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春節民俗調查怎麽寫、?

春節民俗調查怎麽寫、?

春節民俗----結題報告

壹、春節的來歷:

傳說,有壹種叫"年"的野獸,每當寒冬將至,出來食人,使人不得安寧。人們在與"年"的搏鬥中,這種兇惡的猛獸怕火光和響聲,於是,人們想了壹個辦法,在"年"出現時,便燃起大火,投入竹節,燃起熊熊大火,"年"聽到爆竹的響聲,便逃走了。以後,人們開始以"掛紅燈、放爆竹、吃年飯"來慶祝新年。

二、春節前的準備(臘月初八以後,各種年事活動便逐漸展開)

1. 祭祀竈神:竈神,又稱"竈神",俗稱"竈王爺"。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返回大宮,向玉皇大帝匯報情況。除夕時分再返回人間。人們擔心向玉皇大帝進讒言,所以再他去天宮的時候為他進行祭祀活動,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2. 其他準備活動:寫春聯,準備肉食,準備面食以及理發、沐浴,打掃衛生。

三、民俗活動--靜態民俗

3.春聯:(1)春聯的來源:古代稱"桃符"。據說,東漢王充《論衡o定鬼篇》中神荼、郁壘二神住在大桃樹上,處理鬼魂。他們把為非作歹的惡鬼都餵老虎吃。因此,人們認為鬼害怕神荼、郁壘,也害怕桃樹。於是每到過年的時候人們總在門口懸掛桃符或桃木人來趨鬼避邪保佑平安。(2)最早的春聯:公元965年,後蜀皇帝孟昶在皇宮內門的桃符上寫了:新春納余慶,佳節號長春。這是我國已知最早的春聯。此後春聯成了春節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動之壹。也有人家喜歡貼"福" 字,而且倒著貼。因為"倒"諧音"到",所以倒貼福字意思是"福到了"。

4.年畫:(1)門神畫的來源:有三種說法。壹說源於神荼、郁壘的神話傳說,古人把二神像掛在門口驅鬼。壹源於唐太宗命令秦瓊、尉遲恭看門驅鬼,並把二將畫在宮門上。壹源於唐玄宗夢見鐘馗為自己捉鬼,醒後命令畫工把鐘馗畫在門上。(2)竈神畫的來源:民間傳說竈神在除夕從天宮返回人間,所以人們總在這時候買新的竈神畫貼在門上,希望他能帶來吉祥與幸福。(3)其他常見的年畫。

5.福字:最早?"福"字--傳說史於周朝姜子牙,即姜太公。當年姜太公封神時,封妻子為窮神,說"有福的地方妳不能去"。百姓過年貼"福"字,史於慈禧,每至年,太後有給大臣賜福之習。壹年賜福,恭王福晉把賜給的福拿倒了,犯殺頭之罪,李連英為其解圍:"老佛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今年賜福,福真的就到了。 "慈禧壹聽極高興,連說:"福到了……"傳至民間,"福"也貼倒了。

6. 窗花:窗花是貼在窗戶上慶賀新年的剪紙作品。窗花有兩種制作方法。第壹種是剪刀剪,巧手的婦女用壹把剪刀可以把彩紙剪出許多花樣。第二種是刻刀刻,壹般由專業的民間藝人操作,壹次可以刻成四五十張窗花,供應市場。

四、春節民俗--動態民俗

1.除夕守歲:1)什麽是除夕:除夕,是壹年的最後壹個夜晚。由於農歷月有大有小,所以有的年份臘月三十夜是除夕,有的年份臘月二十九夜是除夕。2)除夕守歲:除夕重要的活動是守歲。因為秦漢以後,我國人民基本都把夜半子時當作壹天的開始時刻,相當於現代計時方法的23點到1點。除夕夜的子時,正是辭舊歲,迎新年的關鍵時刻。為此,人們不得不徹夜不眠,守候著這壹時刻的到來。全家人團聚壹堂,壹邊包餃子,壹邊等待,耐心的等待。

2.放鞭炮:1)什麽叫鞭炮:鞭炮,又名"爆竹"。新年鐘聲壹落,大街小巷立刻鞭炮齊鳴,迎接新年到來。2)爆竹的來歷:據南朝梁代示懍《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壹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意思是說,當時人在初壹早上起床後先把竹子放在火裏燒。竹子爆裂發出巨大的聲響,就能嚇跑怪獸與惡鬼,保護全家平安。大約到了唐朝,人們把竹筒裏裝上火藥,點燃火藥,發生爆響。後來,人們又用紙卷代替竹筒,就形成了和今天壹樣的鞭炮了。3)鞭炮的種類:鞭炮有各種花樣。宋代人把鞭炮稍加改進,又發明了煙花。煙花:又稱"禮花","焰火"。它在爆炸時能發出極為絢麗的光芒。因而深受人們的喜愛。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用煙花裝點自己的節日夜空。

3.舞獅子:白居易《西涼傳》: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鏡銀貼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裏,紫髯深目兩胡兒。跳舞梁前來致辭,應似涼州未陷日。安西都護進來時。舞獅起原壹南北朝朝代,即佛教興起的時代。

4.其他民間活動:扭秧歌,踩高蹺,敲鑼鼓。

5.祭神祭祖:在傳統的春節活動中,最重要的是祭神祭祖。迷信的家庭都設有專門的神龕,供奉各位神靈,同時還供奉有列祖列宗的牌位的畫像。正月初壹早上,人們恭敬地在神龕與祖宗牌位前獻上供品,(其中包括剛剛煮好的第壹碗餃子),點上香火。十分虔誠地感謝神明與祖宗在天之靈在過去壹年對自己的保護並祈求他們保佑來年的幸福。

6.拜年:祭神祭祖之後,兒孫們開始向長輩親人拜年。傳統的拜年禮是向長輩親人三叩首,現在大多已經改為三鞠躬。壹邊行禮,壹邊祝願長輩身體健康,萬事如意。長輩端坐,接受兒孫們的拜年以後,把壹個紅包送給兒孫們。這就是"壓歲錢"。壹般作為孩子們春節期間的零花錢。其他親戚之間則互相拜年,陸陸續續,可以持續很多天。朋友之間見面,則互道"恭喜發財"或"春節好",以示慶賀。拜年活動體現了晚輩對長輩的尊敬孝敬孝順;長輩對兒孫的慈愛關懷。親戚朋友之間的拜年,也極大的促進了彼此感情的加深。所以自古以來,人們都十分重視拜年活動。宋代詩人戴復古《歲旦族黨會拜》:"衣冠拜元旦,樽俎對芳辰。上下二百位,尊卑五世人。排門喬木古,照水早梅春。寒事將消歇,風光又壹新。"把當時大家族二百多人互相拜年的活動寫得有聲有色。

7.人日:正月七日,又名"人日"。隋代詩人薛道衡《人日思歸》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正月七日為什麽稱為"人曰"呢?這和中國古代神話有關。神話中說,神在初壹創造了雞,初二創造了狗,初三創造了羊,初四創造了豬,初五創造了牛,初六創造了馬,初七創造了人,因此,初七是人類誕生的日子。於是,古人把這壹天稱?"人日"。為了紀念人類的誕生,南朝梁代每到人日的時候,人們就剪出彩色的紙人,貼在屏風上或戴在頭上。用來象征人們在新的壹年裏,面貌煥然壹新。到了唐代,人日剪紙的內容又有發展變化。唐代詩人余延壽《人日剪彩》:"閨婦持刀坐,自憐裁剪新。葉催情綴色,花寄手成春。貼燕留妝戶,黏雞待餉人。擎來問夫婿,何處不如真?"所剪內容包括紅花綠葉,飛燕家禽。個個栩栩如生。這已經於現代民間的窗花十分相似了。

五、春節民俗--飲食民俗

年糕與餃子是春節最有特色的食品。

1)年糕:又稱"年年糕"。它諧音"年年高",包含著生活壹年比壹年好的期望。年糕采用黏性較強的谷物制成,北方多用小黃米,南方多用糯米。北方壹般都是甜的,南方年糕可以作成不同口味的。不過,好吃不過餃子。北方人更喜歡的春節食品是餃子。2)餃子又名"角子、交子、扁食"。它的起源非常古老。考古工作者曾經發現過壹枚壹千多年前的餃子保存下來。北方人過年,壹定要吃餃子。而且春節這壹天吃的餃子必須在除夕12點以前包好。餃子好吃,關鍵在於餃子餡,純肉的,純菜的,肉菜混合的,花樣無窮,口味可異。可以根據自己口味任意變化,所以男女老少都喜歡吃餃子。在春節所吃的餃子中,有壹個包著豆腐餡的,還有壹個包著壹枚硬幣。誰吃到豆腐餡的餃子,誰在新的壹年裏就會發財,人們的理想也都包含在餃子裏。

六、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是全年第壹個月圓之夜,所以稱為"元宵"。漢文帝曾於正月十五日平定叛亂,所以規定這壹天為"上元節"。東漢明帝為了表示對佛祖的尊敬,下令元宵點燈。此後,元宵就逐步演化為觀賞花燈的民俗節日。故名"燈節"。元宵的應時食品是湯圓,北方也叫元宵,象征著團團圓圓。

唐代,元宵賞燈活動盛況空前,舉國同慶。《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楊貴妃的姐姐韓國夫人曾派人造出壹盞百枝燈樹?"高八十尺,樹之高山。上元夜點之,百裏皆見,光明奪目。"唐玄宗甚至令工匠造出高百尺、寬數十丈的燈樓,供遊人觀賞。宋代又有過之,無不及。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以草把縛成戲龍狀,用青幕遮籠,草上密置燈燭數萬盞,望之蜿蜒如雙龍飛走。"皇帝還親自率領盛大的儀仗參加賞燈活動。詩人蘇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妓皆儂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可見娛樂活動通宵達量,熱鬧非凡。

可以說:正月十五元宵節的狂歡,為整個春節活動畫上了壹個圓滿的句號。

七、總結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對回族、達斡爾族、蒙古族、鄂溫克族、壯族、瑤族等少數民族進行了采訪和研究,同時還對東北,西北,西南,東南等地區進行調查,得出以下結論: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各民族的春節民俗趨於漢化,各地區的春節民俗也趨於壹致,標誌著民族大團結和祖國的繁榮發展。另外,春節民俗充分體現出了我國五千年來悠久的文化以及人民的勤勞與智慧,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春節民俗更是文化遺產的精華部分。作為祖國的新壹代接班人,我們要把這些優良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 上一篇:日本長鼻子面具有什麽寓意?
  • 下一篇:最新流行什麽樣的紋身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