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與方法的研究”實驗報告
常州市武進區古方小學電教課題組
壹、課題的提出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教育現代化步伐越來越快。其中最突出的是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多媒體技術,計算機技術,特別是多媒體網絡技術的運用和發展,使有效的信息與教育結合,為教育方法、手段和組織形式的變化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持。
在教育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同時,“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思想和“生本教育”的先進教育理念也在進行更深入的發展和研究。從教育與人的客觀價值層面上看,人的完善和發展是教育的獨特價值所在,而人的發展實質上是人的主體精神的“同化和建構”的過程。在以技術為劃分的社會形態階段中,人的精神和活動方式很明顯地表現出時代特征。作為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的人的現代學校,必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現代教育理念,構建良好的環境。
根據腦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表明,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是開發左右腦協調發展的重要手段。因此,當今的教育對教育者提出必須掌握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理論和現代科技成果,通過教與學過程的研究,以實現教學優化的理論與實踐,從而真正確立以學生主動發展為中心的現代化教育觀。
建構主義理論的發展給我們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借鑒與啟迪。建構主義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主人。“知識是認知主體——學生主動建構的”,即“學習不單是信息由外而內的輸入。而是通過新的信息與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的雙向交互作用實現的”教師準備傳輸多少信息給學生並不重要,不是教師輸出的越多,學生吸收的也越多。教學的設計,包括教學方法的選定、教學過程的安排、教學媒體的選擇與使用等都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必須以學生的感受和經驗為基礎,以學生的思考和理解為前提來加以實施,以達到學生知識建構的目的。建構主義對教師在啟發、誘導、促進、監控、調節學生的學習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師的任務更為艱巨更具挑戰性。
當前進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就是以建構主義為理論依據的,這項十分迫切和意義深遠的綜合改革,最終要落實到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而現代教育技術的開發和利用為課堂良好的教學環境的創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它促使教和學的關系發生變化,使得知識信息的傳遞形式與教師學生的關系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賦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廣泛的選擇余地和更豐富的創造空間;同時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也將是對學習方式的革命,有利於形成“以學生為主”的學習方式,學生可以借助各種先進的媒體,學習如何有效地處理信息、交流信息。
傳統的課堂教學以教師、教材為中心,過分強調教師對學生規範統壹的指導和權威評價 ,忽視學生這壹認識主體對客體的選擇和加工,以及主體個性作用的發揮。片面誇大教師知識的傳授,忽視課堂上其他環境對學生的潛在影響,就會造成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急劇下降。創新型人才的主要標誌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忽視現代教學媒體在改善知識顯現形式、激發情感等方面的巨大影響,顯然將很不利於學生的主動發展。
課堂教學環境的研究是教育理論界引人註目的壹個研究領域。這壹研究領域以學校教學環境為專門研究對象,著重探討教學環境對教學過程的幹預和影響,研究各種環境因素對學生身心發展的綜合作用及其作用機制,以求全面提高學校教育質量。
就我校目前情況來看,由於實施規模辦學,經過幾年來的努力,學校現代教育媒體中軟硬件建設已具備研究條件。同時我校老師的現代化教育觀、人才觀、質量觀已逐步確立,要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已成***識,但如何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 改善課堂教學環境, 從真正意義上提高學生素質還不清楚;全體教師也有壹個迫切要求,就是在研究和應用現代化教育技術的同時,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素質和技能,更好地適應未來。
鑒於上述理由,我校申報並承接了本課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促進課堂教學環境優化的策略與方法研究”的研究。試圖通過探索現代教育技術與課堂教學環境之間的聯系,尋找突破口,最終實現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改善課堂教學環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課題的設計
1、 主題與假設
教師、學生、教材是課堂教學最基本的要素,而與教師、學生、教材這三個基本要素同處第壹層面的是課堂教學環境。課堂教學環境對教學的影響無時不在,無處不在。課堂教學環境可以分為物化環境和心理環境。物化環境通過視聽覺引起心理反應,對課堂教學產生影響。美國心理學家曼德勒認為“環境刺激引起認知解釋,認知解釋引起喚醒的知覺,喚醒的知覺導致情緒體驗”。可見,教學環境的優化,能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所創造的教學環境使教學過程更具靈活性,直觀形象化的學習材料使教學過程更具生動性,多樣化的表現方法使教學過程更具深刻性。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對優化學科教學環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具有積極作用。
本課題研究的主題是:
⑴優化課堂教學環境要素的分析。
⑵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課堂教學環境的策略。
⑶現代教育媒體資源的利用和制作的研究。
其基本假設是:通過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和實施,對課堂教學環境(包括物化環境和心理化環境)施加影響,強化教師的主導作用,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以生本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點,在繼承傳統媒體手段合理成分的基礎上,運用現代教育媒體,促使教師、學生、環境等諸方面因素和諧統壹,***存於課堂教學中,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根據這壹方向性假設,我們確定的研究目標是:
①通過深入的理論研究和廣泛的實踐探索,探索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課堂教學環境的策略與方法,提高實驗教師自覺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意識與技能,以此促進課堂教學環境的優化。
②通過本課題的研究,為學生學習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培養主動探索的興趣愛好,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
③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學校現代教育技術運用等方面工作。
2、 主要概念、理論基礎和變量因素
主要概念:
現代教育技術:是在現代教育思想的指導下,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科技成果,通過對教與學過程和教學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評價和管理,以實現教學優化的理論和實踐。
課堂教學環境:是指影響教學的形成和發展的壹切條件的總和,可以分為物化的環境和心理化環境。物化的環境包括班級布置,教學設施以及教室的空氣、光線、溫度、聲音、氣味、顏色等物理因素。課堂教學的心理化環境包括學生在學校、班級的各種人際交往中形成的思維方式的價值觀念以及學校、 班級中形成的制度和非制度文化等。
本課題的理論基礎:
①控制論告訴我們,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傳遞教育信息,其出發點和歸宿在於教育最優化。而優化的關鍵就在於“信息反饋”有了反饋,才能進行有效的調節,使教學設計有的放矢,不斷完善,更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教育、教學過程是動態的不斷變化的過程。它受數量眾多的內部和外部因素的影響,在進行教學、教育時,總要與人、信息、手段、學習、檢查、方法等組成的系統發生關系,需要各個組成部分得以適當控制。
②根據腦科學的理論,美國腦科學生理學家羅傑 斯佩裏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腦左右兩個半球,各自具有不同的信息加工處理功能。左腦是處理語言,進行抽象邏輯思維,集中思維,分析思維的中樞。它主管說話、閱讀、書寫、計算、排列、分類、推理記憶和時間知覺等,具有連續性、有序性和分析性的特點。而右腦是處理表象,進行具體形象思維、發散思維、直覺思維的中樞。它主管視聽知覺、想象、情感、態度等,具有無序性、彌漫性和整體性等特點。”現代教育技術具有圖文並茂,形聲兼備和情景交融等特點,既可以大大促進學生右腦的形象思維,發散思維和直覺思維等多種功能,又可以引導學生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從而促進學生左腦的抽象邏輯思維,集中思維和分析思維等多種功能的同步發展。這就可以使學生左右腦協調工作,以發揮他們大腦的全部功能,從而充分開發學生的智慧和潛能。
③李秉德教授的《教學論》中,闡述了教學環境的重要性,並將其列入教學論的研究範圍,提出:“任何教學活動都必須在壹定時空條件下進行,這壹定的時空條件即使有形的和無形的特定的教學環境。”
本課題變量因素
①本課題實驗研究的自變量:現代教育技術
②本課題實驗研究的應變量:課堂教學環境
③本課題實驗研究的幹擾變量:教師的水平差異、參與程度等
3、操作定義與策略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促進課堂教學環境優化的策略研究》課題實驗流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