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即農歷新年,是壹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熱鬧喜慶氣氛洋溢;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文化精華。
放煙花是因為,相傳:很久以前,有種怪獸叫“夕”,它在每年的年關都要出來傷人,連保護老百姓的竈王爺也拿它沒辦法,於是竈王爺上天請來了壹位叫做“年”的神童,神童法力高強,用紅綢和放在火中燒得劈啪作響的竹竿消滅了夕獸,這壹天正好是臘月的最後壹天,老百姓為了感謝和紀念年在這壹天除掉了夕,就把農歷每年的最後壹天叫“除夕”,把新年的第壹天叫做過年。
百姓希望家家都有年手中的紅綢和鞭炮,於是紅綢和放在火中燒的竹竿逐漸演變成了家家戶戶過年時都有的紅對聯、紅鞭炮,這個關於年的傳說可說條理清晰、有章可循。
煙花又稱花炮、煙火、焰火、炮仗,中國勞動人民較早發明,常用於盛大的典禮或表演中,而現代全中國以及到全世界唯壹能在同天同活動裏施放煙花的活動則為跨年(除夕夜)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