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桶儲水的高度取決於最短木板的高度,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木桶理論”,管理學家、經濟學家等對此都有研究。有趣的是,小時候對此竟饒有興趣,以致後來衍生出了它的歪論。
在小的時候,家裏還沒有用上自來水,喝水都要到井裏去挑。因為人小,媽媽就免去了挑水職責。後來水桶壞了壹塊板,裝不了多少水,媽媽為了讓我體驗生活,就把它交給了我。從沒挑過水的我,覺得新鮮,欣然應允。可是很快我就樂不起來了。從我家到井口有兩裏路,才挑了壹會兒空桶,我的肩膀就開始紅腫,脖子也扯得酸痛,好不容易到了井口,楞是丟下桶跑了,為此我壹度成為大家茶余飯後的笑話,但我很不服氣。
時至今日,這種想法仍讓我歡呼雀躍。雖然鋸掉上面那部分木板,木桶有可能散架,但我還是這麽認為:就算壹個人有十分的力氣,用在桶本身上的力氣花多了,用在挑水上的就少了,甚至像我壹樣沒有力氣了,所以不宜在桶上無用的部分用功。引申壹下,如果十分地投入可以實現十分的目標,何必花十二分?多余的投入肯定增加成本,卻不壹定能產生效益,豈不浪費?朋友笑我這是懶惰和短見所致,我不以為然。我想,用鋸掉多余木板的桶挑水比沒有鋸掉的要輕松得多,而挑的水卻是壹樣的,我為何不選擇前者呢?
很慶幸,當年的媽媽對“木桶理論”理解不多,對這個“歪論”也還沒有意識到,所以肩膀才免受了扁擔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