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景頗族的傳統節日

景頗族的傳統節日

景頗族

 “景頗”原是該民族景頗支的自稱,其他支自稱有“載瓦”、“浪峨”、“喇期”等。現在統稱景頗族。

 截止2000年,景頗族人口132143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盈江、潞西、瑞西、梁河五縣境內。這些地區山脈綿延,與緬甸接壤,國境線長達五百零三公裏。此外,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片馬、崗房、古浪,臨滄地區的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以及思茅地區的瀾滄縣等地也有少數散居的景頗族。

景頗族語言

 景頗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1957年在原有拉丁字母拼音文字的基礎上創制了景頗文。在樹木蔥翠、竹林翠綠的山坡上,景頗人的村寨優美幹凈,別具風情。壹座座竹樓,壹戶戶人家,組成了壹個個寨子,有的大,上百戶;有的小,僅有二三戶人家。

景頗族建築

 景頗族人聚居於雲南德宏州各縣及怒江瀘水、古岡等山區丘陵地區。住房多為竹結構草房,分上下兩層,上層住人,下層飼養家禽牲畜。房屋為長廊形,壹端開有房門,進門後有壹條過道。房間裏有壹棵木柱,大小粗細不壹,木柱在景頗族象征著財產和勢力的標誌。住房分有三至十間不等,各間房有門無窗。屋內設有火塘,用於煮飯燒茶,地上鋪上竹篾席作寢塌。

景頗族服飾

 景頗族婦女上身穿黑色平絨制成的對襟或左襟短上衣,胸前綴滿裝飾用的銀泡,下穿羊毛編織的紅筒裙,系~條紅色腰帶,小腿裹著與筒裙質地色澤相同的裹腿,頭戴羊毛織成的紅色包頭,喜歡佩帶銀飾物。男子壹般穿黑色對襟短衣,褲腿短而寬,老人留辮子纏在頭頂上,以黑布包頭,青年人喜歡裹白包頭。男子外出時必掛長刀或肩扛長槍,背著精致美觀的掛包,盛檳榔、草煙等什物。

景頗族食俗

 景頗人有著本民族壹套獨特的飲食習俗,並在此基礎之上形成了自己的飲食文化。

 景頗族人多數以大米為主食,也有的地方以吃玉米為主。過去的吃法比較簡單,用芭蕉葉包上米飯,平均分配,每人壹份,用手抓著吃。副食品是豆類、薯類,還有采集來的野菜野果。除了節日外,平時很少吃肉。蔬菜和肉類都只放鹽和辣椒燒煮。

 景頗人喜歡飲酒,幾乎家家都有釀酒的器具,人人會釀酒。釀制的水酒既有酒味,又有甜味,喝起來清涼可口,十分解渴。水酒在景頗族人日常生活中有著特殊的作用,結婚、賀新房、節日、交朋友,都少不了水酒。景頗男女都愛嚼草煙、蘆子和檳榔,以清毒解暑。

景頗族婚俗

 景頗族的婚戀習俗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如樹葉情書,湯跌,迷確與迷考等,是中國豐富多彩的婚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壹夫壹妻制組成的景頗族家庭是景頗社會的基本單位,在諸多方面也是具有本民族的特色。

景頗族信仰

 景頗族崇信萬物有靈,認為自然界中的萬物的鬼靈都能對人起作用,給人以禍福。供奉的鬼分三類,即:天鬼、地鬼、家鬼。天上以太陽鬼為最大;地上以地鬼為最大;家鬼以“木代”鬼為最大。凡遇插種、收割、婚喪、械鬥等均請巫師宰牲祭鬼,最大的祭典“目腦”,就是為祭“木代”鬼而舉行的。天主教也曾經傳人過,但沒流傳開。

景頗族喪葬習俗

 景頗族的葬俗屬於正常死亡的,壹律土葬。下葬數月或壹二年後,喪家要為死者舉行送魂儀式,即沿著景頗族祖先南遷路線,把死者的靈魂送回北方的老家去。建墳時,最主要的壹項是在墳上搭壹座三米多高的圓錐形茅草棚,其頂端插壹個木雕人像,上面還有用火炭、紅土和豬血所繪的彩畫。圖案有日、月、山、水、野獸、家畜、刀槍、農具、農作物等,以表明死者的性別、年齡及其生前的主要活動。墳的四周要插上竹竿,有幾根就表示有幾個兒女。墳頭用石塊壘成。墳建好後,不再有祭奠活動。

景頗族節日 傳統節日,反映了景頗族獨特的優秀民族文化。總的來說,景頗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目瑙縱歌節”、采花節、農尚節、新米節等。 景頗族春節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古老而傳統的節日,節日期間有著豐富的活動。景頗族也壹樣,春節之前先準備節日的物品。三十晚上吃團圓飯,所不同的是大年初壹,雞叫頭遍,青年男子便要去爭挑新年的第壹挑水,挑回後舀出壹碗與頭天準備好的壹碗水比較輕重,若新水重,說明今年的雨水比去年多,反之則少。生產經驗豐富的老人也站在門口觀望初升的太陽照射的地方,若被太陽光照到的樹、草、山巒等呈白色,當年應多種白色的谷物,若呈紅色,則多種紅色的谷物。初三這天,景頗族青年男女分成兩批,比賽打靶,姑娘們把值錢的東西用馬尾掛在樹叉或竹竿上讓小夥子用槍射擊,打到物件不算本事,只有打斷馬尾使物件掉下來才算好槍法,小夥子壹旦把物件打下來,姑娘們就用從家裏帶來的東西款待他們。初三過後,人們便開始走親串友。初五以後年節即結束。

景頗族恩鮮鮮

 景頗語,即采花節,是景頗族的傳統節日。壹般在春節後數日舉行。

 屆時,景頗族各村寨的男女青年便相約在壹起,帶上食物和飲料,敲鑼打鼓地來到預先選擇好的花山上。小夥子們鳴槍、放鞭炮,姑娘們則忙著采集各種鮮花布置娛樂場,隨後大家盡情地唱歌跳舞。景頗族姑娘們還把事先準備好的用線拴起的熟雞、熟肉等吊在樹上,讓意中的小夥子射擊,如吊線被打斷,姑娘們就向小夥子們敬酒,敬檳榔。傍晚,互相贈送禮品。

景頗族目腦節

 又稱“總戈”,景頗語音譯,意思是“大夥跳舞”。雲南省德宏壹帶景頗族節日,每年農歷正月間舉行,節期壹至三天不等。

 相傳,景頗族的創世英雄寧貫娃的父母曾對他說:“我倆死後,妳要舉行目腦送魂儀式,這樣,我們就能變成大地,妳就能變成人,繁衍人類。”寧貫娃遵從了父母的意願,去學會了目腦舞,教會了別人,並每年舉行壹次,經過世代相傳,便成為今天景頗族壹年壹度的節日。

 節日當天,人們穿上節日盛裝,匯集到廣場上,廣場上樹立著木腦柱,高二十米,用兩塊栗模板制成。右側木板上畫著蔽菜,象征團結壹致,勇往直前;左側木板上畫壹四方形並等分成三個三角形,每壹個三角形用壹種顏色表示。兩柱中間交叉兩把大刀,象征景頗族人英勇善戰、剛毅不屈的性格。柱旁還豎有兩塊高約八米的木板,上繪各種圖案,象征子孫發達。

 上方和下方橫匾分別畫有喜馬拉雅山脈和各種農作物、家畜,象征著景頗族的發源地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清晨,節日典禮開始,廣場上壹片歡騰。禮樂齊奏,人們身穿盛裝進人廣場。壹群盛裝打扮的婦女走進廣場,她們排成壹列,頭頂裝滿雞蛋、糯米、米酒的竹籃。這時,在歡聲中,禮炮驟響。來自各地的景頗族同胞,互相贈送禮物和敬酒,在歡聲中翩翩起舞,從清晨到晚上,整整要跳兩個通宵,場面壯觀而熱烈。

景頗族火把節

 雲南省德宏壹帶景頗族的傳統節日。沒有固定的日期,壹般在瓜果成熟季節擇日舉行,節期壹天。

 節日裏,家家戶戶都要上山砍篙枝,捆成火把,同時從園子裏摘新鮮的水果嘗鮮。當夜幕降臨時,人們點燃火把,從家出發經過園圃,再返回家中,熄滅火把,然後,壹邊吃節日食品,壹邊唱歌。所唱的內容多是贊美當年瓜果如何香甜,壹直持續到深夜。

景頗族新米節

 又稱“吃新谷”,景頗族民間傳統節日。沒有固定的日期,誰家的谷子先成熟,誰家就先過節。

 屆時,主人要先背著竹簍到地裏收壹捆成熟的糯谷放在簍裏,回家後放置在“鬼門”中。

 然後再通知親朋第二天來做客。節日當天,首先要進行祈禱,擺好用新米春的把把和水酒、幹魚等,給鬼靈許願,希望保佑全寨子人畜平安,風調雨順,免遭災禍,將來壹定殺牛祭祀。

 接下來,大家入席,開始節日的聚餐。飯是用新米做的把把,菜是鮮嫩的野菜,由於景頗族節日期間不許宰殺牲畜,所以席間只吃魚蝦。

景頗族叫谷魂

 又稱“獻谷堆”。雲南省景頗族傳統宗教節日。具體日期不定,壹般在每年秋收後舉行。

 傳說在很久以前,景頗族所種的谷子的谷魂到天上去了,地上的種子不再生長。家狗日夜望著天空嚎叫,終於把谷魂又叫回到地上,而且莊稼長勢也很好。因此,每年秋收後,景頗族人就舉行叫谷魂的活動,以祈求谷魂保佑莊稼年年豐收。在慶祝節日的時候,人們更不會忘了給狗吃壹頓好的,以示感激。

 男主人互相串門,除了祝賀節日,飲酒進餐外,還要互相交流生產經驗,商討來年的農事安排。因此“新米節”既是壹個慶賀豐收的節日,又是壹個推動農業生產的重要日子。

景頗族采草節

 雲南省景頗族民間節日,每年農歷九月、十月間舉行。

 相傳,從前有個叫戛安圖空的姑娘種了壹片早谷,可是豪豬總是糟蹋,後來她想辦法,就是將豪豬套住,但是結果已經造成了,沒有辦法彌補,於是豪豬就叫姑娘采來苦、辣、甜、酸四種草,教她能夠做酒藥。從此景頗族人民就學會了釀酒。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姑娘,於是,每年秋季都舉行采草儀式。屆時,由村寨老人選壹對貌美德高的青年,由巫師及老人帶領,背上米酒、雞擔、糯米飯,到山上選好壹塊空地,年輕人及老人面對面坐好。然後,由巫師吟唱上述傳說,唱畢,大家才開始采草藥。景頗族認為,采草儀式越隆重,做出來的酒藥質量越好。

景頗族祭鬼節

 雲南省景頗族的傳統節日,屬民間農祀節日,每年秋收後打場前舉行。

  • 上一篇:春節期間村莊清潔行動工作總結
  • 下一篇:最經典的四字祝福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