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化虛為實,以“具體”詮釋“抽象”
“傳統文化”是較抽象的概念,寫作時,化概念為萬象,用具體的文化形態——詩歌、繪畫、書法、文房四寶、茶藝、京劇、刺繡、民俗節日、剪紙、皮影戲等去詮釋抽象概念的內涵,化抽象為具體,就拓寬了自己的思維空間,也拓寬了發揮自己優勢的天地。
2.以小見大,用“細節”點染萬種“風情”
語言於文章,就如同衣服於人體壹樣,不但有表情達意、張揚個性的作用,還有點綴、修飾的功能,衣服的壹個花邊,壹粒紐扣,壹處鏤空設計,壹掛飾物點綴,都可以使妳風情萬鐘,獨特嫵媚。“小”處的設計顯現出了“大”智慧。文章的細節同樣可以顯示作者獨運的匠心。
3.九九歸壹,點題、扣題彰顯敏銳思維
此話題,學生的寫作範圍非常廣,寫作思路也比較開闊,但是無論是寫剪紙的精巧、川劇變臉的神奇、琴棋書畫的高雅,還是寫民俗節日的深入人心、詩歌藝術的源遠流長等等,最後都要歸結到話題“傳統文化”上,要從中挖掘出傳統文化的壹些“***性”的東西,體現出傳統文化的“魅力”。
4.寫作體裁多種多樣——貴在與話題相聯系。
可以寫散文,重在創設優美的意境:如寫民俗節日,要寫出它的歡快喜慶,亦雅亦俗,在熱鬧、歡樂、鑼鼓喧天、舉國同慶的美好氛圍中,讓人體會到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包容性。當然,不能用幹癟的語言。
可以寫議論文,如談傳統文化如何代代傳承、永不消逝;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交融和碰撞;談傳統文化的世界地位與影響等等。
也可以寫記敘文或構思小小說,如
①故事新編,賦予古老的神話、傳說鮮明的現代意義,去表現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體現出老百姓傳統的樸素的人生追求。
②老外學藝,通過壹個外國人歷盡“千辛萬苦”,鬧了無數笑話,也要學習那對他來說魂牽夢繞的東方文化的故事,來表現傳統文化的對外影響。
③百姓生活:剪窗花,扭秧歌,劃旱船,踩高蹺,變戲法,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遊花市,逛廟會等等傳統文化、習俗已經深入老百姓的實實在在的生活中。
[學生問題]
1.只籠統地“介紹”壹些傳統節令,缺乏自己對這些節令文化意義的“認識”。選寫壹個節令,重點記述節日有關“活動”,始終未在節日的“魅力”或“文化意義”上“表態”。選寫“詩詞”類,未將古典詩詞的“***性”特點歸納出來,只是壹種“內容介紹”或“手法說明”,有的連“感受性”的文字也沒有——古典詩詞的格律美自然是與外國詩歌不同的,唐代“送別詩”、“邊塞詩”有何特點?這特點裏又具有怎樣的文化意義?
2. “傳統的”應是有“特點”的:選材上不典型,不具“特點”,自然難以與傳統文化相聯系;有的選材較為典型,但沒有抓住節令“特點”,挖掘不出某節令與傳統文化的聯系。“寒食”、“端午”等節令其實是壹種祭奠文化,之所以延續至今,中華民族懷宗追遠、崇節尚義的品質因素可窺壹斑;“中秋”則突出壹個“圓”字,圓圓的月亮、圓圓的月餅裏,飽蘊了中華民族安定平靜、雍樂和美的審美情趣與追求。
3.“傳統的”應是與外民族、外國有“不同”之處的。這其實已告訴我們可以通過“對比”的手法來構思,反映中外有別,以體現民族特色。作文中運用這種辦法的幾乎沒有。
4.音樂、繪畫、書法、雕塑、建築等屬於藝術,不具備對相關方面壹定的了解盡量不要選寫,否則欲求“大氣”與“厚重”,結果卻難逃“籠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