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壹般指除夕和正月初壹。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竈,壹直到正月十五。
常見的中國春節習俗有:備年貨、貼年紅、祭竈、撣塵、掛年畫、貼窗花、倒貼福字、年夜飯、拜年、放爆竹、穿新衣、吃餃子、守歲、舞龍、拿壓歲錢、吃湯團、開門炮、拜歲、觀社火、踩高蹺、鬧花燈、舞獅等習俗。
我認為在春節的眾多傳統習俗中值得壹提有8個,下面就跟我壹起看看吧:
?春節習俗之壹:看春晚?
看春晚是近現代的流傳下來的習俗,春晚本是壹項綜藝節目,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每年春晚成了我們必不可少的壹項習俗,雖說春晚總是被人們說越來越不經看,但是人們還是非常關註春晚的動態。春晚是春節晚會的簡稱,泛指央視舉辦的春節聯歡晚會。每年除夕之夜至第二年初的壹場晚會,因舉辦時間為傳統春節,所以叫春節晚會。
看春節由來:廣義上的春節聯歡晚會可以追溯到1956年。當時由張駿祥任總執導,謝晉、林農、岑範、王映東任導演、由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出品的《春節大聯歡》。根據影片內容顯示,當時的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向全國現場直播了當時的演出。當時的很多大師都曾經出鏡,如越劇大師徐玉蘭、王文娟、評劇大師新鳳霞、京劇大師梅蘭芳、相聲大師侯寶林、人民藝術家老舍、巴金、表演藝術家趙丹等人。央視具有春晚性質的“迎新春文藝晚會”是自1979年除夕開始播出。1983年,首屆現場直播形式的春節聯歡晚會在央視正式播出。
起初是中國中央電視臺在每年農歷除夕晚上為慶祝農歷新年在其第央視壹套節目直播的綜藝晚會,後來央視中文國際頻道、軍事·農業頻道、央視英語新聞頻道、央視西班牙語國際頻道、和央視法語國際頻道都會同步直播。此外,從2008年至今,高清頻道也進行彩排的錄像轉播;央視網、PPLIVE、中國網絡電視臺等網絡新媒體也會同時進行轉播。
春晚作為億萬中國人、華人華僑們***同矚目的電視節目,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性巨變。上世紀,國人的生活水平僅處於剛剛解決溫飽水平的地步,尚無余力去註重自身文化等其他方面的提升。因而,春晚作為覆蓋面最廣的電視節目,在春節這個特殊的時間段內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除夕之夜全家***同看春晚就成了壹個必備的項目。從此之後,看春晚就成了春節的習俗之壹,而且春節有著守歲的習俗,春晚就成了壹家人守歲過程中的娛樂方式之壹,並且壹家人看春節聯歡晚會還能夠促進彼此之間的關系。
?春節習俗之二:掛燈籠?
三十日家家戶戶有掛燈籠習俗,春節掛紅燈籠象征團圓意義,來營造壹種喜慶的氛圍。後來燈籠就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征。經過歷代燈彩藝人的繼承和發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品種和高超的工藝水平。
傳說姜子牙封完神後,自已卻沒有什麽司職,只有某位神仙出遊時給打替班。大年三十眾神都歸位,姜子牙卻沒有地方可去,百姓見他可憐,就在高桿頭點壹盞燈,讓他在燈下蹲上壹夜。久而久之就形成掛燈籠的習俗。
?春節習俗之三:關著門吃年夜飯?
而在南方部分地區要關起門來吃年夜飯,這個也是壹個由來已久的習俗了,據說還是和八仙之壹的鐵拐李有關。
小時候聽爺爺說起過這樣壹個故事,說是在南方有很多地方吃年夜飯的時候,是要關起門的,等吃完了收拾好了碗筷之後,才可以把大門打開。而這也是有寓意的,爺爺說這個寓意著“閉門生財、開門大吉”。
爺爺還說,關起門來吃年夜飯,民間的傳說是為了哄騙鐵拐李。我們都知道鐵拐李是知名的神仙人物,其是八仙之壹。這個人雖然是壹個跛腳,但卻是壹個神仙,而玉皇大也給他安排了任務,讓他到了每年的最後壹天,就要去查看民情。於是每年的除夕夜的飯點,鐵拐李就會化身為乞丐,然後挨家挨戶去乞討。然後再把乞討來的東西逐壹展示給玉皇大帝看,這樣誰家窮,誰家富,就壹目了然了。而玉皇大帝也是很公平的,對於壹些富有人家,玉皇大帝會讓他們收到壹定的懲罰,比如遭遇災害,免得讓他們太富有了。而對於窮苦的人家,玉皇大帝則會大發慈悲,讓他們多發幾次財,避免太窮了。
後來這個事情在民間就傳開了,其中就有壹個很精明的商人,他想到了壹個方法,那就是在吃年夜飯的時候,就把大門關起來,並且家裏人也不大聲說話,等到吃完了、收拾幹凈再打開門。這個時候鐵拐李來了,已經吃得幹幹凈凈了,桌子上是啥都沒有。鐵拐李進來壹開,這家人太窮了,於是就大發慈悲了,讓這家多了幾次發財的機會。於是很多人知道了這個方法以後,紛紛學起來了,因此這個方法就傳開了,大家都逐壹學起來了,而關門吃年夜飯的習俗就這樣流傳了下來並壹直延續到了今天。
不過,農夫認為之所以在南方有關著門吃年夜飯的習俗,這主要是因為在除夕當天會做很多的飯菜,而在冬天的時候又天氣比較寒冷。如果把大門開著,這樣飯菜容易被北風吹涼了,這樣壹來會影響口感和美味,二來還對身體不好,容易引起肚子疼!
?春節習俗之四:“關門爆竹”?
除夕晚上祭完祖宗和已去世的父母之後,全家關上門團圓飯的時候,要放“關門爆竹”,壹般放1-3掛鞭炮,這掛炮的意思是將舊的壹年的所有不愉快都送走,然後壹家人就圍坐在壹起說說笑笑,壹直守歲到新年的鐘聲敲響。
臺州流傳“關門爆竹”驅趕倭寇的故事,大批倭寇正在臺州外海聚集。雖然被戚家軍痛揍過,但狗,始終改不了吃屎的習性,他們準備在三十夜晚上,軍民狂歡、防守松懈時,乘著黑夜偷襲臺州。各位,要知道三十晚上是伸手不見五指,強盜們的偷襲,尤其是沒有明確目標的偷襲確實是容易得手。
到了晚上十壹點多,強盜們的船駛近了臺州灣,遠遠望來岸上靜悄悄壹片,這些強盜壹個個樂不可支,以為又能搶個滿載而歸。誰知,他們笑歪了的嘴還沒來得及合上時,突然岸上炮聲轟轟,火光沖天,這般驚天動地的陣仗嚇得日本強盜們屁滾尿流,壹邊帶著哭腔吚裏哇拉地喊著“所裏挖那螞蟻、所裏挖那螞蟻”,壹邊慌忙調轉船頭,趕緊逃命。
岸上的炮聲依然此起彼伏,壹直延續到天亮時分,嚇得魂飛魄散的日本強盜們躲在外洋瑟瑟發抖,但他們做夢也想不到,令他們嚇破膽的只是戚大將軍讓百姓燃放的關門炮。從此之後,臺州人三十晚上放關門炮習俗,就這麽流傳了下來。
?春節習俗之五:守歲熬年?
“守歲熬年”習俗是來源壹個傳說。這也是人們最常聽說的壹個傳說,每到除夕之夜,太古時期,有壹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壹天換壹種口味,從磕頭蟲壹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壹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壹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壹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壹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竈,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裏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蔔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壹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壹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壹起閑聊壯膽。
人們把“年”肆虐的這壹夜,視做關口來熬,為消磨時光,壹家人團聚交談,有祈求平安度過這壹夜的意思。時間長了後,除夕熬年守歲的習俗就形成了。
?春節習俗之六:拜大年?
拜大年是中國民間的最古老的傳統習俗,在春節時期親戚之間交流感情的活動,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壹種方式。拜大年是大年初壹走親訪友,相互拜年的意思。拜年習俗由來:古時“拜年”壹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新年的初壹,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新衣,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之間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壹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
到宋代,親朋好友之間會相互送帖致賀,這就是早期的賀年片。到了明代,賀年片設計更加完美、精致,帖上不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還寫上了“新年快樂”,祝福語。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短信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春節習俗之七:回娘家?
大年初二回娘家是漢族過年習俗。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及兒女回娘家拜年,俗稱“迎婿日”。這壹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壹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通常壹家人也會選擇在這壹天拍張全家福。
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盡管在初壹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壹次意義不同。這習俗,潮汕人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回娘家習俗來源於民間古老交通不便利。在古代大部分女兒嫁出去後,很少有機會回家,那麽探訪父母方式,常見的就是回門了,除了新婚後的三天左右,後面便是每年正月初二適合回去,也被成為回門日,之所以選在這天,是因為初壹要留在夫家幫忙招待客人,而且年三十或者臘月底都不大適宜回娘家,所以到了春節第二天,就可以帶上禮物,和丈夫壹同去娘家拜訪了,有時候還要攜帶足夠數量的紅包發給親戚家的小孩。久而久之大年初二回娘家,就成為很有特色的漢族過年傳統習俗。
?春節習俗之八:鬧元宵?
正月十五,是傳統的“元宵節”,也叫“燈節”“上元節”,老北京人更喜歡稱“元宵節”為“鬧元宵”。這是為什麽呢?原來在古代,這“元宵節”和“除夕”壹樣,人們最為看重,總是把它過得熱熱鬧鬧的,最典型的就是“鬧花會”,也叫“走會”。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裏、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壹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壹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也是過春節時的最後壹個習俗。
春節習俗和活動南北各不相同,但有壹點基本上是壹致的,那就是全家團圓、走親訪友、看望長輩等,願我們能將這些飽含濃濃親情和美好心願的習俗牢記心中,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