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曲阜過年的習俗

曲阜過年的習俗

孔子故裏過年講究多——曲阜過年習俗

守歲

臘月三十除夕,是壹年中最後壹天的夜晚,俗稱“歲尾”,這天晚上,人們照例要“守歲”(點上蠟燭,壹夜不睡覺)。這時,過年的壹切用品早已準備就緒,庭院室內衛生也煥然壹新,人們開始把新春聯和門神張貼在門上。曲阜的門神分武門神和文門神兩種,武門神是貼在外大門上的,中國傳統的門是兩扇,武門神也是兩位,叫“神荼”“郁壘”,傳說是古代降妖伏魔的煞神,後來又演繹為唐朝的兩位武將秦瓊和尉遲敬德的形象。文門神貼在堂屋和廂房的門上,壹般是“招財進寶”、“五子登科”之類的彩畫。曲阜當地以左為上,右為下,兩位門神誰在左誰在右,位置是固定的,不能隨意更動,如果貼錯了,叫反貼門神,會招致壹年中諸事不遂順,左右為難,因此曲阜有句俗話,叫做“反貼門神左右難”。

儒家文化特色的春聯

曲阜的春聯極為講究,許多聯句代代相傳,比如“真人品五倫做起,大文章六經得來”,“天地間詩書最貴,家庭內孝悌當先”,“家居魯國多君子,地接尼山近聖人”,“至樂無聲惟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等等,儒家文化意味很濃。對聯多用黃丹紙或大紅灑金紙寫成,這種色紙大多有白邊,俗稱“白頭”,並不裁去,而是故意留在對聯的下端,取“白頭到老”之意。

除了門上的春聯和門神,在大門外正對著大門的墻或者樹上要貼“出門見喜”,在影壁、二門、堂屋門的兩側貼“福”字(這個“福”字貼的時候要頭朝下,取“福到了”的諧音),還要在磨、缸、盆等用具上貼壹種類似“酉”字的符號,象征著除舊布新。

祭祀

祭祀是春節整個慶典活動的核心,因此,除夕這天最重要的事情是為祭祀作準備。祭祀天地是在堂屋門外東側的香臺上,臺上用新秫稭(高粱桿的上端)圍成壹個方形的棚子,叫做”天地棚”,裏面擺放著天地牌,上寫:“天地三屆萬靈十方真宰之神位”。牌位前置有兩尊蠟燭臺和壹座香爐。

祭祀祖先是在堂屋(正中的主房)裏,堂屋正中靠墻的位置擺放八仙桌和條幾,條幾正中是寫著“外本音門中三代宗親之神位”的總牌位,兩側和後側是寫著已故父祖及內外親戚長輩、三代以上至五代已故本族及內外已故親族名諱的神位,均壹左壹右按照昭穆排列。八仙桌上擺放兩尊蠟燭臺,燭臺中間是壹座香爐。

有的人家還在堂屋東間裏供奉“保家上仙”的牌位。祭祀竈君還是在廚房裏。

擺放好這些牌位後,就開始準備火紙,火紙是壹種做工比較粗糙、松軟易燃、顏色發黃的紙。人們相信,火紙焚燒後,會到達已故親人的手裏,成為能在另壹世界使用的冥幣。因此,人們準備火紙時非常精心。準備火紙的第壹道工序,是在火紙上壹排排打滿過去曾使用過的方孔制錢的印痕。第二道工序,是把打好印痕的火紙壹張張地折疊成元寶或金磚的形狀,並在裏面裝上幾根香頭,火紙就算準備好了。

除夕傍晚,是迎祖先神靈回家過年的時間,各家的男人在家長率領下,打著燈籠、端著托盤(窮人無托盤用簸箕),裏面放上“三代宗親”牌位、三根香、四個紙元寶,去迎祖先的神靈回家過年,叫“迎老的”。這項儀式很重要,往往是到通衢大街的路口上進行,將牌位放在通向祖林方向的路上,周圍劃個圈兒,將香、元寶壹起在牌位前點著焚燒,家長要向牌位磕四個頭。待香紙焚化後,再將牌位放回托盤,嘴裏念叨著:“各位老爺奶奶回家過年嘍!”然後鄭重地由長子或長孫端著托盤中的牌位,迎回家中,將牌位再放到大桌子上的眾牌位行列正中,接著在香爐內插上點著的香,燒元寶。自此之後,直到過完年送“老的”為止,爐內香煙必須日夜接續,不能中斷。

迎“老的”神靈回家之後,大門口內的地上要橫放壹根木棍,叫做“欄門棍”。據說是為了防止無家可歸的遊魂野鬼闖進家門。歲尾除夕的晚飯沒有特別講究,大多以餃子為主食,貧寒人家可以隨便用餐。不論什麽飯食,必須先供饗天地、祖先,然後家裏人才可以吃飯。因為這頓飯是壹年中最後壹頓飯,也叫“辭舊飯”。祭祀活動是在夜裏五更進行,晚飯後,就開始“攢供菜”(準備供菜),就是先把上供的菜,分別裝盛碗內,放在廚房大鍋的蒸籠或篦子上,以備午夜“餾供”(用蒸籠加熱)後祭祀之用。供菜主要供奉在四個地方:壹為天地棚,二為祖宗靈,三為保家仙,四為竈君爺。每處供菜數量不同,但都是單數,天地神靈前壹般是五樣五碗,祖宗和保家仙神靈前是三樣三碗,竈君只壹碗。三樣的供菜是熟肉塊壹大方,酥肉壹碗,丸子壹碗;五樣的供菜在三樣的基礎上,再加壹樣蒸熟的整公雞、壹樣油炸整鯉魚,取年年“吉(雞)慶有余(魚)”的意思;壹碗的供菜是三樣菜攢成壹碗的雜花全供。攢供菜時,每碗供菜下都附有燙熟的白菜幫,叫“菜底”,菜底越多越好,寓為家底厚實。上面的方肉、酥肉、丸子要擺的少而且勻,要蓋嚴菜底,意思為不能“露底”,可以免禍。清寒人家,置辦不起整雞、整魚,便只置辦三樣供菜,這叫做“稱家之有無”。攢供菜時,所有百姓都可用鯉魚,獨有孔姓人家不能用,原因是孔氏二世祖名孔鯉,不僅不能用鯉祭祖,連鯉魚的名字也因避祖諱而改稱“紅魚”,曲阜人也都因此稱鯉魚作“紅魚”了。

“攢供”之後,女主人圍餾供的大鍋撒壹圈麥麩子,同時,順大門內的欄門棍、庭院墻根、屋檐下也撒麩子,寓示家庭內彌漫著麩(福)氣。也有農戶人家撒點芝麻稭,取芝麻開花節節高的吉祥意。

入夜,壹切祭品準備就緒,人們便抓緊時間睡壹會兒。也有人通宵不睡,這叫“守歲”。曲阜當地把開始祭祀叫做“發祃”,除夕夜的五更子時零點以前,家家戶戶的人們便紛紛起床,洗手洗臉。男人們忙著分散“元寶”,從大門開始往院裏發散,雙扇門每邊放壹對,單扇門靠轉扇放壹對,天地棚放四對,祖宗前放三對、保家仙放二對,竈君前放壹對,其余牛圈、廁所、井臺、磨道、雞窩、庫房等各放壹對。同時散蠟燭,大門、二門、堂屋門、天地棚內、祖宗牌位前、保家仙位前各壹對,竈君前壹只。散香時各門側的柏枝上各壹根,天地棚及祖宗靈前都是整股香,保家仙前三根,竈君壹根,其他放元寶的地方皆為壹根。同時,每桌前要放酒盅各兩個,竈君前壹個。另外,還要把鞭炮挑掛起來,準備燃放。婦女們起床洗刷之後,立即下廚房燒大鍋“餾供菜”、饃饃、花糕等。餾好之後,便由家裏的男性按順序將供菜先送到天地棚,由男家長接過來擺在供案上。先上雞,雞頭朝裏,叫“雞獻頭”;再上魚,脊朝裏,叫“魚獻脊”;然後上方肉、酥肉、九子。每樣菜都撒有菠菜,叫“菜帽”。最後上饃饃、花糕各兩盤,左右對稱擺放。每盤裝五個饃饃,底下三個,上面兩個要平面相壘疊放饃頂皆點五個紅點兒。花糕是發面棗糕,每個三至五層。上完天地棚供菜,再上堂屋祖先靈前的三樣供菜。祭祖先的供菜,壹般要少於祭天地的供萊,大都沒有雞、魚,往往是在發完祃後,才將天地棚內的雞、魚移放過來,讓“老的”分享,表示以天地為尊,“老的”為次。最後上保家仙靈前的供菜。竈君前的壹碗供菜,直接從鍋裏端出來擺上就可以了。

擺完供萊,每個祭案上的酒盅要倒滿酒。所有供菜都上完了,也就接近午夜了。於是,開始點蠟燭、點香,從大門外依次往內點。天地、祖先、保家仙、竈君等地方的香必須由男家主點著,恭插於香爐內。同時,在天地棚前焚燒神祃(壹種版印諸神畫圖),點燃各處的元寶,點放鞭炮。壹時間香火彌漫,光輝滿院,鞭炮震天。這壹刻就是辭舊歲迎新年的隆重儀式——發祃。在城區,人們是聽到孔府的鞭炮聲才陸續“發祃”的,因為所有百姓人家都不能早於“聖人家”先過年。而在農村民間,都是看星宿或以燃香計算時間自行安排了。總之,勤儉人家叫過年,越早越好。

在鞭炮聲和香煙籠罩的燈燭輝煌的氣氛裏,家家戶戶的人們開始磕頭祭奠。首先有家庭男性年尊輩高的主人由兒孫侍候,在天地棚前祭拜天地神靈。磕頭前,先將供奉的酒倒灑在祭臺前,叫做“澆奠”,然後作揖,跪下磕四個頭,起來再作揖,再奠酒。隨後到堂屋內磕頭祭祖,儀式與祭天地同;再到東上房內祭拜保家仙,最後到廚房祭奠竈君爺。家長祭拜完,要端著天地棚內的蠟燭滿院子到處照耀壹遍。在照耀期間,家中所有男子、包括男孩都按長幼依次在天地、祖先、保家仙,竈君前磕頭奠酒。這期間,婦女們已經在廚房下完了素餡餃子,由青年男人依次送往各祭奠處供饗,除竈君供壹碗外,其余都是兩碗。上供完餃子,婦女們才按長幼依次磕頭,祭拜天地、祖宗、家仙、竈君。

祭拜完天地、祖先、諸神仙之後,開始在堂屋祖先之前給家中尊長磕頭。讓家中輩分最高的男女老人坐在八仙桌兩側的椅子上受禮。由長子領先,重新給祖宗磕四個頭,起來作揖時要說:“給俺爹磕頭!”再跪下磕壹個頭,再站起來作揖,說道:“給俺娘磕頭!”這樣,老大磕完頭,老二、老三、老四等依次再拜祖先、再為爹娘磕頭,還要為兄嫂磕頭。兒子輩磕完,孫子輩接著磕;男人磕完,女家庭成員們接著各依輩份順序為尊長磕,不論男女。磕頭時都要先向祖宗牌位磕四個頭,起來作揖時,嘴裏要說出為哪位尊長磕頭的稱呼,再跪下起來壹個壹個地磕。最小的孩子磕頭最多,要向老爺、奶奶、爹、娘、大爺、大娘、二大爺、二大娘……或叔、嬸子、姑、哥哥、姐姐等依次磕,絕不能遺漏壹個。這是家庭中最熱烈祥和的時刻。為長輩磕完頭,老人和各長輩要向未成年的男女孩子們賞磕頭錢,叫“代歲錢”。晚輩向長輩祝賀長壽,長輩也祝賀孩子們長大壹歲。對於頭壹年新娶的媳婦,做公婆的也要封賞“壓歲錢”。

年夜飯

祭奠磕頭儀程進行完後,全家人開始吃年飯,吃壓歲饃饃,喝壓歲酒。下酒菜多是現成的過油菜和涼拌菜,涼菜必須有生菜或菠菜,取“生財”和“多財”的吉祥意思。飯食主要吃素餡包子。這頓飯人人都要吃,而且要有剩余。因事外出不在家過年的,要由別人代吃。

年夜飯吃餃子特別有趣,因為每個人大都可以吃到表示特別意義的餃子。盛餃子多半由主婦親自動手,按各類餃子制作特點盛在碗裏,囑端餃子的人明白這碗給誰。如包麩子、花生、長果的包子壹般給老年人,包錢的包子給當家的男人,包棗和栗子的包子給新婚夫婦。小孩子就沒有什麽講究,只是為了取樂,什麽樣的都可以給。不過孩子們卻往往十分認真,他們若吃到有特殊意義的包子,常常會高興壹年,吃不到就會壹年不高興,他們並不知道這是大人特意安排的,只求吉利。

農家所飼養的馬、牛、羊、雞、狗、豬等畜禽,也都由家長等親到它們的欄、圈前呼喚,賞給它們吃包子,以圖壹年的六畜興旺,吉祥平安。

拜年

祭拜天地祖先和吃完年夜飯之後,人們開始互相拜年。先從本家族支份最近、最尊者開始,逐戶到他們家中磕頭,然後到近鄰、街坊、鄉裏家中磕頭拜年。

鄰裏街坊之間的拜年方式,不同於本家本族間年尊者受晚輩磕頭禮那樣心安理得,而是格外客氣。凡到別門外姓磕頭,那家的長子(或其他兒子)要屈半膝托住磕頭人的右臂擋駕,不能讓客人跪拜,以示“不敢當”。假如客人執意要拜,這家兒子輩要陪著客人向祖先牌位磕四個頭。站起來作揖之後,客人再向這家長輩招呼磕頭時,這家長子便再次擋駕;如果該磕的頭而又擋不住時,便讓客人磕拜,而這家兒子須恭立在東側彎腰拱手,向客人還半禮,以示謙謝。如果拜年者輩份低,要逐步向這家每壹位長輩壹個壹個地磕頭,這家陪拜者也壹次壹次地婉阻,結果還是壹直到磕完為止。至於平輩之間互相磕頭拜年時,主人家要絕對屈半膝攔擋,最後主客互相作揖,言歡作罷。本家族中相互拜年,男人們要在天明前做完,然後再相繼到鄰裏間拜年。壹般中午前都要拜完。鄰裏間相互串門,拜完稍寒喧幾句就走,壹般不坐。

清晨之後,婦女們都梳洗打扮,穿戴整潔,開始串門拜年。其順序也是同男人壹樣,先本家,後鄰裏。她們到每家拜年磕頭時,要由這家主人媳婦輩擋駕辭謝。不論男女,在街上或家庭中,第壹次見面,都要互道“過年好”或“恭喜發財”等祝賀的吉祥話,男人拱手作揖,婦女不作揖,僅問好。近年來多不行拱手禮,只是相互問好。

拜年習俗之所以經久不衰,因為這種禮節可以調節人際關系,加深入們的感情。通過拜年,晚輩更加尊重長輩,長輩越發愛護晚輩,鄰裏之間如有發生過口角或有矛盾積怨,壹旦踏進門裏向老人壹個頭磕下去,就表示已經捐棄前嫌,消除隔閡。千百年來,這種風俗在民間不知幫助人們解決了多少矛盾,使人們在新的壹年裏重歸於好,和睦相處了。

走親戚

自正月初二之後,民間開始互相走親戚拜年,過去都要向尊長磕頭,還要到親戚的近支本家磕頭拜年。這種走親戚拜年禮儀是先走近親,後走老親。親戚多的要互相走好多天,加上等待循來的禮(肉),往往走到初七、八,甚至壹直走到正月十五前。過去,大部分人們的生活條件都不太富裕,年菜籌備得不會太多。如果招待客人能達到“白面饃饃細面湯,酥肉丸子白菜幫”的標準,那就是中等人家的水平了。因此民諺說:“親戚走到初七八,也沒豆腐也沒渣。”

曲阜風俗中從初壹到初十,這“十日”是十項人、事、物的代表日,俗稱“雞壹、犬二、貓三、狗(野狗)四、豬五、羊六、人七、谷八、果九、菜十”。也就是正月初壹是雞日,初二是狗日,初三是貓日,初四是野狗日,初五是豬日,初六是羊日,初七是人日,初八是谷日,初九是果日,初十是菜日。人們認為,這十天當中,天氣的陰晴、風雨,各主相應“日”的吉兇、災祥。如初壹那天晴和,這壹年的雞都不會遭瘟疫,如陰雨天,則這壹年雞的災病甚多。又如初八為谷日,這天天氣晴和,則五谷豐登,如遇陰雨或刮大風,那麽這年播種的谷物可能歉收。所以,曲阜農諺就有:“過年十好天,不用問神仙”的說法,意思是這壹年必定是天無災、人無禍的好年頭。

在這“十日”內,曲阜人對初七、初八兩日最為重視。初七有用於菜葉做小豆腐吃的風俗。據說,這天人吃菜豆腐可以免災病。初八那天,曲阜人不用米面做飯,不推碾,意在防止傷害谷物。其他八日無特別禁忌。由此可以看出,在儒家文化的發源地曲阜,春節壹直保持著極為傳統、原汁原味的過法。當地政府十分重視開發春節旅遊產品,“孔子故裏除夕遊”和“回家過年”兩個專項產品是其中成功的代表。從農歷十二月二十三開始,直到農歷正月十五,這期間,外賓和海外同胞可以到當地百姓家中,完全按照當地的風俗,與孔子故裏人民壹起過春節,和主人壹起體驗節日的快樂。學習中國人“過大年”的各種傳統儀式、程序,動手包餃子、貼春聯、放鞭炮、舞龍舞獅、看花燈,與主人壹起“守歲”,互相拜年,體驗濃濃的親情、友情和溫馨的家庭氛圍。

  • 上一篇:肌理的解釋肌理的解釋是什麽
  • 下一篇:父親節賀卡怎麽畫簡單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