等人組成的邦樂四人會等。他們的音樂實踐給邦樂界帶來了新風,並為填平邦樂與洋樂之間的鴻溝創造了條件。
明治時期最早傳入日本的歐美音樂是軍樂。1872年,日本 *** 開始引進歐美音樂教育制度,規定在中小學設立音樂課程;1879年10月成立文部省音樂調研所(後稱東京音樂學校,現名東京藝術大學音樂學部),由東京師範學校校長伊澤修二兼管。
從此音樂師資的培養和中小學音樂教材的編選工作走上軌道,專業音樂教育也初具規模。以著名作曲家瀧廉太郎創作的學堂歌曲《花》(1900)、《荒城之月》(1901)為標誌,20世紀初日本音樂創作已結出第壹批成果。
1912年以前的日本音樂創作幾乎都是歌曲。到大正時期(1912~1926),山田耕筰最早創作大型樂隊編制的管弦樂曲《曼荼羅之花》(1913)等。
從20年代起,獨唱歌曲、合唱曲、器樂獨奏曲、交響音樂等外來音樂體裁的創作,逐漸在日本音樂文化中占主導地位,日本廣播協會(簡稱NHK)交響樂團的前身新交響樂團,從1927年2月開始公演。同年創辦的國民音樂協會舉辦合唱比賽,推動了全國的業余音樂活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有270個團體加入該協會,全國的管樂團***有3800個。當時已知名的作曲家有在專業音樂教育方面桃李滿天下的諸井三郎和池內友次郎,自學成才而重視民族特征的箕作秋吉、清瀨保二、松平賴則、早阪文雄、伊福部昭以及菅原明朗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在軍國主義統治下,正常的音樂活動受到摧殘。從1938年起外國音樂家在日本的演出活動中斷,1。
七、日本動畫的歷史日本動畫已有七十年的歷史,其可分為六個階段: 壹、戰前草創期 戰前草創期--由1917年日本開始有動畫到1945年日本戰敗為止。
這段時期的前期主要是以世界名著為題材,而後期則由於日本軍國主義猖獗,因此動畫題材不離宣傳、誇耀日本軍國主義的路線。如1942年的《海之神兵》即為此類。
但是這也造成了戰鬥、爆炸畫技的進步,這也是今日日本動畫最引以為傲的技術。 二、戰後探索期 戰後探索期--由日本戰敗到1947年為止。
日本戰敗後,有些人鑒於戰爭的教訓,開始將反戰題材用在動畫上。這種題材影響深遠,直到現在還頗為流行。
另外也有些人嘗試不同的動畫題材。所以這個時期的動畫題材從很有意義到很低級的題材,應有盡有。
像1968年《太陽王子大冒險》就是壹個成功的例子,而成為後來高水準動畫的基礎。當然也有失敗的例子。
像1970年《無敵鐵金剛》就是壹部典型的爛卡通,不但暴力而且劇情很差,這帶給了日本動畫不良的影響。 三、題材確定期 題材確定其(第壹次動畫熱爆發)--自1974年《宇宙戰艦》上演至1982年為止。
這個時期日本動畫界經過探索期,確定了動畫和卡通的分野。卡通不在我們的討論範圍內,所以我們不予置評。
《宇宙戰艦》是日本動畫史上第壹部超級劇情片,由松本零士負責腳本及人物(Character Design)。該片在電視上播出後,造成"松本零士旋風"。
後來並有《冱屺宇宙戰艦》,《永遠的大和號》及《宇宙戰艦完結篇》等三部電影,壽命長達十年。在該片後,松本零士另有《銀河鐵道999》,《壹千年女王》等受歡迎的作品。
繼松本零士後,由富野由悠季原作小說改編成《機動戰士》在1979年開始上演,由於劇情結構復雜而嚴密,受到動畫迷熱烈的支持。該片後來的三部電影非常賣座。
但自些以後,動畫熱逐漸消退,動畫界進入間歇期。 四、畫技突破期 畫技突破期(第二次動畫熱爆發)--自1982年《超時空要塞》(MACROSS)上演至1987年為止,該時期由於人們追求視覺享受成為風潮,因此動畫畫技力求突破。
此時期之畫技突破有《超時空要塞》創新的視點快速移動效果,造成極佳的動感;《風之谷》和《天空之城》。精細寫實的背景:《機動戰士Z》和《機動戰士ZZ》的強調反光,明暗對比等,皆對後來的動畫貢獻很大。
由於題材已確定,加上畫技的突破,使得佳作叠現。如1982到1984年的《超時空要塞》;1984年《風之谷》;1985、1986年《機動戰士Z GUNDAM》及《GUNDAM ZZ》;1986年《天空之城》及《亞利安》等多部好片。
日本動畫發展至本時期結束時(1987年),劇情、內容、畫技皆已達到極高的水準。於是動畫進入了成熟期。
五、路線分化期 路線分化期(成熟期)--自1987年到90年代初。動畫進入成熟期後,便出現數部佳片。
如《古靈精怪》;電影《機動戰士GUNDAM-逆襲》及《王立宇宙軍》;和日本電視史上第壹部以高中生以上為主要對象的文藝動畫連續劇《相聚壹刻》等。其中《相聚壹刻》曾獲得1988年日本動畫優秀作品排行榜第二名(該年排行第壹是《聖鬥士星矢》);另外還有《天空戰記》,《機動警察》等多部佳作(《天空戰記》曾獲得1989年動畫排行第壹名)。
當日本動畫發展到此後,有人認為幼年觀眾群已被忽略了四、五年,也該考慮制作年齡路線。於是自1987年後半年以來,電視上的高年齡層動畫逐漸減少,而轉向動畫電影。
以致於造成目前日本電視上找不到幾部好片,而電影幾科部部精彩的情況。 六、風格創新期 風格創新期--自1993年到現在。
在畫技、制作手法、構思設計方面都日趨成熟的日本動畫,開始追求風格上的創新,試圖突破原有的模式,以完善的技巧,加上超越時空的構思,帶給觀眾全新的感官沖擊。電影《攻殼機動隊》(Ghost In The Shell)完全摒棄以往動畫明快輕松的風格,陰郁百壓抑,冷酷帶有對命運的困惑,與人類雖然身處高科技社會,但卻無法擺脫不安的未來的仿徨與孤獨相呼應。
由庵野秀明監制的電視《新世紀EVANGELION》則選擇與以往的熱血主角們完全不同的個性自閉少年真嗣為主人公,在看似普通的怪 *** 戰,保衛地球的情節中,通過真嗣感受到壹份渴望被需要,夢想被愛又害怕背叛而在自己與他人之間築起屏障這種種矛盾與孤寂的心情,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現代人心理的折射。世紀末今天,人類對自身的思考也逐漸深刻,而同時日本的動畫也開始越來越關註貼近現實與心理方面的剖析,由原本普遍愛與友情的主題轉為更加人性的刻畫。
各方面都日臻完美的日本動畫並沒有停止發展的腳步,仍然在不斷自我完善和突破,到底能有多大的成就,是我們無法預計的,還是讓時間來決定吧! 在1983年時,日本動畫市場上出現了世界上第壹部"Original Video Animation"(簡稱OVA)-《DALLOS》,為動畫在電影,電視市場外,開辟了壹個新市場--錄影帶市場。OVA,顧名思義,就是不在電視或電影院播出,而只出售錄影帶。
除非該片大受歡迎,才有可能在電影院公開而升格為電影。OVA自1983年至現在,已成為動畫的重要市場。
其中佳作不勝枚舉,如《88戰區》,《幻夢戰記LEDA》《渥太利亞》、《銀河女戰士》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