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地域對歷史文化進行考察,在我國古已有之。《尚書·禹貢》、《周禮·職方氏》將全國劃為九州,並對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作了壹定的描述,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地域文化研究著作。《詩經》中《國風》按15個諸侯國和地區分別匯編民歌,顯示不同情趣的鄉土格調,開啟了地域文化作品研究整理的先河。自先秦至明清,地域文化的研究整理著作成為我國歷史文獻的重要內容,尤其以大量的、多種多樣的地方史誌的形式表現。方誌中的總誌,宋以前人文內容比較簡略,宋代以後,各類方誌體例定型並不斷發展,其人文內容大大加強,從《太平寰宇記》到《大清壹統誌》,從省誌到縣誌及更小範圍的地方誌,其地域文化的色彩逐漸濃厚。
20世紀前半葉,隨著西方地理學、文化學的傳入和研究風氣的興起,我國地域文化的研究進入了新的時期。壹批地域文化史專著相繼問世,如夏光南的《雲南文化史》(1923年)、張立誌《山東文化史研究(甲編)》(1939年)、鄭德坤《四川古代文化史》(1946年)、徐嘉瑞《大理古代文化史》(1949年)等。不同角度的比較研究也受到學術界的重視,如劉師培《南北學派不同論》(1905年)、梁啟超《近代學風之地理的分布》 (1924年)、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關系》 (193l壹1933年)、陳序經《南北文化觀》(1933年)、賀昌群《江南文化與兩浙文人》(1937年)、王汝棠《文學與地域考》(1941年)等。壹些日本學者也發表了不少中國地域文化方面的文章。作為現代意義的地域文化的集體探討,則是三十年代壹批學者提倡對吳越文化的討論,1936年在上海成立了“吳越史地研究會”,由蔡元培任會長,編輯出版了《吳越文化論叢》(1937年)。四十年代抗戰中的四川還興起了巴蜀文化的討論。但沒有形成普遍的風氣。
五十年代以後,主要是從資政、宣傳教育的角度出發,對各地的政治、經濟及歷史人物、歷史事件、考古成果等進行壹些編纂,並出版了壹批地方史誌書籍。宏觀歷史的探索是關註的焦點,從“文化”角度的研究甚少。
八十年代初,隨著改革開放、學術繁榮,地域史研究和文化熱潮的興起,地域文化的研究也逐漸展開。1982年底在上海召開的“中國文化史研究學者座談會”,不僅對推動文化研究,也對推動地域文化研究起了巨大作用。七八十年代之際,各省市紛紛成立或重建社會科學院及歷史研究所。歷史所壹般都是和地方史誌、黨史、政協文史機構壹道,主要是收集、整理、研究本地區的歷史資料,有的逐漸把註意力放在本地的地域文化研究上。至今已有不少省市以社科院和高等院校為依托,成立了地域文化研究所、研究中心、研究基地等機構。比如:河南省社科院“河南省河洛文化研究中心”、洛陽師範學院“河洛文化國際研究中心”、鄭州大學“殷商文化研究所”,鄭州師專“中原文化研究所”;山東師大“齊魯文化研究中心”,山東理工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山東省委黨校“齊魯文化研究所”;黑龍江大學“滿族語言文化研究中心”;山西太原“華夏文明研究中心”,山西師大“晉學研究中心”,忻州師院“五臺山文化研究中心”,山西大學“北朝文化研究中心”;新疆石河子大學與北京大學聯合在石河子建立“西域文化研究院”,塔裏木大學有“西域文化研究所”;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黃山有“徽文化研究院”;湖北省社科院“楚文化研究所”、湖北長江大學“荊楚文化研究中心”;湖南省社科院“湖湘文化研究中心”、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基地”;四川省社科院“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四川大學、四川師大都設“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江西省社科院“贛文化研究中心”,南昌大學,江西師大都有“贛文化研究所”;福建省量範大學“閩臺區域研究中心”;廣東華南師大的“嶺南文化研究中心”則是國家省部級重點科研基地;等等。
地域文化研究的學術團體,則如雨後春筍般在中華大地湧現,最突出的如山西三晉文化研究會,不但省裏早已成立,全省所有的市及部分縣,甚至北京大學也都成立了分會,山西還成立了黃河文化研究會;河南省在全國政協的關註下,至今已召開五屆河洛文化國際研討會,並於今年4月成立了全國河洛文化研究會,由全國政協有關領導擔任會長,有的市縣還成立了中原文化研究會、河圖洛書研究會;甘肅省1995年成立天水伏羲文化研究會,在此基礎上,2002年經民政部批準成立中華天水文化研究會;湖北省早在1981年就成立了中國楚文化研究會,1995年在省政協王生鐵主席關心支持下,成立湖北省荊楚文化研究會,並在荊州、襄樊等地市成立分會,宜昌成立了三峽文化研究會,孝感成立了孝文化研究會;安徽不但省裏有徽學學會、皖文化研究會,海南省的皖籍人士還在海口成立徽文化研究會。其他如吉林長白山文化研究會,遼寧紅山文化研究會、張三豐歷史文化研究會,江蘇傳統文化研究會、吳文化研究會,江西贛文化研究會,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會、納西東巴文化研究會,貴州黔北歷史文化研究會,雲南傳統文化研究會、客家文化研究會,福建漳州閩南文化研究會,澳門於1993年即成立了澳門文化研究會。
這些學術團體都開展了系列研討活動,有的還編輯出版了自己的刊物。
各地黨政部門非常重視地域文化研究。浙江省委、省政府2005年9月發文,要求全省認真實施《浙江省文明素質工程》等八項工程,其中《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提出,要“從學術方面對當代浙江和浙江歷史文化進行有計劃、有步驟、全面系統的解讀和研究,研究成果將構成壹定的氣勢和規模。成果表現形式主要為叢書大系。”叢書擬分為當代浙江發展研究、歷史文化專題研究、名人研究、文獻整理四個大系。“通過工程的實施,出精品、出人才、出影響力。”帶出壹批在全國有影響的學術大師和學科骨幹,培育壹批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優勢學科,打響“當代浙江學術”品牌。為整合資源、協調關系,成立由省領導、浙江大學、省直有關單位、各市領導參加的“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指導委員會”,及總的和四個大系的學術委員會。內蒙古自治區提出“草原文化研究工程”,制定了總課題和9個子課題的研究方案,成立了以自治區領導為主的工程領導小組,工程被列入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並已推出了壹批階段性研究成果。還有不少省市地域文化研究的力度也很大。在去年召開的全國政協十屆三次全會上,致公黨中央正式提出了“將區域文化研究列入國家長期社科發展規劃”的建議。
近20年來出版了壹大批地域文化研究的成果。從內容和形式上看,大體可分為四類:壹是全國性的地域文化叢書,如《中國地域文化叢書》(遼寧教育出版社,1990年,12種),《中國地域文化大系》 (上海遠東出版社,1998年出6種),《中華地域文化研究叢書》(學林出版社,1999年,5種)等;二是某壹地域文化叢書,如《浙江文化史話叢二|i》(寧波出版社,2000年,4種),《楚文化知識叢書》(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3種),《荊楚文化研究叢書》(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8種),《徽州文化全書》(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20卷),《巴蜀文化研究叢書》(巴蜀書社,2003年,6種)等。《嶺南文庫》則是廣東省的壹套系統研究嶺南地區歷史、文化、經濟、政治、社會、宗教、民俗、人物等領域的大型學術叢書,自1991年啟動,計劃書目350種,已出版70多種;同時還出版壹套普及版的《嶺南文化知識書系》,計劃書目300種,已出50多種。由國臺辦立項,廈門市政府主持,廈門大學和臺灣學者聯合編纂的《閩南文化研究叢書》(***14冊)和《閩南文化百科全書》(***14卷)也已啟動。三是未列入叢書的地域文化研究專著,包括綜合研究、專題研究、比較研究的著作,現已出版數百種。四是跨地區的山水文化研究著作,如長江文化、黃河文化、長白山文化、海洋文化等,有張正明主編《長江文化論集》(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李學勤、徐吉軍主編《長江文化史》 (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萬繩南主編《中國長江流域開發史》(黃山書社,1999年),《黃河文化叢書》(***10卷,沿黃省區數家出版社協作項目,2001年5月起陸續出版),李學勤的《黃河文化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等。
有關環藝設計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推移,現代室內設計具有以下所列的發展趨勢:
1、從總體上看,室內環境設計學科的相對獨立性日益增強;同時,與多學科、邊緣學科的聯系和結合趨勢也日益明顯。現代室內設計除了仍以建築設計作為學科發展的基礎外,工藝美術和工業設計的壹些觀念、思考和工作方法也日益在室內設計中顯示其作用。
2、室內設計的發展,適應於當今社會發展的特點,趨向於多層次、多風格。即室內設計由於使用對象的不同、建築功能和投資標準的差異,明顯地呈現出多層次、多風格的發展趨勢。但需要著重指出的是,不同層次,不同風格的現代室內設計都將更為重視人們在室內空間中的精神因素的需要和環境的文化內涵。
3、專業設計進壹步深化和規範化的同時,業主及大眾參與的勢頭也將有所加強。這是由於室內空間環境的創造總是離不開生活、生產活動於其間的使用者的切身需求、貼近生活,能使使用功能更具實效,更為完善。
4、設計、施工、材料、設施、設備之間的協調和配套關系加強,上述各部分自身的規範化進程進壹步完善。
5、由於室內環境具有周期更新的特點,且其更新周期相應較短,因此在設計、施工技術與工藝方面優先考慮幹式作業、塊件安裝、預留措施等的要求日益突出。
6、從可持續發展的宏觀要求出發,室內設計將更為重視防止環境汙染的“綠色裝飾材料”的運用,考慮節能與節省室內空間,創造有利於身心健康的室內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