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朝鮮族有壹種舞蹈,頭上頂個布條,轉動,叫什麽?

朝鮮族有壹種舞蹈,頭上頂個布條,轉動,叫什麽?

象帽舞是朝鮮族富有代表性的壹種舞蹈形式,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汪清縣壹帶廣為流傳,深受朝鮮族居民喜愛。每逢節日、慶典等特殊日子,人們就跳起歡快的舞蹈,搖動色彩繽紛的象帽,線條流暢的長長飄帶旋轉如風,在舞者周圍畫出各種光輝耀眼的美妙彩環。象帽舞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是壹門綜合性的民間藝術,它把音樂、舞蹈、演唱融為壹體,其舞姿活潑優雅,節奏歡快舒暢,充分反映了朝鮮族人民在勞動、生活中的喜悅之情和活潑大方的民族氣質,是朝鮮族人民在長期的勞動和生活過程中創造出來的寶貴的文化財富。 象帽舞是農樂舞中的最高表現形式,表現出整個農樂舞當中的最高技巧和最高興奮點,並散發出濃郁的民族情趣,可以稱之為農樂舞當中的華彩篇章。象帽舞具有很高的技巧性,同時,也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觀賞性,給人以視覺的美感。舞者以頸項的力量頻頻搖動頭部,使所戴象帽的飄帶旋轉如風,似車輪飛轉般在舞者的周圍畫出光輝耀眼的美妙彩環。甩象帽動作花樣繁多,含"平甩象"、"左右甩象"及"立甩象"和"抖露珠象"等。

[編輯本段]歷史溯源

象帽舞作為壹種傳統的娛樂形式,歷史悠久。相傳它是由古代朝鮮族人民在耕作時,將大象毛綁在帽尖上左右搖擺用來驅趕野獸的侵擾演變而來;也有人說它源於古代朝鮮人在狩取野獸等食物後,甩動發髻以示慶賀的壹種表達形式。無論怎樣,象帽舞現在已發展成為壹種綜合性的民間藝術,它把音樂、舞蹈、演唱融為壹體,具有相當的技巧和豐富的內涵。據史料記載,每年十月秋收後,古朝鮮都隆重地舉行"祭天"儀式,人們"盡夜飲食歌舞",感謝上天的恩賜,歡慶豐收。因此這種舞蹈也稱"農樂舞",而象帽舞是其中的最高表現形式,表現出整個"農樂舞"當中的最高技巧和最高興奮點。

[編輯本段]藝術特色

分類

農樂舞演出時,各個村寨都派出自己浩蕩的舞隊,參加當地的慶典。舞隊的最前方由令旗和壹面寫有"農業為天下之本"的農旗為先導,隨後是壹名在隊首敲打小鑼擔任總指揮的男子。在他的帶領下,手拿太平簫、喇叭及各種鼓類樂器的樂隊和各種喬裝人物組成舞隊的儀仗部分。接下來是表演小鼓舞、扁鼓舞、長鼓舞、扇舞、鶴舞、象帽舞、面具舞及啞劇的演員隊伍,參加人數不限。象帽舞是農樂舞中的壹種重要形式,種類繁復,舞技多樣,分"長象帽"、"中象帽"、"短象帽"、"線象帽"、"羽象帽"、"尾巴象帽"、"火花象帽"等種類。其甩象尾的技巧包括左右甩、前後立象尾,有單甩、有雙甩、甚或三甩,有站立甩、蹲甩、跪甩、撲地甩等多種。象尾有幾尺長的,亦有幾丈長的。

基本動作

甩象帽是象帽舞的基本動作,也是它表演技巧的獨特之處。表演時,舞者以頸項的力量頻頻搖動頭部,甩象帽動作花樣翻新,含"平甩象"、"左右甩象"及"主甩象"和"抖露珠象"等,能夠邊甩邊跳躍,表演出"甩象跨步"和"俯身甩象"等高難動作,帶動帽子上的飄帶形成線條流暢的壹幅幅動態圓環,帶給欣賞者壹種賞心悅目的審美感覺。

象帽的制作

象帽的特殊制作工藝決定了象帽舞的表演方式。最早時象帽由鋸成壹半的葫蘆制作而成,將壹個木棒插於其底部,然後用牛皮繩綁上長長的窗戶紙固定在木棒上。目前,舞者頭上所戴的帽子種類繁多,大多由硬塑制成,其彩帶也演變為壹種"玻璃紙",因特點不同而分為長象帽、中象帽、短象帽、線象帽、羽象帽、火花象帽等。長、中、短象帽因其彩帶的長短不同而得名,短者僅1米多,長者達12米,目前最長者已有28米。其它的則因彩帶、帽子的材質和裝飾不同而得名,如羽象帽是將10根白鷺羽毛捆在壹起,紮在象帽尖頂上形成甩動的帶子而得名;火花象帽則是在長帶子上綁上了幾十個螢火蟲,表演時仿佛螢火蟲上下飛舞,極為絢爛奪目。

表演步驟

象帽舞是群體表演,它的表演時非常講究,分壹定的步驟和程序。首先音樂響起,先甩短象帽,配以手鼓,做較簡單的舞蹈動作;接著再換中象帽,配以長鼓,做鉆圈、旋子、扶地翻轉等肢體動作;最後,由壹至三人甩長象帽,做跳紙條、上臺階、圈人等高難度動作,使舞蹈達到最高潮。在舞蹈過程中,時時輔以手鼓、長鼓、邊鼓以及大鑼、小金、洞簫、短笛和朝鮮族鎖吶等樂器伴奏。象帽舞蹈活潑優雅,節奏歡快舒暢,充分反映了朝鮮族人民在勞動中的精神風貌和民族氣質,是朝鮮族在長期生活中創造出來的寶貴財富。

[編輯本段]象帽舞的現狀和傳承

象帽舞在吉林省汪清縣壹帶廣為流傳。每逢節日、婚禮農閑以及競技活動之時,男女老幼聚在壹起,盡情表演。由於象帽舞蹈是獨特的朝鮮族代表性舞蹈形式之壹,且具有很高的技巧性,深受人們的喜愛。據調查,早在1949年,汪清縣就組建了象帽舞表演隊,由象帽舞第壹代傳人梁泰榮傳授象帽舞技藝,每逢節日、婚禮、農閑及競技活動之時,男女老幼聚在壹起,盡情表演。1954年農樂舞作為朝鮮族具有代表性的群眾文化藝術,經過眾多演藝家的辛勤勞動,以象帽舞的藝術形式搬上了舞臺,並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 改革開放以來,汪清縣為象帽舞的保護和發展投入了很多人力和物力,使象帽舞這壹朝鮮族傳統的民間舞蹈表演形式得以延續和傳承。汪清縣的象帽舞表演隊曾多次參加全國性的表演比賽和省、州大賽,其獨特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優美的舞姿贏得了國內外觀眾的稱贊。1986年在北京"全國首屆民族民間音樂舞蹈比賽"中,表演的象帽舞《歡樂"榮獲"特別獎";1987年,汪清縣百草溝鎮舉辦了"首屆農民文化周",其間有千人舞蹈隊表演大型象帽舞,引起很大的轟動。目前,汪清縣的"象帽"制作已達到了領先水平,象帽彩帶長度達到了28米,是目前最長的象帽彩帶,百草溝鎮已被延邊州文化局命名為"象帽舞之鄉"。 象帽舞是朝鮮族最具特色的舞蹈之壹,目前已發展到第六代傳人,其舞蹈形式也從最初簡單的田間娛樂發展到現在由專業的文藝團體進行演出,並多次獲得國家級、省級大獎。盡管如此,它的發展卻面臨舉步維艱的局面。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文化受到沖擊,象帽舞的傳承和保護也面臨著很大的困難,壹方面有較高造詣的專業舞蹈人才老化、高齡化,骨幹人才流失、斷檔;另壹方面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文化受到沖擊,很少有人專註地練習"象帽舞",專業人才越來越少。為了保護和傳承這壹珍貴的民族藝術,汪清縣現在每年都要舉辦象帽舞培訓班,培養象帽舞蹈後備人才,同時還廣泛開展象帽舞表演活動,推廣和普及象帽舞。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象帽舞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上一篇:最新!吊打快攻爐石傳說純種異變薩65%勝率上傳說[多圖]
  • 下一篇:根據壹幅國畫寫作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