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家譜的編寫格式
壹部體例完整的家譜,大致應有以下24項:
1.譜名。壹般稱為族譜、家譜、家乘、家誌、家傳、通譜、統譜、譜錄、譜牒、世牒、世譜、世家、世典、宗譜、支譜、房譜、祖譜、故譜、合譜、譜傳、真譜、私譜、本書、族系、族講、石譜、系譜等,也有的稱為淵源錄、源流考、清芬錄、世恩錄、族譜圖、大同譜、大成譜、聯宗譜、先賢錄、傳芳集、家傳薄、先德傳、譜誌略、家譜匯編、家模匯編、源流大典等,是以記載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事跡為中心的歷史圖籍。
2.譜序。稍具規模的家譜,卷首壹定會有壹篇至幾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譜不可缺少的內容之壹。譜序包括新序、舊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語、目錄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關於本族的記述。
3.譜例。又稱凡例,主要是闡述家譜的纂修原則和體例。
4.譜論。許多家譜都專門辟有譜論壹章,專收先賢的譜說、譜論、譜議的篇章和古代經典中的有關論述,對修譜的作用、功能、意義、歷史、原理、方法等加以發明和闡述,是研究譜學的寶貴資料。
5.恩榮錄。主要內容為歷代皇帝對家族中的官員及其家譜的敕書、詔命、賜字、賜匾、賜詩、賜聯、禦謚文、禦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贈諭文字等,以顯示和炫耀朝廷對該家庭及其成員的獎勵和表彰,同時反映該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遺像、像贊。祖先及家族中歷代英賢、重要人物的圖像資料,壹般為正面是遺像,背面是像贊。
7.姓氏源流考。中國家譜素來有“敘本系,述始封”的傳統,明清以來各家譜也大多有記姓氏源流的壹章,或稱姓氏源流,或稱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來記述本姓來源、本族的歷史淵源、始祖、世派、遷徙、各支派間關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8.族規族約。是宗族家族成員***同制定的、用以約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規,是家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名稱各異,種類很多,諸如家規、家約、家戒、家法、家禮、家典、家儀、家條、族規、族約、祠規、祠約、規範、規條、規矩、條規、戒諭等。
9.祠堂。記載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歷史,介紹祠堂的建築規模、地理位置,收錄有關祠堂的碑文、詩文、祠聯、祠匾、祠堂圖、建祠捐資人名,記錄祠堂內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況等。
10.五服圖。又稱服制圖。所謂五服,就是指古代喪服制度中的五種服色,即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
2.中國家譜知識簡介
壹、家譜 又稱族譜、家乘、宗譜等,是以記載父系家族世系、人物為中心的歷史圖籍。
先秦重要史籍《世本》為我國家譜的開山之作,其內容系黃帝以來至春秋時帝王公侯卿大夫的記錄,其作用在於尊世系、辨昭穆、別貴賤等。魏晉時期,門閥勢力盛行,家譜成為門閥豪族勢力維持其政治經濟特權的重要工具。
二、大宗小宗 古代宗法規定,同壹始祖的嫡系長房繼承系統為大宗,其他兒子即庶子,庶子系統屬小宗,小宗僅繼承其父,故稱繼禰者為小宗,小宗超過五世,即無喪服規定。隨著世代的推移,壹個宗族擴展到旁系林立時,仍然可以通過尊奉大宗的方式被約定在血緣集團之內,而不會導致零亂。
上述以家族為中心,按血緣遠近區別嫡庶親疏的法則叫宗法。宗法制在周代極為完善,後世或尊行大宗之法,或恪守小宗之法,都對周代的宗法制度作了變通處理。
三、事宗禮 聚族而居是古代中國人常見的居住形式,族人常恪守的事宗禮包括:平居遇事應咨告宗祠,如祭祀、嫁女、聚妻、兇事、生子、易名、出外求學、榮歸故裏等。如遇族內發生吉兇大事,宗子需率全體成年男性族人赴祠稟告,祭祀先祖。
祭畢合族會食。四、義田 指宗澇用於賑恤族內貧寒人家和獎勵貞節義行的田產,始創於北宋範仲淹。
義田大多由宗族顯貴捐獻而產生的,壹般設有專人管理,以防族人侵漁,並且不準典賣,地權比較穩定,能夠在壹定程度上緩解族人的生活困難。清朝政權考慮到義田的巨大作用,嚴厲懲罰那些盜賣義田的不孝子孫,以保護宗族公產。
五、家諱 即家族或家庭之內的忌諱,又稱“私諱”,與“國諱”相對。古人視直呼尊長姓名為大不敬,故晚輩在日常言談和使用文字時,要回避祖、父等長輩的名字。
六、排輩 宗族內以宗譜規定輩分用字以公開族人所處的輩分。族人在命名時(尤其是男性),名字中必須含譜定輩分用字,放於名字中間,俗稱某字輩,以此作為族人相互關系的標誌,防止族內人際關系發生混亂。
七、遵昭穆 是在周代確立嫡長子繼承制的前提下,為適應宗族組織的存在而出現的壹種行輩標誌制度,其盛於西周,後世則僅用昭穆表示輩分如父子的關系。其制,在確定宗族廟次和墓次時,始祖居中,父昭子穆,父穆子昭,左昭右穆,依次轉換,以使在祭招、喪葬、繼承和賜爵等禮儀活動中明確區分行輩,嚴防宗族內部的輩分發生紊亂。
八、九族是先秦時期概括宗親關系的壹種說法,以西周為最典型,見於《左傳”桓公六年》:“親其九族”。《尚書·堯典》:“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即睦,平章百姓。”
關於九族所包含的親屬範圍,古人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解釋。其壹認為九族全系父系宗親,即指上至高祖,經曾祖、祖、父、已身、子、孫、曾孫、直至玄孫的九代的合稱;其二,認為九族亦包括異姓有服的親屬,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認為幾族亦包括並姓百服的親屬,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九、六親 即六代宗親。古代有宗族親情到第六代為止的民間成規。
到了第六代,即出了五服,已無親情關系。宋代以後,以族規、義田、家訓等為特征的宗族制度開始興盛,宗族親情被無限延伸,以激發族人的木本水源之思,但仍然註重六親之制,只不過與六親之外的族人可以保持較談的宗族親情。
九、譜學 自有文字出現,即有早期的人物記錄。由簡單的零散的記錄發展到連貫系統的世系記載,由分衍世系到綜合為後來的整體宗族世系體系,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不斷充實、完善,從而創造了人記錄自己生平世系及血緣關系的專著,這就是譜牒。
十壹、譜法 所謂譜法,是按壹定的規則制度、體例進行編撰譜牒的方法。這個方法,其要點就是怎樣完整、準確、明了、有序地記載族人世系及其有關事項。
十二、支譜 顧名思義,支是主幹之外的分支,意屬為同祖之下分衍的眾多後裔,而後又各有其世系的支派。所謂支譜,就非常明確了它的譜牒定位,即局限在該祖之下的壹個獨特分支。
十三、家乘 家乘,原意為以記載私家之事的文錄。羅大經《鶴林玉露》載:“山谷晚年作日錄,題曰家乘。”
家乘屬於家譜的範疇,因此後有少量的家譜也冠用家乘。家乘是從“史乘”襲用而來。
冠用家乘的不太多。
3.壹部完整的家譜基本哪些常見內容
壹、譜名
譜名中最重要的是譜籍和姓氏,即是什麽地方、什麽家族的家譜,為什麽這樣要這樣寫?更準確的反映家譜作為“史書”來反映信息,不然,編修的人當時明白,經年累月之後,轉之何人何地?便無從查考,給後人尋根帶來巨大困難。
二、像贊
人物像贊有各種表達,或始祖,如三皇五帝,也可以是近祖,或者遷祖,還可以是自古到今的家族內非凡的人物,特別傑出的人才。以昭示後人發奮圖強。
三、譜序
稍具規模的家譜,卷首壹定會有壹篇至幾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譜不可缺少的內容之壹。譜序包括新序、舊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語、目錄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關於本族的記述。
四、目錄
全部家譜內容提要,以便檢索。
五、譜論
譜論,即譜學理論,從司馬遷開始歷代都有名家,如歐陽修,蘇軾,王安石,朱熹,王陽明,比如章學誠的《文史通義》曰:“有譜、州有誌、國有史,其義壹也。”,“且有天下之史,有壹國之史有壹家之史,有壹人之史。傳狀誌述,壹人之史也;家乘譜牒,壹家之史也;郡府縣誌,壹國之史;綜紀壹朝,天下之史也。
六、凡例
凡例,即修譜的原則,規定,比如哪些人可以入譜,哪些人不能入譜,對人的次序的排定,哪些內容怎麽去寫等等,就是規定家譜裏面都有什麽,這個顯示出編修之人的主觀態度,如明朝家譜對女性入家譜,就很明確的規定:丈夫之後跟原配,接著依次是:繼配,側室,妾,納,除原配外,這些二三四五老婆不可以有名字,原籍,生卒,等,這個男尊女卑的“名分”觀念,尤 是對女性的壹種變態的歧視。
七、家訓
不要誤解,《家訓》不是家譜內容,這裏為了突出家訓的內容做個配圖,中國是家天下的社會結構,名門望族是壹大特色,家訓家風起了很重要的教育作用。
八、世系
世系是家譜內容的核心部分,從家族第壹世開始,記載其生卒,婚配,事略,墓葬,其人如何?壹目了然。
九、傳記
傳記,不是每個人都有,是對家族內的傑出人物,立功立德之人的具體描寫,反應出這些人物的傑出品質, 垂範後輩,是榜樣力量。可分內傳。外傳,內傳是五服之內,外傳是五服之外,還有列傳,分門別類,比如家傭,二三四老婆中的貞烈之婦,可做列傳,這已經不適合今天。
十、譜跋
上圖是梅曾亮的家譜跋語,他自誇了壹下,“知巖”以鄉兵保障宣州,然後對家族的分派流遷做了陳說,所以跋語就是做譜之後的感想,經驗,過程等含有者的寄托之語。
十壹、領譜字號
家族支派繁多廣布,必須有字號,作為驗證, 跟對號入座壹樣。家譜壹般就包括上述內容,除此之外比較重要的包括,祠堂,敕封,藝文,契約等還有壹些圖表,制作時可根據原譜內容確定。沒有原譜,就必須另起創譜,不使歷史中斷,再根據個人情況確定內容。
4.家譜國際:修家譜需要必備什麽知識
族譜是壹個家族的發展史。壹個家族要發展壯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質條件外,還需要足以“強宗固族”的精神條件,而良好家風的形成,正是這種精神條件的基礎和內容之壹。
族譜中所保存的家規、家訓以及治家格言等,從壹開始就以積極、進取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態度來討論家庭環境和家庭氛圍的建設。在家規、家訓中,倫理綱常禮教作為其理論基礎占有中心地位,三綱五常、孝悌忠信的內容占全部內容的大半。族譜中的家規、家訓除上述內容外,還有“睦族人”、“和親友”、“恤孤貧”以及“戒賭博”、“戒奢侈”、“戒懶惰”、“戒淫逸”等等,對家族成員的行為、舉止作出規範,這也是足資我們今天借鑒的有益的成分。
族譜研究的另壹現實意義是通過家譜研究,滿足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謁祖”的需求。“樹高千丈,葉落歸根”。海外華僑看到祖國繁榮昌盛,欣欣向榮,欣喜之情溢於言表。他們紛紛回國尋根謁祖,探親訪友,慷慨解囊,投資家鄉的經濟建設。家譜作為壹個家族血緣關系的總記錄,將海外華人與祖國親人緊緊連在壹起。
研究家譜的意義還在於通過對我國傳統家譜進行內容、體例、結構等的分析,來構建壹種能適應社會主義新時代需要的新型族譜。壹部新型族譜或家族檔案,其編制原則應是既符合現代家庭的需要,順應現代社會的發展,也具備傳統族譜的“敦宗睦族”、“凝聚血親”的功能作用;編法既繼承傳統族譜中的壹些優秀成分,也要創制適應現代需要的內容。小家安,國家強。
族譜研究的現實意義當然不止於此,隨著研究的進壹步深入,族譜這個蘊藏豐富的資料寶庫還會為我們提供許多新的其它資料,譜牒學這門古老又年輕的學科也會不斷發展,日益走向成熟。
5.家譜的內容主要包括哪些
家譜的主要內容:姓氏源流和世系表。
壹、姓氏源流中國姓氏在經過歷史不斷演變,如:戰亂,遷移,改朝換代,以及避諱改姓、避難改姓、復姓改為單姓等,姓氏變得更為復雜,其真正的出處、源頭就更需要詳細考證了。壹些史學專家認為,歷史上的王朝更替、社會動蕩導致了家譜的斷裂殘缺,很多族譜都由後人憑想象臆造。
封建時代,許多姓氏為了擡高自己的門第和郡望,習慣於與名人扯上關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這影響了血緣的純正性和確實性。重視傳統的中華民族,有不少家族在重修宗譜,由於南北各地的語言、風俗、長相等均不同,世系聯系在壹起,其紙譜真實性值得推敲。
二、世系表作為家譜中最重要的內容,“世系表”,簡而言之,就是說明壹個家族成員,如:父子、兄弟間的相互關系,寫清楚祖先後代每壹個家族成員名字的圖表。它有四種基本的記述格式:歐式、蘇式、寶塔式和牒記式。
(1)歐式:又稱橫行體,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創立的。歐式的特點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橫行,五世壹表,用起來很方便。
歐式中,每個世代人名左側都有壹段生平記述,介紹該人的字、號、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績等。(2)蘇式:又稱垂珠體,是北宋文學家蘇洵創立的。
蘇式世系表的特點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間無橫線連接,全部用豎線串連,圖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強調宗法關系。(3)寶塔式:顧名思義,就是將世代人名象寶塔壹樣,由上向下排列。
寶塔式采用橫豎線連接法,豎線永遠處在橫線的中間,這對人多的大家族來說,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壹頁紙上,兄弟之間長幼關系不清,會為寫譜、看譜帶來很多不便。(4)牒記式:不用橫豎線連接世代人名間的關系,而是純用文字來表述這種關系。
每個人名下都有壹個相關的簡介,如:字、號、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葬地、功績等。牒記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較節約紙張。
擴展資料家譜是壹個家族的歷史記載,通過家譜,能夠了解當時的歷史面貌、時代精神、社會風尚,了解在那個歷史背景下人們的生產、生活情況。相傳它是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紀及王侯列傳、年表等演變而來。
家譜是和正史、方誌壹樣重要的歷史典籍,是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壹。中國的家譜壹般都有家規族訓,對於規範人生和教育子弟有著積極的意義。
家譜,亦稱族譜、宗譜、家乘、通譜、統譜、世譜、支譜、房譜等等,名稱各異,其內涵是同壹的,只是外延有所區別而已,如今壹般統稱家譜或族譜。家譜是系統記述某壹同宗***祖的血緣集團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況的歷史圖籍。
而姓氏是“某壹同宗***祖血緣集團”的標識符號,家譜、族譜就是記錄某壹姓氏家族成員間的血緣關系的圖冊。百度百科-家譜 (人文資料)。
6.家譜都記載些什麽內容
家譜 又稱族譜、家乘、祖譜等。
壹種以表譜形式,記載壹個以血緣關系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跡的特殊圖書體裁。 族譜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在漢族有悠久的歷史,後來在民族融合中。
逐漸在各民族中開始出現族譜。族譜是中華民族的三大文獻(國史,地誌,族譜)之壹,屬珍貴的人文資料,對於歷史學、民俗學、人口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
在1960年代中國的破四舊運動中,家譜被當作四舊遭到清理,“成千上萬”的家譜被毀,很多中國人不得不毀掉家族世代珍藏的家譜,這對於研究中國人的人文歷史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損失。 [編輯本段]家譜的起源 關於家譜的起源,雖然目前學術界眾說紛紜,但從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國早期文字,及史類文獻對家譜起源的考證,家譜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
周代已有史官修譜制度並撰有《世本·帝系篇》。盡管先秦《世本》早已亡供,今本《世本》是清人所輯,但從輯有的篇目可見,《世本》匯集了中國自黃帝到春秋各代天子、諸侯、卿大夫的世族譜系,是壹部對前代和當代各血緣集團系譜進行綜合、總結的全國性的總譜。
家譜的起始與士族門閥制度有重要的關系。 自魏晉以後,譜牒之學大盛,壹些士族門官都以此互為誇耀。
但隋唐及其以前得到譜牒早已亡佚殆盡,宋、元及明朝的家譜也所存寥寥。現在能見到的,主要是清代和民國時期的家譜。
家譜的名稱很多,大體唐以前都稱家譜、家傳的,宋代又有宗譜或族譜之謂。到了明代,特別是清代以後,名稱更多,如宗譜、世牒、世譜、家譜、家乘、家誌、譜錄等。
[編輯本段]家譜的形式 家譜的形式有多種。在文字家譜出現之前就有口授家譜和結繩家譜。
後來,人們有的用圖表裱制垂掛於中堂的,也有的裝訂成冊供家人翻閱的。歷史上,官宦人家壹般都是采用裝訂成冊的家譜。
而平民百姓、經商士紳、豪門則多為懸掛供後人供奉的圖表式家譜。 [編輯本段]家譜的內容和作用 上古時期的家譜,僅為君王諸侯和貴族所獨有,家譜的作用僅為血統的證明,是為襲爵和繼承財產服務的,其內容也比較單壹,僅為世系的說明。
魏晉以後,選官、婚姻以至社會交往都要看門第,這樣壹來,家譜在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就大大增強,家譜的內容也比以往有所增加。 到了宋代,官方修譜的傳統禁例被打破,民間編撰家譜的風氣更加興盛,這時的家譜在政治生活中基本上不再發揮作用,其作用轉移到尊祖、敬宗、睦族上。
家譜經常被反復修撰,每次修譜,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間的大事。 到了明清兩代,家譜修撰的結構已基本定型,流傳到現在的家譜也極為豐富。
家譜的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壹部分是世系圖,既某人的世系所承,屬於何代、其父何人;第二部分是家譜正文,是按世系圖中所列各人的先後次序編定的,分別介紹各人的字號、父諱、行次、時代、職官、封爵、享年、卒日、謚號、姻配等。這些介紹性的文字,長者50余字,短者僅二三字,實際是人物小傳;第三部分為附錄。
有些家譜,在立譜時,便確定了家族世系命名的輩分序列,而且事先標定字號,輩分清楚,鄉間名之為“排輩”,實則是排資論輩的意思。由於歷史上形成的重男輕女思想,男子在起“大名”時,必須以預定的某字作為名字的壹部分。
這個字要放在全名三字的中間或最末,各個輩數層次不壹定完全壹樣,但有著約定俗成的規矩。 [編輯本段]家譜研究的歷史和現狀 壹 、家譜是以記載壹個血緣家族的世系與事跡為主要內容的史類文獻。
關於家譜的起源,目前學術界眾說紛壇,從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國早期文字及史類文獻對家譜起源的考證,家譜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 周代已有史官修譜制度並撰有《世本·帝系篇》。
盡管先秦《世本》早已亡供,今本《世本》是清人所輯,但從輯有的篇目可見,《世本》匯集了中國自黃帝到春秋各代天子、諸侯、卿大夫的世族譜系,是壹部對前代和當代各血緣集團系譜進行綜合、總結的全國性的總譜,《世本》的意義還在於證實譜學研究發軔於周代,是家譜研究的源頭。 就家譜的形式而言,唐代以前的古譜和現存的以歐陽修、蘇洵創制編撰體例為特征的明清家譜有所不同,但家譜作為綿延不絕的人類歷史象征受到歷代學者的重視,究其原因除了追本溯源尋根問祖的目的以外,還在於對家譜重要價值的認識。
清代史學家章學誠有過"夫家有譜、州有誌、國有史,其義壹也"之說,把家譜與國史、方誌相提並論可見其重要。 古代家譜研究的內容主要在於對譜學的本身,包括譜例的撰寫以及家譜發展歷史的研究等方面。
家譜的應用研究始於漢代,《史記》中有關帝王譜牒的記載,說明漢代司馬遷已經把家譜資料應用到史學領域壹紀傳體史書的撰寫中去。後代史學家繼承了這壹傳統,後代編撰的紀傳體斷代史如班固撰《漢書》、陳壽撰《三國》。
都不同程度地運用了譜牒資料。
中國古代對家譜資料的應用主要在史書、方誌和人物評傳的撰寫過程,體現了譜牒的史料價值。 二 、到了本世紀20年代,隨著社會科學新領域的開拓,有學者從人口學、優生學。
7.百家姓各家家譜
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
《通誌·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妊人(女子)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
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壹家,故而同姓不婚)。
三代之後,姓氏合而為壹,皆所以別婚姻而以地望明貴賤。註“貴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絕祀,無國無之。
張姓是華夏大姓之壹,人口近壹億,遍布全國及世界各地。張姓祖根在哪裏?有的說河北清河,有的說山西太原,有的說河南濮陽。
為了尋清這個問題,本會邀請省內外著名專家學者舉行了兩次張姓起源學術研討會,進行了實地考察,掌握了大量史實,確認中華張姓始祖是揮公。揮公得姓於帝丘(今河南濮陽),帝丘是張姓先民最早的祖居地,張姓源於濮陽,其他地方只能是流,是支脈。
壹、史籍及譜牒依據 我們查閱有關張姓始祖揮公的記載見之於書的有17種之多。 《世本》日: “揮作弓,牟夷作矢。”
這是今見最早的關於揮的記載。《史記·五帝本紀》日: “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為嫘祖。
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壹日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日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日昌仆,生高陽,高陽有聖德焉。
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唐·林寶《元和姓纂》雲: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張氏。”
宋·歐陽修《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日: “張氏出姬姓,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 ”清·乾隆朝重修《張氏族譜·受姓淵源考》: “張氏出自黃帝軒轅氏,生少吳金天氏,又號青陽氏,第五子揮始制弓矢,官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
從上述文獻可知,揮為張氏得姓祖,這壹觀點,除宋代鄭樵所著《通誌》認為解張是張姓始祖外,其他史書均無疑義。 但是,揮是黃帝之孫,或是黃帝之子;揮是玄囂青陽氏之子,或是少昊青陽氏之子,卻有分歧。
我們認為,揮是黃帝之孫、玄囂青陽氏之子。其根據有二:①《國語·晉語》日: “凡黃帝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嬉、姑、儇、依是也。
”(其中有二人同為姬姓,二人同為己姓)。《史記·五帝本紀·註釋》、《世本》、《大戴禮記》等文獻均有同樣記載。
黃帝子所得十二姓中沒有張姓,這說明張姓非黃帝所賜,揮公非黃帝之子,乃黃帝之孫,和帝顓頊是親叔伯兄弟,是同時代人。②當代著名民族源流學家何光嶽先生考證,少昊金天氏本東夷族,非黃帝後裔青陽氏,亦就排除了少昊為黃帝之子說,揮為玄囂青陽氏之子是比較可信的。
但是,鑒於“揮為黃帝之子或孫”的問題,在歷史上已爭論了幾千年,且各有重要文獻依據;揮生活在上古傳說時代,後世史書不壹致、有爭議,是正常的。所以,我們的態度是:兩種觀點應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求大同存小異,誰也不能強迫誰改變族譜。
我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姓氏文化研究的深入,認識會逐步統壹的。 二、地望考察 玄囂因何得號青陽氏?這與其封邑有關。
我國自古至今,均以“山南水北為陽”。青陽,即清水之陽(青、清古通用),而古清河就流經濮陽。
《讀史方輿紀要》日:“淇水過內黃縣南為白溝,亦日青河。”又日:“淇水……經內黃、清豐之間,其下流人大河,故瀆今湮。”
《前漢書·地理誌》日:“清河水出內黃縣南。”以上引文說明古清河與淇河、白溝為壹河的不同名稱。
《詩經·衛風·氓》篇: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 匪來貿絲,來即我謀。
送子涉淇,至於頓丘……”“涉淇”即“涉過淇水”,“淇水”即是“古清河”;“頓丘”古邑名,在今濮陽城西、浚縣境內。從這首古詩也說明帝丘附近有古清河。
今濮陽市區張儀村、班家、店當壹帶村民,仍稱村北為北清河、村南為南清河。張儀村系戰國時期縱橫家張儀故裏,至今村內尚有“張儀祠遺址”。
該村有張、尹、李等八姓,只有張姓是老住戶,其他均是遷入戶。據清光緒二十五年續修的《李氏族譜》載:“李氏出隴西蔓延天下,明洪武年間,自洪洞遷於開州北王家莊後,自王家莊移居清邑張儀村。”
清光緒年間續修的《尹氏家譜》載:“尹氏世居山西之洪洞,明成化年間徙居清邑張儀村。 ”該地為什麽稱“清邑”?定與古清河流經此地有關,很可能就是玄囂的封地“清陽”。
“清邑”明代尚存,今已不在。據著名歷史學家朱紹侯先生講:“帝丘(今濮陽)在上古時期是東夷族勢力與黃帝族勢力的交接地區。
因此,黃帝必須在帝丘設防,所以把其子玄囂封於青陽。 ”由此可知,張姓始祖揮公,自幼便生活在古清河上遊其父的封邑,年長之後又在帝丘輔佐帝顓頊。
由於揮十分聰明英武,他夜觀弧星,折枝彎條,始制弓矢,大大提高了顓頊部族的戰鬥力。弓矢用於狩獵,獵獲的鳥獸空前增多,提高了部族的生活水平;用於戰爭,打敗了與顓頊爭帝的***工部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