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太極拳的起源與流傳,許多軼聞史事僅見於拳術家的言傳身教。
1929年揚州金壹明的《三十二勢長拳》中說:“武當脫胎於少林,少林得法於禽經。”三國時期的名醫華佗,模仿熊、虎、猿、鹿、鳥五種禽獸的動作,結合民間流傳的保健運動,創編出了《五禽戲》,華佗因此被尊稱為拳術開山始祖。
此後,拳術發展為外內兩家:外家是以達摩禪師為祖的少林派,內家是以張三豐為祖的武當派。
南嶽國師文進之編著的《太極拳劍推手各勢詳解》壹書,在談到太極拳的起源時有記:“張三豐生於遼東懿州,身高七尺,能日行千裏,洪武初,至蜀大和山修道,二十七年入湖北武當山誦經。壹日,有鵲雀急呼於院中,張氏聞之,由窗中窺見樹上有雀,其目下視,地下幡有長蛇,其目仰視,二物相鬥,歷久不止,每當雀上下飛擊長蛇時,蛇乃蜿蜒輕身搖首閃避,未被擊中,張氏由此悟通太極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之理。”
太極拳最初是叫長拳、十三勢,後來王宗嶽根據《周易》陰陽動靜的道理名其為太極拳。因為太極拳運動作勢,任其自然,無中生有,所謂無極而太極也。
太極拳雖然在套路、推手架式、氣動功力等方面各派有異,但都具有疏經活絡、調和氣血、營養腑臟、強筋壯骨的功效。 太極拳作為拳術之壹,早期曾稱為“長拳”、“綿拳”、“十三勢”、“軟手”。至清朝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山西武術家王宗嶽著《太極拳論》,才確定了太極拳的名稱。“太極”壹詞源出《周易·系辭》,含有至高、至極、絕對、唯壹的意思。
天地之間,世界之上,萬物與機緣,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樹木花草,山嶽樓臺,看似靜止,無不在漸漸老化。俗語說,只有“變”是不變的。太極拳就是要把種種變化,在拳演練出來。動靜開合,剛柔快慢,上下左右,順逆纏繞,忽隱忽現,虛虛實實,綿綿不斷,周身壹家,壹動無有不動,顯時氣勢充沛,隱時煙消雲散,以意帶力,到點融化於全身,做到勁斷意不斷,然後再輕輕啟動,揮灑自如。壹意壹念,壹舉壹動,隨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達到養生、防身的效果,這就是太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