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如何正確理解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如何正確理解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深化傳統文本情感,挖掘傳統文化的深度 正所謂“文以載道”,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而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語文的靈魂.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註重知識的傳授、運用和語感的培養,也要承擔起“體認中華文化、厚植傳統精神”的重任.為了進壹步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筆者壹直致力於以語文教學為載體,給學生搭建壹個走進傳統文化的平臺,並采用“設挖品建”的方法,來挖掘傳統文化的深度,加厚學生的人文底蘊. 1、設文化課堂情境 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凝聚著中華民族的人文情感,飽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蘊藏著深厚的文化積澱,閃耀著理性思維的光輝,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最佳材料.它不同於思想品德的直接以德育為目標,而是壹種隱性的德育,即引導學生去閱讀文本,讓學生穿越時空與聖者、智者對話,和先驅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他們偉大的人格魅力、深邃的思想內涵、超凡的智慧和創造的能力,進而感受體驗到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表現力、生命力,又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我們常說的“知書達禮”和“腹有詩書氣自華”就是指傳統文化的這種隱性德育功能. 因此,作為壹名語文老師,就應該努力營造語文課堂的文化氛圍,創設適合語文課堂的教學情境,在教學過程中藥進壹步重視環境的影響力,要通過內引、外聯、與生活的對比三種方式綜合運用,為教學創設物理環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教學需要,創設多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情意.如或在教室的墻壁上張貼古代名人的畫像和書法家撰寫的名言警句,營造壹種濃厚的文化氛圍;或根據課文內容選擇恰當的播放音樂,把音樂語言與文學語言巧妙融合,渲染氣氛;或引用與課文相關的典故詩文,鋪墊蓄勢;或利用多媒體制作相關影像資料等等.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之中,不知不覺地感受到中國文化藝術的精湛與美妙. 例如在教授《濟南的冬天》時,我是這樣導入的: 同學們,宋代文學家蘇軾有首詩道:“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裝濃抹總相宜.”杭州的西湖是我國十大旅遊勝地之壹.她的春天尤其美麗:十裏長堤,煙雨蒙蒙,遠山近水,盡在畫中.漫步湖邊,蕩舟湖上,令人如在畫中遊.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避暑勝地瑞士景色最美:綠色山林,環繞著淺藍色的湖泊,映 襯著阿爾卑斯山頭的皚皚白雪;懸崖上瀑布流瀉,草地上鮮花盛開,真正無愧於“世界公園”的美稱.同學們知道哪兒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嗎?這就是我們著名的“泉城”濟南.老舍在《濟南的秋天》壹文中寫道:“上帝把夏天的藝術賜給瑞士 ,把春天賜給西湖,秋和冬的全賜給了濟南.”在作者的筆下,濟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詩如畫,別具情致.今天,我們先來欣賞濟南冬天的美景.讓學生在蘇軾的詩和老舍的文中體會杭州西湖的春意盎然和濟南冬天的溫情脈脈. 2、挖傳統文化內涵 中國是詩文的國度,古典詩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語文教師在傳授語言文字的同時,應該深度挖掘傳統文化的內涵,並以適當的方式將其中的合理內核與真正價值傳遞個當代中學生.其實,語文的大部分篇目都洋溢著文化精神氣息,值得我們去探索、挖掘. 因此,在教學中,我與學生壹起查閱相關資料,了解詩人的生平事跡,初步感悟詩人寫這首詩時的心境.學生不但了解了壹些作者相關的作品,拓展了知識,更為理解這首詩奠定了正確的情感基調,有利於更深入的理解詩境體會詩情.漸漸的學生喜歡上了古詩詞,自覺進行課外閱讀,認識了許多著名詩人,積累許多好詞佳句,成為他們壹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有的學生認識了範仲淹,被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懷所折服;有的學生認識了李清照,懂得了壹個女詞人壹樣可以擁有大丈夫的胸襟;有的學生讀懂了李商隱,被“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奉獻精神所感動?同時,我們還壹起探究民俗民情,尤其是在八年級下冊當中,我們不僅領略了《黃河頌》和《三峽》中的旖旎風光,還在《春酒》、《雲南的歌會》、《端午的鴨蛋》中領略到別具地方特色的民俗風情. 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我更是致力於從課文註釋,閱讀提示入手,挖掘有關文化常識;從課文字詞句入手,挖掘相關的文化背景、哲理內涵;從故事情節入手,挖掘著作的特定文化內涵;從課文主題入手,挖掘優秀的傳統美德;從學生的質疑入手,挖掘文化意趣.在教授莫懷戚的《散步》時,我從“分歧”這個情節切入,讓學生通過換位思考在“走大路”和“走小路”上進行選擇,從而深化學生的思考,挖掘其中蘊含的民族倫理道德的理念,以及濃濃親情中寄寓的“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在這樣的互動中,我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了細致而系統 的認識,從而潛移默化地優化了學生的價值取向. 3、品傳統文化意蘊 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大都是文情並茂,詞豐意美的作品,承載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傳達著古代仁人誌士的生活情趣,泛著人文色彩的光芒.因此,當我們走進文本,教師就要引導學生著眼於對文學語言、形象和審美情趣作個性化地解讀和品味. 古人說得好,“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而入情.”而現代教育家們也都提倡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我覺得所謂的語文味,最主要的就是從語言文字生發出來的人文色彩.“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用形象的比喻來表達綿綿無期的“愁緒”;“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用富於情感的雙關語來描寫若有若無的“春情”;“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用歷史典故巧妙表達人生誌向?透過語言文字,我們體會到祖國語言的精妙博大,領略到字裏行間產生的意境美,感悟到生活的多姿多彩. 再者,我也認同朱熹提出的“讀書窮理,當體之於身”,在教學過程中提倡個性化閱讀,例如,我在教授馮驥才的《俗世奇人》時,讓學生找出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三個關鍵詞,提示他們分別是壹個字、兩個字、三個字的,從而抓住關鍵詞“牛”、“找樂子”、“賤賣”,讓學生去思考誰“牛”,誰找誰“樂子”,怎麽“賤賣”,進而將奇人泥人張與海張五之間的較量生動形象地展示在學生們的面前,讓學生們了解到天津衛這些民間藝人們的錚錚骨氣. 在教學過程中,我還鼓勵學生從情感和藝術形象中去加以品味.語文教材中出現了非常豐富的藝術形象,在他們的身上可以窺見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時,要引導學生們去發現人物身上的真善美,例如在學習七年級的《花木蘭》壹文時,可以順著課文的脈絡,深入挖掘花木蘭身上的傳統美德,例如她身上屬於巾幗英雄的英勇無畏的膽識,屬於嬌俏女兒的“對鏡貼花黃”的女兒心性,屬於華夏兒女的“孝心”等.

  • 上一篇:晚宴妝化妝步驟
  • 下一篇:有關民族的書籍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