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的產生和服飾民俗的形成與人類居住的環境、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及文化傳統關系密切。例如,生活在寒帶和溫帶地區的居民,由於氣候寒冷,服裝樣式變化多,制作復雜;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居民,由於氣候溫暖,服裝樣式變化少,縫制較簡單。
我國有56個民族,服飾各異。無論服飾的樣式及民俗多麽復雜,最原始的樣式也只有“圍”、“披”、“套”三種簡單的形式。
“圍”即將獸皮或布圍在腰部,後發展成裙。
“披”將獸皮或布披於肩背,後發展為披肩、鬥蓬。
“套”是開洞套頭的整片衣服,分布於身體的各部位。
頭衣:古代的稱謂,今天統稱為帽子。我國古代貴族與平民的頭衣區別十分嚴格,壹般貴族戴冠、弁(bian)、冕,平民戴幘(ze)。
在我國少數民族中,頭衣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如維吾爾族的繡花小帽,回族的小白帽等。頭衣是服飾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除了覆蓋、保護頭部的功用外,有些還有特殊的含義。
體衣:即平常說的衣裳,衣指上衣,裳指下衣。上衣,由衣領、衣襟、後身、衣袖、腰帶等構成。下衣,包括褲子和裙子。視朝代、民族、季節、區域等,發展演變很大。裝飾,可分頭飾、衣飾和鞋飾。頭飾除了法形變化外,還佩戴各種首飾,如插花戴簪,戴耳環等。頭飾除美觀外,還有特定的含義。衣飾,壹般多為領口、袖口、襟沿、下擺加邊。腰帶制作講究,除可系紮上衣外,還可佩戴各種飾物。鞋的裝飾主要是在鞋面繡以各種花卉和圖案,既美觀又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