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方言與東北方言相似,由於原住民以滿族為主,現在的漢族大部是由山東、河南等地移民而來,加之東北曾被俄、日短期占領,因此方言有些五花八門;雖然方言在城市已經少見,但農村仍是方言滿口,西遊的網友若來吉林,還真得了解壹些呢…..
介嘎達————這裏、這個地方的意思,介是這的意思
捏嘎達————那裏、那個地方的意思,捏是那的意思
賊 ——— 最或很的意思,如賊多、賊好、賊漂亮等
老鼻子了———很多、太多的意思,與鼻子無關
銀 ———— 人的意思
拇們 ———— 我們的意思,拇字用的是鼻音
哈 ———— 啥的意思,讀二聲,常見的有:妳幹哈呢?
睞懸 ———— 睞是扯的意思,睞懸就是講聳人聽聞的事、吹大牛
繃丁 ———— 經常的意思,如:妳繃丁罵我!
二虎吧唧—— 缺心眼、冒冒失失的意思,也稱虎了吧唧
好使———— 神通廣大、頂用、能辦事的意思,如:妳到公安局好使不好使啊?
面 ——— 軟或笨的意思,如:這個人真面!再如:面他!意思是打他!
電炮 ——— 打仗使用的下勾拳,但要打在下巴上,如:給他壹個電炮!
小撒拉蜜—— 跑腿、跟班的人,類似於廣東的馬仔,與小蜜無關
電驢子——— 摩托車
摩電———— 有軌電車
大氅 ——— 大衣
皮筒 ——— 皮大衣
手悶子——— 棉手套
靰拉 ——— 冬天穿的鞋
衛大羅——— 水桶,外來語,源自俄語
布拉吉——— 連衣裙,源自俄語
列巴 ——— 面包,源自俄語
大鼻子——— 對俄國人的蔑稱,現通指洋人
榻榻米——— 床墊子,源自日語
上垓———— 上街的意思,垓是街的意思,源自雲南話,60軍駐長春時帶來的
票房子——— 候車室、售票室的意思
方言土語
起根、乍根、的根:原來、原先、開始。 得(dè)色:輕佻。
夜個兒:昨天。 橫:厲害。
多暫:啥時候。 擱這兒:在這兒。
圪土達:地方。 幹(gá)哈(há):幹什麽、做什麽。
這圪土達 :這地方。 唱蹦蹦:指唱二人轉(地方戲)。
打腰:指有錢有勢闊氣。 紮古紮古:指給病人治療;又指梳妝打扮。
隔路:性格古怪。 貼晌:壹近下午三時。
小嘎兒:小男孩。 老板子:趕馬車的人。
掌包的:跟馬車管事的人。 跑腿子:已超過結婚年齡的男人,但又無配偶。
出門子:姑娘出嫁。 打八刀:離婚。
老趕:外行。 撅子:指人脾氣倔。
小摳兒:為人小氣。 蠍虎:厲害。
日頭爺兒:指太陽。 脖立蓋兒:指膝蓋。
笆籬子:監獄。 張三兒:指狼。
麻溜兒的:快點。 煞楞:辦事利落快。
毛楞:辦事粗心不穩當。 趕趟:來得及。
膈應人:使人覺得煩惱不快活。 體登人:指坑害人。
粘簾子:指出事惹禍的意思。 老鼻子啦:很多。
丁鈀:總是。 嗯哪:是、行。
可勁造:不加限制地吃和用。 大拉乎吃的:不循規矩和禮節,盲目作大。
白話:能說(貶意)。說的話和辦的事與本人的身份不相稱。
餵大羅:水桶(俄語)。 利亮兒:辦事幹凈利索。
烏了巴突的:指水沒燒開,溫度不涼不熱。 外屋地:廚房。
艮不溜丟的:指人不開通,辦事不 幹脆。也指食物堅韌而不脆。
可勁造:不加限制地吃和用。 拉倒:作罷。
急眼:急了。 匹兒片兒:不利落。
橫是:八成是。 海了:多的意思。
有老主腰子:有主意、固執。 嘎牛:出奇、美麗。
死乞白列:糾纏不放。 岔紕:兩差,誤會。
劃魂兒:猜疑不定。 鬼頭蛤蟆眼:奸詐。
小店兒:小氣、吝嗇。 界壁兒:隔著壹堵墻的鄰居。
禿擼反漲:說話、辦事反反復復。 賊亮:特別亮。
吉林小吃
白肉血腸 朝鮮族沈藏泡菜 打糕 會友發包子 健身美容食品——薏美酥 芥末墩兒 冷面 李連貴熏肉大餅 清蒸白魚 什錦田雞油 筱筱火燒 筱筱火勺 新興園蒸餃 延邊蘋果梨 延邊魚香泡菜 掌上明珠
吉林飲食
吉菜是采用吉林當地產野生、綠色、天然原料與特有的烹飪工藝,集吉林省滿族。朝鮮族。蒙古族飲食文化和習俗而形成的具有特殊風味的系列菜式。吉菜刀工精巧細致,色澤造型講究,五味調合香醇,具有很高的飲食文化品味和滋補保健功能。
吉萊代表菜晶多樣,主要名菜有:長白山珍宴、吉萊生態宴。砂鍋鹿寶、清蒸松花江白魚等
吉林的風俗禁忌
接神
在黑龍江、吉林壹帶,大年夜接神是為了祈福,接神主要是接財神。
接神時屋門洞開,在庭院設供桌,桌上陳設香供蠟燭,燃放鞭炮,主人跪拜,由外面迎進室內,室內人要問:"迎來財神了?"男主人立刻高興回答:"迎來了,迎來財神了!"這時要有壹人從屋外抱進壹捆柴,女主人要問:"抱進柴了(財)了?"抱柴人馬上高興回答:"抱進柴(財)了!"柴諧音為財,取其吉利的意思。
家中最小的孩子事先要躺在高高的被落上,這時男主人要問:"小子起來了嗎?"這個孩子立刻從被落上起來,高聲答道:"起來了,小日子起來了!
女主人開始煮大年夜的接神餃子,煮時故意煮破幾個,男主人問:"掙了嗎?"女主人答:"掙了!"忌諱說煮破,以掙取其掙錢的吉意。這時放好桌子,端上水餃,全家團團圍坐,吃年夜飯。解放以後,破除了迷信,大年夜多燃放鞭炮祝賀春節,接財神的習俗漸漸消失了。
吉林民風民俗
朝鮮族
朝鮮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具有吃苦耐勞、堅強勇敢的光榮傳統。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中,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國的建立與鞏固,付出了巨大犧牲,做出了重要貢獻。朝鮮族愛穿素白服,註重禮儀,尊老愛幼,能歌善舞,重視教育。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成立於1952年9月3日,素以“歌舞之鄉”、“足球之鄉”著稱於世。
滿族
滿族是壹個歷史悠久、勤勞勇敢和具有革命傳統的民族。滿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現已通用漢語文。滿族婦女喜愛穿著旗袍,樣式美觀大方,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已成為中國傳統女裝,並深受青睞。滿族傳統的禮俗、祭俗、婚俗、葬俗、居住習俗、育兒習俗等,現在還影響很多地區。其繪畫、剪紙、歌舞、曲藝、民間故事、民族體育傳承久遠,至今流行。滿族飲食獨具特色,“滿漢全席”聞名遐邇。
蒙古族
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其服飾、飲食、住行、建築、婚俗、喪葬、禁忌和禮節等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每逢自治縣、民族鄉成立紀念日和蒙古族的傳統節日,都舉辦那達慕(娛樂)大會,開展賽馬、叼羊、摔跤等民族體育活動和歌舞表演。
各少數民族的民風民俗,隨著歷史的演進、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諸種因素的影響而不斷變化和發展。
吉林錫伯族風俗/sibeasu/asu/mfms/ShowArticle.asp?ArticleID=43
獨具特色的冰燈、河燈和廟會是吉林傳統文化習俗。吉林是冰燈的故鄉,吉林人民300多年來壹直保持著這壹傳統的吉慶娛樂活動。最初的冰燈是在器皿中盛水,待其凍結到壹定程度形成冰殼時,倒出中間的水,然後在中空的冰殼內點燃燈火而成。河燈是超度溺水亡靈而作的法事演變為文化娛樂活動的。
吉林是滿族的重要發祥地之壹,多姿多彩的滿族文化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財富。吉林市人民的衣、食、住、行和宗教祭祀諸方面深深地烙上了滿族文化的印跡,依稀可尋覓到幾百年前的風采。馬褂、旗袍是滿族的民族服裝,曾風行於全國。滿族的食譜和菜肴頗具特色,白肉血腸是獨享吉林食苑的美味。寬敞的庭院和山墻上的垂魚、腰花磚雕飾件以及庭院東南角豎立著的祭祖喜鵲的神竿——索羅竿,是滿族四合院的鮮明特點。
吉林市市區有1742年修建的東北最大的孔廟——吉林文廟;有佛、道、儒三教雜糅的北山古廟群;有明代留下的阿什哈達摩崖石刻;有充滿神秘色彩的“世界之最”吉林石隕石,還有地方特色濃郁的傳統民族風情。
東北的年俗(遼寧·吉林·黑龍江)
春節是中國最為隆重的節日,有很多古老相傳的風俗,以東北來說,講究就不少。
舊時,壹切辭舊迎新、祈福迎祥的慶典幾 乎都集中在除夕夜舉行。全家都要換上新裝。
首先全家壹起祭祖,焚香秉燭、 廣陳供品,依尊卑長幼,向宗親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辭歲。隨後,舉行家宴,長輩們坐了上首,晚輩們團團而坐,取“闔第團圓”之意。飯果必要豐富,讓人有充實感,預示來年豐衣足食,事業興旺。
這頓飯是對年菜的首次品嘗, 可以葷素壹齊上.通常必要有紅燒肉、燉羊肉、米粉肉、紅燜肘條、元寶肉、 南煎丸子、四喜丸子、雞凍兒、魚凍兒、豬肉凍兒、豆兒醬、豆豉豆腐、芥末墩兒、辣芥菜、炒醬瓜兒等年禧套路菜。
席間,老少互相祝願、兄弟間推杯換盞,盡情享受天倫之樂。飯後,孩子們將芝麻稭遍撒庭院,人行其上, 嘎嘎作響,謂之“踩歲”;再將懸掛於室內、外的春燈壹齊點起來,照耀著四壁的年畫和春條,室內、外壹片燈火輝煌。
“天地桌”上供著大幅黃紙彩印的“三地三界十八佛諸佛”或“百份” (天地諸神像冊),設大餅,蜜供、面鮮、果品、素菜、年糕、年飯為供品, 高點金字紅燭與子午香,以表迎請諸神下界賜福。
為珍惜已逝的歲月,男女老少都要徹夜不眠,進行不同的娛樂活動,謂之“守歲”.孩子們歷來是隨心玩耍,抖空竹、抽陀螺、撚升官圖、擲骰子、 玩牛牌、吹琉璃喇叭、口琴、耍影戲人、點走馬燈,放“滴滴金兒”,“耗子 屎”、“黃煙帶炮”……老太太們則坐在壹起鬥紙牌、打麻將、打十胡。
娛樂中佐以鮮果、糖果、幹果雜拌兒、溫樸、炒紅果、蜜餞海棠等,邊吃邊玩 ,盡情享受,直至“接神”。
午夜,此起彼伏的鞭炮聲響,震徹夜空.“遍天銀花銹,闔街硝煙濃”。 家家齊聚天地桌前焚香叩拜,供上素餡水餃,迎接諸神下界。
禮成後,即宣告舊歲已去,新年來臨,這正是“五更分二年”的莊嚴時刻.全家互道“新 禧”,晚輩們要到堂上給長輩們叩首拜年,長輩們必給未成年的小孩兒壹壹引進“壓歲錢”。
最後,全家吃壹頓素餡餃子,謂之“五更餃子”、“團圓餃子”。
在百十個餃子裏,只有壹個放有硬幣,謂之吃到這個餃子的人,主壹年諸事順遂。
現在東北人過年,仍然保留著許多古老的傳統習俗。
滿族的春節
滿族的傳統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壹致,所謂“奉省歲事,滿漢舊俗不同,久經同化,多已相類”(《奉天通誌》卷九十八)。但“滿漢舊俗不同”,滿族年節有特殊的風情。
春節:節前要做滿族傳統糕點----薩其瑪,張貼對聯、窗花、掛箋(按旗屬分別貼紅、黃、蘭、白色)、福字(沈陽市新民縣遼濱塔村瓜爾佳氏家中有印福字的桃木印板)。滿族喜戴荷包,春節節前宮廷要例行賞賜王公大臣“歲歲平安”荷包,民間也互相贈送。除夕下午和元旦上午要祭祖、祭天。除夕要接神,接神後在大門口放壹橫木以阻鬼魅進來。除夕也掛門神,以驅邪避鬼,這是吸收了漢族風俗的結果,門神約分為“將軍門神”、“福祿門神”、“判子門神”、“娃娃門神”等。今沈陽故宮藏有宮廷門神。除夕夜分發“神紙”,其後晚輩男子到族內各家“辭歲”。除夕半夜子時家家吃餃子,還要把幾枚銅錢暗放餃子中,吃到者則“終歲大吉”。接神、辭歲要燃放鞭炮。除夕夜家家院內豎燈籠桿,高挑紅燈,由除夕至初六,夜夜不熄。宮廷中於臘月二十四日掛“天燈”,每夕上燈,至次年二月初三日。
元旦,俗稱大年初壹,人家皆早起,穿戴新衣冠,互相恭賀新春,謂之“拜年”。
吃餃子叫"揣元寶" 滿族春節擷趣
滿族春節古稱"元旦",滿語稱"阿涅業能業",是滿族傳統的盛大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初壹舉行。節期壹般為三至五天,舊時有的地區延至正月十五日。流行於全國各地滿族地區。
滿族春節源於漢族習俗。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後,天命三年(1618年)起兵進入遼陽、沈陽地區,在漢族經濟文化的影響下,滿族社會發展起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皇太極即位後,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山海關定都北京,大批滿族居民遷移關內,與漢族雜居***處,在經濟文化彼此交流,互相影響,關系密切。天長日久,漢族許多習俗文化被滿族人民所吸收,春節便隨之而成為滿族與漢族***俗的傳統節日。
節前,人們積極地置辦年貨,清掃庭院,張貼對聯、掛箋(亦稱掛旗)、窗花和福字,蒸年糕、烙粘水勺。初壹淩晨子時,家家戶戶鳴放鞭炮,辭舊迎新。同時,在自家西墻祖宗板下擺設供品、點燃韃子香,叩拜祖宗,祈求神靈保佑全家大小在新的壹年中平安無事,萬事如意。新年伊始,全家團聚吃團圓餃子,俗稱"揣元寶"。煮餃子時,家主要吆喝:"小日子起來了嗎?"其他人同時回答:"起來了!"他們把餃子從鍋底浮起來比作日子起來了。然後讓小孩爬上櫃子上蹦三下,以示新日子"蹦個高"。
這天晚輩要向長輩叩頭拜年(舊時女性行跪拜撫鬢禮)家長要給小孩守歲錢。宗族近親也要互相拜年,親朋好友則筵宴相邀,壹起敘舊話新。男孩子成群結隊鳴放煙花、鞭炮,玩耍木爬犁,或興高采烈地溜冰;姑娘和少婦們則身著盛裝,玩耍嘎拉哈(用豬或牛膝關節骨制成的玩具)。
歌舞是節日活動的重要內容。據《渤海國記》記載:官民歲時聚會作樂,先命善歌舞者,數輩前行,士女相隨,更相唱和,回旋婉轉,號曰"踏追"。踏追即踩高蹺。至今,此俗仍沿襲不衰。初壹至初五,人們都相聚壹處,唱歌、跳舞、踩高蹺、盡情娛樂,有的地方,年輕人還自發組織演出隊,走村串屯進行表演,祝賀新年,節日氣氛更加濃郁。
滿族過年,習慣用精粉、雞蛋、糖、芝麻、青紅和瓜仁等原料制做"薩其瑪",其色美、味香、可口,是人們喜愛的具有獨特民族風味的節日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