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原本就來自於陜西民間,它所表達的不過是天下眾生最普通的喜怒哀樂。秦腔的演唱時而使人感到肝腸寸斷,時而使人感到蕩氣回腸,比如那令人悲憤哀嘆的《竇娥冤》,還有那使人不由道出“可憐天下父母心”的《三娘教子》,再有那叫人心中暢快的《鍘美案》……
現在,我聽明白了秦腔中的喜悅和淒涼,也感受到了秦腔所表現出的秦人樸實、粗獷、勤勞、細膩的性格特點,我更知道了秦腔為何那樣受人歡迎,因為唱戲人熱愛秦腔,更熱愛生活,她在唱戲時,已經完全和戲中人融為壹體了。
秦腔不僅是傳統民俗,而是壹種民族氣質的載體和象征,秦腔是人生的藝術升華,苦難生活造就了秦腔,所以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樂趣.
這就是秦腔的魅力。俗話說得好:秦人、秦風、秦韻。秦腔以它特有的韻味演繹出陜西人的樸實、爽快、熱情和豪邁。
在我的老家,每年的五月份總要唱幾天戲的,直到現在也是如此。
小時候,家鄉的生活條件比較差,家家戶戶還點著煤油燈。可想而知,文化生活是多麽貧乏。因此,唱戲對於村裏的人來說,可真算是壹件歡天喜地的大事了。戲團還沒來,人們就開始活躍起來了。有的評論今年的戲班子和演員的水平,有的猜測這次劇團會有什麽新劇目,有的則加緊鋤地,提前做好了看戲的準備。
五月十二的那天,村裏人壹大早就在廟附近搭好了戲臺的木架子。我們壹群小孩早已是迫不及待了,眼巴巴地在公路邊等候著戲班子的到來。黃昏時分,幾輛載著戲子和戲箱的汽車緩緩駛過,我們就在汽車卷起的黃塵裏歡呼雀躍起來了。
等到晚上,戲臺已經被裝扮好了。戲臺中央掛上了幾層幕布,又吊上了幾盞燈,戲臺兩側的樹枝上安上了兩只大喇叭。臺底下早已坐滿了人。我們小孩坐在最前面,卻不安分,不停地在人群裏追逐打鬧。我們後面是坐的是正在講戲的老人們,他們永遠是忠實的戲迷。最後站著的是大人們,只見壹群婦女們嘻嘻哈哈地拉著家常,而男人們又圍在了賭場上,開始擲骰子了。
這時,戲臺後面的發電機突突地響了起來,戲臺上的燈亮了。臺上被照得金壁輝煌,臺下頓時安靜了下來。壹陣鑼鼓梆子響過之後,戲就正式開演了。頭天晚上通常唱的是《鍘美案》。我對其中《韓琦殺廟》壹折記憶猶新。那時我不知道韓琦為什麽要追殺可憐的秦香蓮和壹雙兒女。只見韓琦揮刀殺了幾個來回,秦香蓮都順利地從刀下躲了過去,看樣子韓琦是不忍心下手的,當他聽完秦香蓮的壹番咿咿呀呀地哭訴之後,先是兩手直哆嗦,最後居然拔刀自盡了。戲的結尾就是幾名小兵將壹具鍘刀擡了上來,然後又押上來壹個人,將其置於鍘刀下,隨著黑臉包拯壹聲令下,那個人的腦袋便掉落到了地上。有壹次,這壹幕竟然把我嚇得撲到母親懷中哇哇大哭,後來,每當母親批評我膽小懦弱的時候,經常會提起這件可笑的事,作為有力的證據。
第二天,算是正戲了。演的最多就是《竇娥冤》和《金沙灘》。我們壹群小孩誰也沒有耐心將壹部戲完整地看下來,我最喜歡看《竇娥冤》裏張驢兒父子滑稽逗人的表演了。當這兩個醜角互相指著對方,腦袋像公雞似的有節奏地伸縮時,臺下所有的觀眾都笑了。我之所以喜歡看《金沙灘》,是因為裏面有許多武打場面。在兩軍打仗之前,幾個小兵先要翻壹會兒筋鬥,耍壹陣兒花槍。我們小孩連眼睛都不願眨壹下,生怕錯過每壹個精彩的瞬間。我很佩服耍花槍的武生,簡直將花槍耍得出神入化了,他們即使將旋轉的花槍拋到空中,也會穩穩地接住。於是我央求父親給我也削了根木棍,塗上壹圈壹圈的色彩,就變成了壹根花槍了。我便開始認真地練習耍花槍了,走哪練哪,連上學也帶著,經常把校園當成舞臺,邊轉花棍邊大吼壹聲,還吸引了不少師生圍觀。可惜,有壹天母親拿著那根花棍趕驢推磨時,被驢踩斷了,害得我傷心了好幾天。
中午,戲快演完的時候,我們壹群小孩子就偷偷地跑到戲臺後面,撩開幕布,想看看戲臺後面的秘密。只見戲子們有的卸妝,有的整理道具,有的嗑著瓜子,有的抱著小孩,我才知道,原來看似神秘的演員們也是普通的人啊。突然,壹個晴天霹靂把我們嚇得心驚膽顫,原來是看場子的憨老頭正站在我們後面破口大罵哩。於是我們便落荒而逃了。回家的路上,我們就在柴草上翻起了筋鬥。每個小夥伴的身上都沾滿了柴草和灰土,可大家還是沒命地翻著。
吃過晚飯,鄰村的壹幫孩子也趕來看戲了。如果他們有人膽敢在我們面前無禮撒野,壹場“惡仗”就避免不了了。我們本村和鄰村的孩子擺好了陣勢,對峙壹會兒,如果對方還不服氣,就開始打仗了,當然姿勢遠遠沒有戲裏的好看,也沒有音樂伴奏。壹陣廝打過後,鄰村的孩子就被我們打得落花流水,投降告饒了……
後來,村裏通上了電,安上了電視,也修建了漂亮的戲樓。可我卻不怎麽愛看戲了。大概是因為年年唱的就是那麽幾出戲,都看膩了,遠不如在家看電視有意思。要去,也是沖著加演的晚會去的。
其實,我很喜歡戲曲,尤其是時而高亢時而哀婉的秦腔。父親、五姑、妹妹都是戲迷,而且唱得很動聽。我每次拉起二胡的時候,總要拉幾段秦腔曲子,拉著拉著,小時候看戲的情景便清晰地浮現在腦海中了。
家鄉又快唱戲了,我真想從百忙之中抽出身來,回家走走,再看壹回久違了的戲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