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Spring Festival),即中國農歷新年(Chinese New Year),俗稱“新春”“新歲”“歲旦”等,又稱“過年”“過大年”,是集除舊布新、拜神祭祖、祈福辟邪、親朋團圓、歡慶娛樂和飲食為壹體的民俗大節。
春節習俗是中國人在春節期間的習慣風俗,中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常見的中國傳統春節習俗有:備年貨、貼年紅、祭竈、撣塵、掛年畫、貼窗花、倒貼福字、年夜飯、拜年、放爆竹、穿新衣、吃餃子、守歲、舞龍、掛燈籠、拿壓歲錢、吃湯團、開門炮、拜歲、觀社火、踩高蹺、鬧花燈、舞獅等習俗。
我認為在春節的眾多風俗傳統中值得壹提有6個,下面就跟我壹起看看吧:
?春節習俗之壹:貼年紅?
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戶戶“貼年紅”(年紅是春聯、門神、年畫、福字、橫批、窗花等的統稱,因這些是過年時貼的紅色喜慶元素,所以統稱為“年紅”)。貼年紅是中華傳統過年習俗,它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增添喜慶的節日氣氛,並寄予著人們對新年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貼春聯: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文學作品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春聯的另壹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貼春聯也叫貼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壹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貼年畫: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墨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中國的壹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
窗花與“福”字: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壹體。同時,壹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
?春節習俗之二:包餃子?
大年三十包餃子,是中國北方廣大地區民間過年最重要的習俗之壹。年三十的餃子,由於是節日的重要內容,所以,還規定了許多規矩和約定俗成的習俗內容。這些習俗都是為了配合過年的氣氛需要。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裏。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關於這個習俗,民間傳說中還有壹段有趣的故事:很久以前,在壹個貧困的山村,有壹戶人家很窮,常常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到了年三十這壹天,家裏沒有白面,也沒有菜,聽著四鄰的剁菜聲,心急如焚。無奈,只好向親友借來米面。和好面後,又胡亂弄了點雜菜湊合成餡,就包起了餃子。因為面是借來的,所以包的餃子就格外珍貴,擺放時,就壹圈壹圈由裏到外,非常整齊,也很美觀。剛剛從天庭回來的竈王爺看了很高興。同村有個財主,家有萬貫家產,平日山珍海味的吃慣了,根本不把餃子放在眼裏。大年三十這天用肉、蛋等料調餡,包成了餃子,亂放在蓋簾上。小料餃子下鍋煮熟後,壹吃味道全變了樣。豬肉餡變成了蘿蔔菜。而那戶窮人的餃子卻變成了肉蛋餡的。原來,是竈王爺對財主家包餃子的'態度很不滿意,為了懲罰他,就把兩家的餃子給暗中調了包。第二天,這事便在村裏傳揚開來。從此,人們再忙,年三十的餃子也要擺放得整整齊齊,以討個"圈福"的口彩。
?春節習俗之三:拜大年 ?
拜大年是中國民間的最古老的傳統習俗,在春節時期親戚之間交流感情的活動,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壹種方式。拜大年是大年初壹走親訪友,相互拜年的意思。拜年習俗由來:古時“拜年”壹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新年的初壹,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新衣,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之間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壹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
到宋代,親朋好友之間會相互送帖致賀,這就是早期的賀年片。到了明代,賀年片設計更加完美、精致,帖上不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還寫上了“新年快樂”,祝福語。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短信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春節習俗之四:開門放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壹說。即在新的壹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壹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壹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說起鞭炮的起源,不得不提到名為“山臊”的動物。人們在深山老林裏露宿野外的時候,就要燃起篝火,人們為了預防山臊的侵襲,於是在篝火中點燃竹子,用竹子的爆裂聲嚇走山臊。後來火藥的出現,讓人們開始將硝石、硫黃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來燃燒,於是“爆仗”就產生了。宋代開始,人們就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來代替竹筒,成為了“鞭炮”。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春節習俗之五:舞龍 ?
舞龍,又名「耍龍燈」、「龍燈舞」,是漢民族春節習俗傳統的舞蹈形式之壹。每逢喜慶節日,各地都有舞龍的風俗。? 舞龍起源於漢代,經歷代而不衰。舞龍最初是作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壹種儀式,後來逐漸成為壹種文娛活動。到了唐宋時代,舞龍已是逢年過節時常見的表現形式。?
關於舞龍的來歷,民間有這樣壹個傳說:壹天,龍王腰痛難忍,龍宮中的所有藥物都吃了,仍不見效。只好變成老頭來到人間求醫。大夫摸脈後甚覺奇異,問道:「妳不是人吧!」龍王看瞞不過去,只好說出實情。於是大夫讓他變回原形,從腰間的鱗甲中捉出壹條蜈蚣。經過撥毒、敷藥,龍王完全康復了。為了答謝治療之恩,龍王向大夫說:「只要照我的樣子紮龍舞耍,就能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這件事傳出後,人們便以為龍能興雲布雨,每逢乾旱便舞龍祈雨,並有春舞青龍、夏舞赤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的規矩。
舞龍源自古人對龍的崇拜,每逢喜慶節日,人們都會舞龍,從春節開始舞龍,然後二月“龍擡頭”、端午節時也舞龍。舞龍時,龍跟著繡球做各種動作,穿插,不斷地展示扭、揮、仰、跪、跳、搖等多種姿勢。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漢族的壹種春節風俗傳統文化。
?春節習俗之六:迎財神?
迎財神,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春節習俗。因為中國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所以過了年初壹,接下來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接財神,在財神生日到來的前壹天晚上,各家置辦酒席,為財神賀辰。“迎財神”的習俗在中國各地有許多不同之處,有些地方是正月初壹接財神,有些地方則正月初四、初五接。
自古至今,中國老百姓信仰的財神有很多,這其中有“武財神”、“文財神”還有“五路財神”、“準財神”和“偏財神”。 正月初四(也有正月初五說法)接財神的出處,五顯財神或五路財神:傳說有兄弟五人封號首字皆為“顯”,故稱“五顯財神”。生前劫富濟貧,死後仍懲惡揚善,保佑窮苦百姓。北京安定門外有五顯財神廟。
“接財神”的風俗在中國各地有許多不同之處,有些地方是正月初壹接財神,有些地方則正月初四、初五接。在清代的蘇州、上海等地,初五壹大早,人們就敲鑼打鼓燃放爆竹,擺犧牲供品準備迎接財神,民間認為誰先接到財神,誰就會得到更多的好處,於是迎神者都爭先恐後,唯恐接得晚了,惹財神不高興,由此又衍生出“搶路頭”的習俗。
春節習俗和活動南北各不相同,但有壹點基本上是壹致的,那就是全家團圓、走親訪友、看望長輩等,願我們能將這些飽含濃濃親情和美好心願的習俗牢記心中,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