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頗族的“目瑙縱歌”原本是壹種融合了宗教和文化習俗的傳統慶典。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演變成各種類型的“木腦”。大致有以下幾種:編年史在家庭富裕、人口富裕時舉行;“月刮時布”,勝利舉行時;“宮鬧”是兄弟姐妹分居成家時舉行的。新房、住宅竣工時,舉辦“騰墾養牛”;“空然木腦”舉行貴族家庭婚禮;戰爭期間舉行的“Darumnao”;“昨日鬧”,壹位德高望重的長輩在葬禮上去世;今天,“朱穆鬧”是為了紀念“木代”神。不同類型的“木頭人”有特定的內容和表現形式,但有壹點是相同的,就是整個過程都是由“瑙爽”和“瑙巴”兩個團隊組成的舞蹈團隊來表演和完成的。
後來,人們每年都要舉行歌舞活動,紀念祖先降魔驅魔的勝利,並將這種歌舞活動稱為“目腦”。第三,景頗族的創建者寧關娃的父母對寧關娃說:“我們死後,妳要辦葬禮。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為地球,妳們才能成為人類,繁衍人類。”於是,寧接受了父母的遺願,到孫家學習,舞出了自己的眼和腦。在陽光之地,每個人都公開宣傳美麗的孔雀是舞蹈的領袖。孔雀不負眾望,帶領大家輕快地起舞,悉心教導每壹位舞者。在南京華冠學習後,他還組織了地球上的眼腦舞蹈。他把喜馬拉雅山腳下指定為舞蹈場地,把眼腦的舞蹈線條畫在眼腦的桿子上,並規定舞蹈領導在教舞時要戴孔雀羽毛帽,以紀念孔雀的優雅。從此大腦誕生,代代相傳,延續至今。
木腦節期間,村裏的景頗族人穿著節日盛裝,從四面八方湧入木腦廣場。廣場上人頭攢動,氣氛熱烈愉悅,但又不失莊重質樸的特色。廣場中央矗立著4根4米長的頭柱,也叫雄柱和雌柱,其中兩根是中間的雌柱,外面的雄柱。它們都繪有精美的象征圖案:右邊的柱子通常繪有蕨類圖案,象征團結和進步。回文壹般畫在左側形成正方形,用不同的顏色來表示景頗族的遷徙路線。兩柱之間有兩把長刀,是景頗剛毅性格的具體體現。
眼柱左側有方框,上方有嗩吶演奏座。前面掛著壹面兩米長的皮鼓和壹面直徑壹米多的大鑼,作為跳舞的伴奏。廣場四周有竹柵欄,防止野鬼的入侵和牲畜的騷擾。舞蹈開始時,鼓和音樂壹起唱。兩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身穿龍袍,頭戴飾有孔雀、雉雞羽毛和野豬牙齒的兜帽,領頭的是壹把長刀,後面跟著壹隊手持青銅大炮和長刀的隊伍。拿著扇子或彩色鸚鵡的婦女跟在後面,載歌載舞,非常興奮。跳舞的只有壹百人,幾千人。從清晨到日落,從日落到清晨,舞者們徹夜未眠。在此期間,當舞者累了,他們可以自動退出休息,然後繼續跳舞。
傳統的頭舞,路線是嚴格按照頭帖上顯示的圖案線,也就是壹般的舞蹈規則。跳了兩輪後,隊形變了,分成了兩條路:壹條還是由領隊帶領,壹部分人按照格局線向前跳;路的另壹邊,舞者們在舞蹈水平較高的人的帶領下,變換著姿勢,跳著自由舞。這種舞蹈風格被稱為“直巴”。與此同時,廣場上有兩對士兵在跳舞,兩個拿著盾牌,兩個扶著他驅趕野鬼。
第三天結束時,舞者手捧花束起舞,廚師拿起抹刀,釀酒師拿起酒桶起舞。這壹幕很有意思。以往木腦節的活動都是由宗教色彩濃厚的景頗族官員發起的。解放後,這壹傳統民間歌舞節得到了繼承和發展,其形式和內容得到了更新。節日期間,不僅有傳統舞蹈,還有各種藝術表演。同時還有書展、土特產交流等活動。目前,《眼腦之歌》已成為加強民族團結、富有民族特色的民族文藝之花,深受廣大景頗族人民的喜愛。
“木歌”作為壹個民族的傳統活動,壹直發展至今。它的宗教色彩和類別已經逐漸淡化。它已經成為景頗族的傳統節日。統稱為“同根木腦”,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它的內容和形式是為了展示壹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反映今天的新生活和對未來的美好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