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歷正月初壹,但壹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才算結束。春節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底蘊,也記錄著古代人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下面我精心整理了幾個春節習俗,壹起來看看吧。
1、貼門神
據《山海經》載稱: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時,夢裏常聽到鬼哭神嚎之聲,以至夜不成眠。這時,大將秦叔寶、尉遲恭二人自告奮勇,全身披掛地站立宮門兩側,結果宮中果然平安無事,李世民認為兩位大將太辛苦了,心中過意不去,遂命畫工將他倆人的威武形象繪之在宮門上,稱為“門神”。東漢蔡邕《獨斷》記載,漢代民間已有門上貼“神荼”、“郁壘”神像,到宋代演變為木板年畫。後來,民間爭相仿效,幾經演變,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便是現在的年畫了。中國現存最早的年畫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圖》。
2、貼春聯
是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桃梗”演變而來的。《淮南子》上說,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著滅降福的咒語,壹年壹換。五代後蜀皇帝孟昶在過春節時心血來潮,令人將桃樹削片,他提筆在上面題寫了聯句:“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這就是中國最早的春聯了。至於春聯這壹名稱的正式誕生,則在明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後,曾在除夕時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須寫春聯壹副,以綴新年”。以後,春聯得以推廣,沿襲至今過年時,各家各戶都要貼春聯。
?3、放爆竹
春節燃放爆竹之俗始於漢代。據南梁人宗懍撰寫的《荊夢歲時記》記載:“正月壹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從辟山妖惡鬼。”古時放爆竹,是用竹子放進火內燃燒,由於竹內空氣受熱膨脹,便發出“劈劈啪啪”的響聲,以此避邪驅鬼,祈盼來年吉祥幸福。到了唐宋以後,發明了用火藥制成的鞭炮。
4、拜年
據明朝陸容《菽園雜記》記載,拜年習俗最早行於明朝京都。朝官往來,不管認識與否都要互拜,百姓則各拜親友。清代時興在春節時送“拜盒”,即將賀年帖放在精致美觀的飾盒裏送給親友,以示莊重。今日中國民間,“拜年”已成為壹種傳統習俗,至親愛友和同事們,走家串戶、登門拜年,互致問候。
5、壓歲錢
過年給孩子壹些壓歲錢是中國的傳統民俗。壓歲錢飽含著長輩對晚輩的祈福求安。在中國,關於壓歲錢的來由,民間曾有壹些流傳甚廣的故事,比如說古時候有壹個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來禍害小孩。於是人們就點亮燈火通宵不睡,並把銅錢放在孩子枕邊以避邪,這就是“守祟”“壓祟”,後來也稱為“守歲”“壓歲”。但這些傳說於史無據,不足為憑。壓歲錢的習俗真正始於何時眾說紛紜。“壓歲錢”是壹項整合家庭倫理關系的民俗活動
不管是哪壹種年俗習慣,在其中都寄托了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向往,每個節日都有它自己獨特的意義,也有屬於我們中國人的儀式感。希望中國的習俗與文化可以更好的傳承下去,不要在我們這代就悄然落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