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近千年的發展,到了清代中晚期,民間年畫達到了鼎盛階段。不僅內容包羅萬象,形式多種多樣,還出現了大大小小幾十個產地,其中著名的有:天津楊柳青、河北武強、山東濰坊、蘇州桃花塢、河南朱仙鎮、四川綿竹等地。清末民初年間,年畫的使用地區覆蓋了除西藏以外的全國各地,包括臺灣在內。在民間,年畫就是年的象征,不貼年畫就不算過年。年畫已不僅是節日的裝飾品,它所具有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使它成為反映中國民間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年畫取材於世俗社會生活,題材無所不包,根據王樹村先生統計,各種題材畫樣多達兩千多種。有歷史故事類、神話傳說類、世俗生活類、風景名勝類、實事新聞類、諷喻勸戒類、仕女娃娃類、花鳥蟲魚類、吉祥喜慶類等等。
木版年畫歷史沿革
年畫是由古代的桃人習俗發展而來的。桃人即桃符,又稱桃板、桃符板。相傳東海度朔山有大桃樹,其下有神荼、郁櫑二神,能食百鬼。所以於正月初壹在桃木板上繪畫神荼、郁櫑二神之像,懸於門戶,以驅鬼辟邪。漢代,民間除夕飾桃人,畫虎於門;宮殿門上繪畫武士之像。隋唐時期,門畫又有所發展,寺廟各門無處不畫。宋代,由於雕刻印刷發達,手工繪畫的年畫也由此發展為木版年畫,除宮廷詔令畫工摹拓鐫版唐代畫家吳道子“鐘馗像”外,民間已有彩色套版印刷年畫。宋代留存下來的年畫,有《東方朔盜桃》,現藏於陜西省博物館。明清兩代,特別是清代,木版年畫有很大的發展,主要產於江蘇蘇州桃花塢、河南朱仙鎮、山東濰縣楊家埠、天津楊柳青、山西臨汾、河北武強、陜西鳳翔、四川綿竹、安徽阜陽、湖南隆回、福建漳州、廣東佛山等地。作品題材廣泛,形式多樣,印制方法和藝術風格也各具特色。到清末,木版年畫逐漸被石印月份牌畫所取代。50年代以來,木版年畫得到恢復和發展。1955年,天津成立楊柳青年畫社。其他傳統產區對木版年畫也進行了整理、研究,創作了不少優秀作品。