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繽紛的戲劇臉譜不同於面具,是中國特有的壹種獨具風格的造型藝術,對現代藝術設計也有重要影響。
臉譜,起源於原始圖騰(約公元550年),後來逐漸演變成藝術化的戲劇臉譜。據《舊唐書·音樂誌》和唐段安節撰《樂府雜錄》記載,公元550年的北齊蘭陵王高長恭英勇善戰,但因貌美少威,因而每次作戰就戴上形狀猙獰的假面具。
我國的戲曲臉譜藝術,具有悠久的歷史,相傳它的起源與面具有密切的關系。根據文獻記載,古代吳越之民即“披發文身”、“黑齒雕題”。
當時,人們出於對生活和生產的需要,在臉部和身上塗上多種自然顏色,披上各種獸皮鳥羽,甚至染黑牙齒,可以說都是戲曲臉譜的遠祖。
隨著戲曲演技的不斷提高,唐代的“參軍”戲在繼續使用面具的同時,亦間以染面化妝來表現某些鬼神形象。
到宋代,為了更生動地表現人物的面貌及其思想感情,塗面化妝便逐步形成潔面與花面兩種基本類型。
元代的雜劇演員扮演劇中人物,已有壹定的分工,而塗粉墨的凈、醜角色從簡單的色彩塗抹,進而運用對比強烈的色彩,使觀眾易於識別劇中各種人物的類型。
明代的戲曲表演各類角色的劃分已經更為細密。各大劇種逐步有了規範化臉譜。清初,劇中人物臉譜在構圖及色彩上,還皮有顯著的變化。
至清乾隆以後,隨著各地民間戲曲的蓬勃發展,尤其是京劇的興起,臉譜造型日臻完善,在構圖上奠定了“整臉”、“三塊瓦臉”、“十字門臉”的基本勾法。清末,又發展了新的譜式,各類角色的臉譜已趨向定型化。
擴展資料:
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京劇藝術在我國現代藝術體系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京劇臉譜作為京劇的典型標誌符號,對於現代藝術設計具有很強的啟示作用,通過在服裝設計中融入京劇臉譜藝術元素,可以提升服裝設計的文化作用。
在京劇藝術體系中,臉譜是最為重要的文化符號,通過色彩之間的有機搭配構建,有效的視覺藝術體系。京劇臉譜通過京劇演員的面部化妝,實現了文化與劇情的有效傳達,給受眾以直觀的視覺體現。
在京劇臉譜設計中,各種視覺元素得到了有效的整合,既有形象上的美,同時也蘊含了色彩美學要素,在視覺搭配上,通過黑、紅、白等色彩的有效搭配,既傳達了劇情要素,同時色彩之間的搭配也形成了色彩美學特征。
對於現代服裝設計而言,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有助於現代服裝設計效能的有效提升。
鳳凰網——京劇臉譜及其色彩結構
鳳凰網—— 繪在臉上的藝術 當代傳承人將臉譜藝術“大變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