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洛地區孕育了華夏文明 中華民族號稱是"炎黃子孫",河洛地區是炎黃二帝誕生和活動的主要地區。《國語·晉語四》載:"昔少典娶於有是 氏,生黃帝炎帝"。少典是有熊(今河南新鄭)的國君,後傳位於黃帝。黃帝時期河洛地區農牧業已相當發達,因而人口繁盛。由於經濟的發達,河洛地區率先進入奴隸制社會,從而結束了社會的"部落"或"酋邦"形式,建立了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國家是文明社會的概括",夏王朝的建立,創造了華夏國家最古老的原生形態,對社會的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此後,在河洛地區出現了更為成熟的文字、城市、禮制和青銅器,標誌著河洛文明已經發展到了全新的階段。"禹都陽城"、"商都西亳"、"周都洛陽"之後,河洛地區文化更加發達。 從傳說時期到三代期間,河洛地區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諸多領域中誕生了壹大批精英,如黃帝、夏禹、姜尚、周公、老子、莊子、墨子、商鞅等等,形成了儒、道、法、兵、墨、名、縱橫等諸多河洛文化流派,並產生了眾多的各具特色的典籍,如《詩》、《書》、《易》、《禮》、《樂》、《春秋》等經典——人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經"。河洛文化由此逐漸成為強勢文化,在其輻射和影響下,"東夷"、"西戎"、"苗蠻"等文化也都很快華夏化。河洛文化孕育了華夏文明。
2、河洛文化是華夏文明的核心文化 ; 河洛文化與古代傳說中的"河圖洛書"關系密切。《周易·系辭上》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河圖"、"洛書"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幅神秘而內容又十分豐富的圖案,凝結了古代先哲超凡的智慧。至漢代,壹些經學家和思想家用"河圖洛書"敷衍解說《周易》的八卦和《尚書·洪範》的五行,從而形成了"陰陽五行"學說。"河圖洛書"作為中國儒家經典來源,蘊含著中國哲學最古老的原創思想,並由此生發出了許多中國古代哲學、醫學、天文、歷算以及兵、刑、道、法等的重要內容。產生於夏商、成熟於周、發達於漢魏唐宋、傳承於其後歷代的"河洛文化",既包括以農耕經濟為中心的物質文明,也包括由此產生的政治、經濟、文化、習俗、心理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河洛文化最突出、最鮮明的特點是它的正統性、源頭性與傳承不衰,同時它又是國都文化、政治文化,從而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核心文化。河洛文化對中華民族的大壹統的形成和文明發展作了最早、最大、最積極、最卓越的貢獻。 河洛漢人南播形成了客家民系 ; 從漢代末年開始,由於戰爭、動亂和災荒等原因,中原漢人不斷大量向南方播遷。其中最有影響的有:西晉的永嘉之亂,唐代的安史之亂和黃巢舉義,北宋的靖康之變以及明末清初鄭成功、康熙朝收復臺灣。《晉書·王導傳》從壹個側面記載了西晉末年景象:"洛京傾覆,中州仕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安史之亂時逃到南方的人更多,除正史有大量記述外,連李白也在其詩中說:"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鄭成功收復臺灣時率部兩萬五千余人入臺,施瑯率軍征臺時進駐人員也超過了兩萬。鄭成功、施瑯均為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故其舊部很多也是光州人。 中原漢人南遷的路線基本上是皖、蘇、贛、閩、粵,進而粵、臺、桂、川等。北方漢人的到來,使閩西、贛南、粵北人口成倍增加,從而促進了當地的快速發展。在北人開發南方中,陳元光、王審知影響最為巨大和久遠。唐高宗時,福建南部蠻獠叛亂,光州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奉朝廷之命前往平息,後又率中原五十八姓數千軍校開發漳州。陳元光死後被當地人尊為"開漳聖王",各地建祠紀念。很多閩人遷臺後仍十分崇拜他,也紛紛立祠敬拜,至今臺灣有陳聖王廟60多所。 大批中原漢人的南遷,在中國歷史上形成了壹個特殊人際群體——客家民系。寓居於贛南、閩西、嶺南的客家人從河洛地區帶來了先進的農業、手工業技術和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傳統,如語言、習俗、宗親、教育、倫理、禮儀等等,有的已歷千載而至今沿襲如初。明末清初流向臺灣的漢人大多是閩、粵沿海壹帶人,但移民中大部分是原河洛地區南遷的客家人。中原地區是姓氏之源。臺灣除了陳、林、黃、蔡、鄭大姓外,其他壹些大姓,始祖也多來自河洛地區。壹項調查表明,閩南、臺灣漢人中陳、林、黃、鄭四大姓占總人口的壹半以上,故有"陳林半天下,鄭黃排滿街"之諺語流行。而且在這些大姓的族譜上,都明白無誤地標明其祖先為河洛人。 河洛文化在閩、粵、臺等客家人聚集的地方生根和傳播,由於客家民系的形成歷時跨度較長,且居住遼闊,與各地土著民族雜處,因而所形成的"客家文化"也吸收了壹些地方特色,但其核心、精髓和根底,還是河洛文化,如尊崇先祖,講究郡望,重教尚禮等。客家人後來又到了東南亞、歐美等世界各地,但他們無時不心系中原,至今有許多臺灣人和僑居異國的客家人還自稱為"河洛郎",念念不忘"根在河洛"。
文匯報:海峽兩岸文化的異同
人民網7月14日電 香港《文匯報》今日發表署名曾文仲的評論文章說,加強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充分意識兩岸文化異性,尋找兩岸文化的***同性。特別是在媽祖文化、關公文化、南音、戲劇、旅遊諸方面加強合作,弘揚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同時,在新的領域推動創新。海峽兩岸本同根,血脈相連壹家親;壹衣帶水壹線牽,兩岸攜手情更深。願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在求同存異的氛圍中得到鞏固和發展!
兩岸人民信仰相同
文章說,臺灣本省人大部分來自福建的漳州、泉州、廈門閩南金三角。可以說,臺灣的文化和福建的閩南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臺灣講的地方方言也是以閩南話和客家話為主。由於歷史的原因,臺灣近代史中,在荷蘭人統治下長達38年,在日本人的統治下也有50年,臺灣光復之後,國民黨時期也有50多年,所以,多元文化在臺灣和諧***存,從人們的思維、語言諸方面都有了臺灣的特色,這壹切都是由於歷史的原因形成的,這也是臺灣文化和中華傳統文化的最大差異,這是事實,也是絕對不可否認的。
但我們更應清醒認識到,臺灣大部分的人信仰佛教,特別是福建媽祖,中國歷史上的關公在臺灣信徒甚眾,由於臺灣的地理環境,信仰媽祖的是海洋文化的最大特征,媽祖作為沿海人民的保護神,在臺灣大受崇拜,這也是海峽兩岸文化的最大***同點,我們要充分尋找兩岸人民大眾都能接受的***同之處,和風細雨多做臺灣人民的工作,特別是以文化作為切入點,潤物細無聲,讓廣大的臺灣民眾都能感受到中華民族五千年傳統文化的光輝。
文章指出,壹道淺淺的海峽,隔不斷兩岸人民的情與緣,更阻擋不了兩岸人民相互交流與合作的願望。自1987年臺灣當局開放臺胞赴大陸探親以來,福建省憑藉閩臺深厚的歷史淵源關系和獨特的區位優勢,吸引大批臺灣同胞到福建尋根問祖、旅遊觀光、興辦實業,推動了海峽兩岸人民的相互往來,加深了彼此之間的了解,這壹祥和的氛圍對於同根同族的兩岸骨肉同胞都是壹個很好的開端。
用心品味臺灣 發掘更多***同點
文章寫到,由於筆者是壹位臺灣女婿,又長期以來從事兩岸三地和平統壹的工作,我要以親身的經歷告訴大家壹個真實的臺灣。對很多人來說,在親眼目睹臺灣之前,也許早有先入為主的看法。的確,幾乎每天臺灣電視都有類似搶劫、槍殺和鬥毆等暴力畫面,層出不窮的偷拍光碟醜聞,使人覺得臺灣社會是如此浮躁和瘋狂;臺“立法院”裏吵吵嚷嚷的鏡頭,甚至動輒以老拳相贈的火爆場面,更成為外地媒體的笑柄。
可是當妳走在臺北街頭,看看快樂的人群從身邊經過,聽著從霓虹燈下飄來的少男少女們的輕聲細語,還有酒店服務員的親切與殷勤,妳也許會發現,其實,臺灣每壹個人都在做著自己願意做的事情。因此,妳的內心就會充滿了欣喜,因為,這才是臺灣普通百姓的真實生活。所以,我們要用心去感受臺灣,用心去品味與我們血脈相連的臺灣的兄弟姐妹,多找***同點,或許妳會發現壹個不壹樣的臺灣,壹個令人難忘又神往的臺灣,這對於我們多做臺灣人民的工作是很有裨益的。
文章指出,筆者總覺得,由於歷史的原因,海峽兩岸的文化不能說都壹模壹樣,現實是肯定存在著差異,我們要找到差異,更要尋找***同的地方。而我們***同的價值就是儒家思想,孔孟之道。這是中華民族的道德觀,不論是祖國大陸或者是在寶島臺灣,對傳統的儒家思想,孔孟之道都比較認同,也有深刻的認識。我在自己的工作實踐中更深深體會到這些***同價值觀對文化的創新,企業的發展,兩岸的交流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臺灣雲門芭蕾舞就是以傳說中的故事,結合西洋的芭蕾舞惟妙惟肖演繹得令人神往,而我們福建惠安女的舞蹈也是通過富有地方特色的惠安女的服飾,風俗習慣,勞動場景再現了惠安婦女獨特的精神風貌。這兩者雖然沒有什麽直接的關系,但說明海峽兩岸的文化既有各自的特色也有許多***同的支點。
加強文化交流 鞏固血脈親情
最後,筆者建議,加強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充分意識兩岸文化異性,尋找兩岸文化的***同性。特別是在媽祖文化、關公文化、南音、戲劇、旅遊諸方面加強合作,弘揚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同時,在新的領域推動創新,例如在卡通動畫方面多壹些富有創新的作品問世,獻給兩岸的小朋友們。在我們***同努力之下,海峽兩岸的文化界同仁攜起手來,為我們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貢獻聰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